天天看點

“賽先生”勝利!地質人功不可沒!

作者:中國礦業報

◎ 商雲濤

“賽先生”勝利!地質人功不可沒!

- 開欄的話 -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和文化遺産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水準。

位于北京西四南的兵馬司胡同的15号院,是中國近現代第一個科學機構——中國地質調查所舊址,是中國地質工作起步的地方。中國地質先驅們從無到有,建立了地質調查所,秉持“登山必到峰頭,移動必須步行”的科學精神,培養自己的地質人員,開展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使地質學扮演“母科學”關鍵角色,在諸多領域取得開創性成就,成為“中國第一個名副其實的科學研究機構”。不僅填補了大陸地質領域的空白,為後續地質事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也使這個院子成為“賽先生在中國”的化身。

往事百年,曆久彌新。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風骨。對優秀傳統文化最好的尊重,就是守正;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新。那麼,兵馬司15号舊址裡的每一座建築、每一個物件到底都承載着怎樣的難忘的曆史;我們該如何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讓文化說話,保護、開發、利用與傳承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在地質工作邁向現代化的當今,我們該如何與時俱進,繼承與光大地質工作開拓者們的科學精神,不斷賦予這種精神與文化以新的诠釋、新的内涵?

《中國礦業報》決定開辟“傳承百年光榮夢想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地質調查所史話”專欄,就此尋根溯源,進行系統介紹,并以此展開讨論。敬請關注。

20世紀初的中國,一場波瀾壯闊的新文化運動如春風般席卷大地。在進步思想的影響下,“科學”和“民主”成為當時引領時代潮流的鮮明辨別。

很難想象,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科學”一詞,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被稱為“格緻”。1911年,從海外留學歸來的地質宗師章鴻钊、丁文江、李四光等人,曾被京師學部授予“格緻科進士”“工科進士”的頭銜。雖然在戊戌維新時期,梁啟超、嚴複等按照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闡述方式,開始使用“科學”一詞,但影響力較為微弱。在華夏大地上真正高揚起“科學”與“民主”的旗幟,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

“賽先生”勝利!地質人功不可沒!

陳獨秀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發表《本志罪案之答辯書》,大力提倡“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 圖檔來源:自然資源報

1919年,《新青年》喊出的“賽先生”和“德先生”,成為五四運動的旗幟。1923年,時任地質調查所所長的丁文江先生高舉“科學”旗幟,發起了“科學與人生觀”論戰。後期,伴随陳獨秀、瞿秋白等人的加入,賦予論戰更加深刻的含義。在這場波瀾壯闊的運動中,地質調查所作為“科學”的堅定捍衛者和實踐者,以其卓越的貢獻和深遠的影響,成為推動中國現代科學發展的重要力量。

“賽先生”勝利!地質人功不可沒!

丁文江 圖檔來源:中國地質學會

位于北京西城區兵馬司胡同的地質調查所,自1915年底遷入以來,便成為中外科學交流的中心。這裡不僅是衆多學術會議的召開地,更是當年重大科學成果的首發和展示平台。

“賽先生”勝利!地質人功不可沒!

地質調查所先輩編著的部分科普圖書 圖檔來源:自然資源報

地質調查所不僅是國内首個以實體形式投身科學實踐并取得顯著成果的團隊,更是早期就在國内外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權威機構。

在科學知識普及和科學文化傳播方面,地質調查所同樣作出了傑出貢獻:這裡建立了博物館和圖書館,用科學編目法組織展品,根據社會熱點組織專題展覽,向公衆普及科學知識。地質調查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發表科普文章、遊記、随筆以及在學界中與電台上演講等方式,将科學的種子播撒在廣大群眾心中。

“賽先生”勝利!地質人功不可沒!

此外,地質調查所還積極推動中國科學建制化發展。作為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科學社等衆多科學共同體的發起者和參與者,地質調查所不僅推動了科學界的團結協作,更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們參與或指導省級地質調查所的工作,組織全國性地質調查或科學考察,為中國地質事業和科學事業的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地質調查所還展現了“愛國、創新、求實、奉獻”的科學精神。科學家們懷着科學救國、實業救國之心,投身于地質調查工作,不畏艱難,勇于創新。在抗日戰争期間,他們更是在大後方為工礦業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展現了科學家的擔當和奉獻精神。

本文原載于《中國礦業報》4月30日1版

原标題:《地質調查所與“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