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铁道兵汽车团的故事:援越抗美纪事原 创 /陈应柏 梅梓祥

作者:铁道兵文化
铁道兵汽车团的故事:援越抗美纪事原 创 /陈应柏 梅梓祥

梅梓祥导读:

汽车团组建十连大车队,参加援越抗美战争,任务是配属为越南修建8号、10号、l2号公路的铁道兵十三师,把压路机、推土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运回国内维修保养。时任班长的陈应柏撰写了执行任务的过程:动员参战,战地见闻,艺高人胆大,在复杂地形驾驶汽车往返中越两国,日常生活,胜利完成任务。

年深日久,如作者所言“对参战细节的记忆有些模糊”,但观一斑而知全班,宏观的记述也具有史料价值,故此推介。

铁道兵汽车团的故事:援越抗美纪事原 创 /陈应柏 梅梓祥

援越抗美纪事

陈应柏

援越抗美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出兵援助社会主义邻国,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可谓十年抗战,最后以中、苏、越人民的全面胜利,南越伪政权的倒台,美国的失败撤出而告终。

这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作为支援部队,共派出第二师、第十三师入越参战,抢建铁路、公路,建桥梁隧道,改建铁路,新建扩建铁路站点,抢修被美国飞机炸毁的铁路公路设施,排除定时炸弹等多项任务,被越南人民誉为"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有力保障了越南抗美战争的运输需要。

在军旅生涯中,我有幸参战,是铁道兵独立汽车团唯一参战连队的一员。

记得是1967年8月份,连隊接到团里命令组建援越抗美汽车分队,配属兄弟部队执行战场运输任务。连队立即召开传达动员大会,全连同志纷纷报名,写决心书,坚决要求上前线。我也积极报名参战,因为我是一名预备党员,7月份才批准入党的,正是接受党和部队考验的关键时刻,报名参战义不容辞。连队首长经过全面考虑,挑选了思想觉悟好、驾驶技术高的连队骨干,组成了十连参战车队。确定名单后,首先,进行保密教育,要求不准对家人亲属透露半点部队出国援越的消息,只能写封信说,部队有特殊任务,暂时不能和家人联系,同时对车辆进行全面维修保养和喷漆换装等准备工作。

我们援越抗美的主要任务是:配属铁道兵十三师执行支援任务。十三师为越南修建8号、10号、l2号公路,施工中要把压路机、推土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运回到国内维修保养。这个任务就交给我们汽车团十连大车连来完成。

铁道兵汽车团的故事:援越抗美纪事原 创 /陈应柏 梅梓祥

中国援越工程部队第6支队(铁道兵十三师),担负抢建的3条公路,穿行于崇山峻岭,标准高,难度大。汽车团配属战场运输任务。

第一次执行任务,带队的是团参谋长王彦和,还有组织股的张干事,殷宝财连長,一排長王远信等团、连、排首长,当时我是班长。

我们派去了10台法国进口的别尔里也特平板大拖车。每台车配一名驾驶员,一名助手,还有修理工,一共去了近二十多人。

车队从云南禄丰连队驻地出发,先到昆明集结,铁十三师首长,对汽车团大车连的到来,非常重视和关怀,专门派出欧阳助理员全程接待我们,到昆明的当天晚上,欧阳助理员特意搞来演出票,安排我们汽车团的同志到昆明“国防大剧院”观看歌舞剧《沙家浜》,当时记得场面特别宏大,演出特别精彩,同去的战友都第一次见到这震撼的场面,几十年过去了还记忆犹新。第二天一早,车队从昆明出发,经过一天的行军,到达云南的开远市,做入越前的准备工作。首先,人换装,都脱去军装,换上越南式服装,每人发两件灰布单衣,两件黄衬衣,一双凉鞋,一顶越南绿色安全帽,一张绿色防潮布。车牌号也改为地方牌照。个人带的军装都打包寄存在开远市部队招待所。当时出兵援越抗美没有公开,处于保密状态。人员部队不能使用原编号,统一称为“中国志愿工程支队”,铁十三师为六支队。欧阳助理员对我们入越人员又进行了保密教育,包括不能暴露部队的番号,通信不能封口,接受检查,回址只能写邮箱等。车驾驶室都覆盖上伪装网。人员教育,换装,伪装网都完成后,车队开始向越南进发。我们是从云南省的金平县进入越南境内的。在中国这侧,战争气氛虽然有,但还不影响边民的正常生活。进入越南就不同了,大的桥梁两侧,高山山顶,都有高炮部队防守,高高的炮管指向天空,人员、车辆、大炮都披着伪装网,越往前开进,战场紧张气氛越浓。

到越南奠边府,就看见公路两边的田野上,到处布满大大小小的炸弹坑。其中大的坑,有五六米直径,几米深。你搬一个大石头丢下去,都不见混水,只看到几个水泡泡。还有不少没有爆炸的炸弹,大的有两米多長,直径粗的一个人都抱不过来。进去纵深几十公里,没有见到一处像样的房子,基本都被美机炸毁了,到处是残墙断壁,战争破坏场面十分惨烈。我们去的宿营驻地在越南的孟康附近,一座大山脚下,这里山高林密,驻扎着铁十三师后勤部,他们事先为我们准备好营房。说是营房吧,其实就是用竹子茅草搭建的简陋草棚,床是用圆木搭的。排长和我们住一个大通铺,团参谋长和连长住一个小一点的房间。车辆就停在营房五十米密林外的空地上,车上有伪装网,隐蔽性也很好。为防止美机的空袭轰炸,部队的防空要求很严。营房都小而分散,分布在密林中。白天,部队做饭不能有烟火;睌上不能有灯光,容不得半点馬虎。十三师后勤部的首长还特意到连队驻地看望我们,派出杨科长负责我们的生活和任务的下达。

在营地稍作休整,我们就投入了紧张的运输任务,十台平板拖车分头到十三师机械连施工现场装上待修的推土机、装载机、压路机,向国内运送。因为战时,即使是铁道兵、工程兵抢修的公路也不宽。越南多山,坡陡弯急,稍不留神,就会滑出路面,酿成事故。我们的拖车又高又大又宽,再装上推土机等大型机械,驾驶起来更加困难。所以执行任务时必须非常小心,丝毫不敢大意,一个个紧握方向盘,睁大眼睛,谨慎驾驶。在越南,雨水多,河流多,洪水多,基本桥梁都被美机给炸毁了,中越人民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发明了水中桥。即在河水下面铺上条石,水在桥上面流,车在水中的桥上走。敌机发现没桥,也就不投炸弹了。我们入越时,铁道兵、工程兵在大的河流上又都架起了新桥,小河浅河还走水中桥,所以涉水过河是常事。从越南老街出境到云南开远市还有两百公里的路程,每完成一次运输任务,往返都要一个星期左右。到开远市有两条路可走,走金平路短,时间短,但高山峡谷,路窄弯急,危险性大。走河口时间长一天,但路况好,我们大多选老街河口这条路,这也要翻越一座叫黄连山的大山,上山需要半天时间,下山也需要半天时间,山高坡陡,路长沟深,终年云雾缭绕,冬天还有积雪。遇到陡坡一档才能上去,人走路都比车快。上山每次中途都要停下车来往水箱中补充水,防止散热器过热开锅。下山也要中途停下车来往自制的刹车水桶中加水,防止车轮过热刹车失灵。因为我们装备的法国平板大拖车设计是为平原码头运输用的,在这样恶劣环境中使用,水土不服。所以大梁断裂发生过,轮胎爆胎跑气,刹车过热经常发生。随车职工修理工积极想办法,用旧油桶,自制改装刹车散热水桶,通过水管向轮毂喷水散热。一天下来,司机和助手修理工都非常辛苦,但大家都坚持下来,没有叫苦叫累的。

在越南,部队吃的还是不错的,大米都是东北大米,又白又好吃。白糖,花生米可以随便吃,用大盆盛着,随便吃随便拿。祖国人民为支援越南抗美,把最好吃的用的,最好的武器弹药,最好的装备支援给越南,支援给参战部队。中国政府和人民尽到最大的义务和牺牲。我们吃饭时经常有越南小孩到连队炊事班要饭,炊事班战友也不抠门,把一勺勺饭菜盛给他们。当时越南也非常穷,加上连年战争,人民的吃穿住都很困难。

在越南期间,我们用钱只能用代金券,而不用人民币。买东西必须到军人服务社买,也不允许单独行动。

我们连队先后几次到越南支援铁道兵十三师执行任务,粟週奎连长(当时副连长)带队去过。甘水清、杨安伦、刘安银、刘南丰、邱细钦、吴绍忠、叶锦华、薛兴岱、商孝祥、江西安(职工)、刘玉文(修理工)等同志都先后出国援越抗美。参战的所有战友们,都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克服了各种困难,都圆滿完成了任务。万幸的是,每次行动任务虽然危险繁重,但是大家都很安全。没发生任何人员和车辆事故。在越南参战执行任务最长时间是第一次,有半年时间,以后又去过几次,完成运输大型机械任务后,就撤回国内禄丰连队驻地,每次出国参战执行运输任务我都参加了。汽车团大车连随着《越美和平谈判》的签定,和铁十三师援建越南8号、10号、12号公路的完工,撤出越南回国而任务结束。

出国作战期间,最担心受怕、最难熬的应该是自己的家人、父母、妻子。出国半年,没能与家里通信,也不知道我们去哪了,是死是活。在家乡,不明真相的人甚至说,我被打死了,回不来了。我父母和未婚妻傅大芳不知哭过多少回,都快急死了。当我回到连队后写信给家里,报了平安,家里人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时间过得真快啊,参战时,我是年轻的班长,才二十几岁。如今我都年逾古稀了,回忆过去的战争经历,感慨万分。因年龄大了,时间太久,对参战细节的记忆有些模糊,不够细致。还请教几位健在的老战友帮助回忆,又记起了一些。 对去越南参战人员,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当时给每人都发了一套纪念章。

铁道兵汽车团的故事:援越抗美纪事原 创 /陈应柏 梅梓祥

陈应柏,四川省安岳县人,中共党员。1965年3月入伍,铁道兵独立汽车团十连任班长、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1967年8月随部队入越参加援越抗美。1979年10月,转业到四川省内江市建设局工作。退休时任主任科员。1997年1月退休。

编辑:乐在其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