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作者:3DM游戏网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近期,一路上涨的碳价引发行业关注。

今年以来,在全国碳市场扩容工作加快、第三个履约周期碳配额收紧预期等因素推动下,全国碳市场碳价持续走高,已累计上涨超过30%。根据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数据,相较于每吨48元的全国碳市场初启日开盘价,当前碳价接近翻番,4月24日更是首次突破百元大关。

作为碳市场活跃度的重要信号,碳价的持续走高预示着大陆碳市场在促进各行业减排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去年成交额达249亿元

碳市场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简称,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国际减排承诺的重要政策工具。

目前,大陆的碳市场体系由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两部分组成。其中,政府牵头组建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被业内称为强制碳市场;今年1月启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被称为自愿碳市场,该市场将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项目纳入首批CCER方法学范围,认可了新能源电力的减排价值。

碳排放权交易基本原理,是在确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前提下,为每个负有减排义务的排放单位分配具有一定期限的碳排放额度,排放单位如减少排放,可把结余额度进行出售,以有偿方式转让给其他单位。由此,碳排放配额成为一种可交易“资产”,各排放单位都有了加强减排的激励因素——省下的额度可卖钱,额度不够得花钱。

2011年起,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福建等省份陆续建立起了8个地方碳市场。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开始上线交易,首批纳入了2000多家发电企业,覆盖全国总排放量约40%。截至2023年底,该市场已纳入2257家发电企业,累计成交量约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制度效果初步显现。

在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双聘研究员巩固看来,碳交易既可通过总量控制确保碳减排战略目标的实现,又允许有扩大排放需求的企业通过购买额度解决问题,避免死守指标的僵化,并可通过配额的确定和发放对不同行业和企业施加影响,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可谓一举多得,是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碳排放权交易进入新阶段

碳排放权交易的原理看似简单,实现良好运行并不容易。

“无论是交易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和行业范围,还是交易的具体产品和参与主体,抑或碳排放配额的总量和分配方案等,都是既复杂又专业的问题,涉及利益重大,牵涉因素众多,并且高度依赖相应注册登记机构、交易机构、技术服务机构的规范运行和高效服务,必须有公正透明、科学专业、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予以保障。”巩固说。

5月1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大陆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规,《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这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

记者梳理发现,《条例》共33条,主要包括明确监督管理体制、构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基本制度框架、防范和惩处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等三方面内容。规定了碳排放权交易产品包括碳排放配额和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现货交易产品,并对确定行业覆盖范围和重点排放单位相关的工作程序进行了明确。《条例》提到,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阶段、历史排放情况、市场调节需要等因素,制定年度碳排放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并组织实施。碳排放配额实行免费分配,并根据国家有关要求逐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分配方式。省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年度碳排放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向本行政区域内的重点排放单位发放碳排放配额,不得违反年度碳排放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发放或者调剂碳排放配额。

《条例》对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零容忍”,规定了多样的法律制裁手段,包括警告、核减碳排放配额、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重点排放单位以及技术服务机构需要对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重点排放单位若弄虚作假,将面临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的处罚,甚至停产整治的处罚;技术服务机构若出具不实或虚假报告,将面临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甚至取消资质的处罚。

《条例》规定,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工作,同时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监督管理工作。数据质量是保证碳市场健康平稳有序的基础,期待通过健全完善制度、建立三级联审长效工作机制、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实现穿透式监管等措施,提升数据质量。

“《条例》规定了碳市场建设的指导原则,确立多部门协作的监管体制,对重点排放单位和技术服务机构的义务和职能作出细化规定,并且针对各方主体设置了严格责任,创新了核减碳排放配额、信用惩戒等责任形式,构建起全方位的监管体系,为碳排放权交易的规范实施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巩固说。

碳价上涨带动绿电环境价值上涨

大陆碳价曾一度被业内人士认为“市场活跃度低”“交易品种单一”……

数据显示,自2021年7月以来,碳交易市场的交易量和价格除了在每年11月至12月左右有明显上升外,其余时间几乎都呈现横盘走势,尤其是2022年初至2023年7月,碳价几乎一直维持在60元以下。

所以,在4月24日碳价首次突破百元每吨后,业内一片哗然。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表示,碳价突破100元除了向国际社会展示大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责任和担当,在为控排企业提供缓冲期的同时,也在鼓励绿色经济的发展。

对于新能源行业而言,《条例》的实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这将促使他们加大在清洁能源如光伏领域的投资,以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规范化,清洁能源项目如光伏发电将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资金支持。

“碳价上涨让绿电环境价值也跟着上涨。”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告诉记者,高碳排企业通常包括钢铁、化工、电力和水泥制造等行业,这些行业是工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能耗和碳排放量均非常高。

“因为需要购买大量碳排放权来进行合法运营,碳成本的上升可能迫使高碳排企业寻求更高效的生产技术或向更清洁的能源转型。”一位长期从事碳交易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随着碳价的上涨,碳排放越多,企业需要购买的碳排放权就越多,从而导致运营成本增加。通过实施能效提升措施和使用清洁能源,企业能够减少对碳配额的依赖,从而降低长期成本。

“电作为碳排放中的主要构成,若能够控制电所产生的碳排放对于企业减排而言可谓事半功倍。其中,通过购买绿电、绿证的方式来降低自身用能的碳排放是最有效的手段。”彭澎说。

值得关注的是,4月1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绿色电力交易专章(征求意见稿)》,旨在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能源生产消费的市场体系与长效机制,满足电力用户购买绿色电力的需求。

在价格机制方面,文件指出,绿色电力交易价格包括电能量价格与绿证价格,绿证价格应由双方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等因素,通过市场化交易方式综合确定。此外,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的情况外,以双边协商方式组织的绿色电力交易中,不对价格进行限价。

■中国城市报记者 康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