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军乐里有战斗精神”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5月4日午后,火箭军某部新兵训练场文化活动中心,随着军乐队队员奏响《人民军队忠于党》,现场铿锵的旋律伴着热烈的掌声在礼堂里久久回荡。

该部“倚天军乐队”新兵专场音乐会正在进行。今年元旦以来,他们已举办8场音乐会,将强军乐章送到了单位所属的座座导弹军营。

时间追溯至2023年3月初,该部挑选58名官兵组建业余军乐队,下设铜管组、木管组、打击乐组,3组12个声部,利用业余时间经过10个月训练,逐渐成长为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水准、可随时担负演奏任务的军乐队伍。

“拿起枪就是战斗员,提起号就是演奏员。”该部军乐队领队崔大千少校介绍,军乐是展示部队形象的窗口,更发挥着提振军心士气的作用。自军乐队组建以来,他们以主旋律凝聚意志,用号角声催生动力,也尝试着从军乐文化中,找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增长的新引擎。

传薪播火

新兵训练间隙,军乐队指挥、一级军士长张海朝,带领几名军乐队队员来到训练场,为新兵们分享军乐里的“战味”。

小号手仰天吹响冲锋号,现场一个细节引起张海朝的注意:几名新兵不由得瞪大双眼,攥紧了拳头。号音刚落,他开始分享自己新兵时的一个小故事。

1996年年底,驻地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还是新兵的张海朝首次冬训。一次演练,班组担负防卫任务,事先约定以连续短哨音为冲锋号令。谁知当哨音响起,他却因经验不足,长时间隐蔽蹲麻了双腿,无法动弹。

“战友们在哨音里奋不顾身冲向‘敌人’,我就这样站在原地不停地拍大腿。”张海朝边比划边讲,大家都哈哈大笑。“3人战斗小组缺了我这个‘火力点’,演练失败了。”他表情严肃地接着说,“想家时、委屈时我都没哭过,可那天我恼火地掉了眼泪。”

新兵们陷入短暂沉思。张海朝说,打那后他对哨音特别敏感。后来,他申请当了连锣鼓队鼓手,也逐渐领悟到军乐是军营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军乐里有战斗精神”。

“传薪播火是这支军乐队的重要使命。”张海朝说。为此,军乐队曾请来一位特殊身份的艺术指导——解放军军乐队教员高明道。高明道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对军乐里的精神力量深有体会,也多次给大家讲战斗故事。

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釜谷里战斗中,志愿军第39军116师347团7连战至仅剩7人,弹药也已经用完,阵地即将失守。敌人再次冲上来,身负重伤的我志愿军战士郑起用尽力气,起身吹响冲锋号,攻上来的敌人摸不清虚实,吓得赶忙撤退。高明道讲述的“一把军号退敌军”的故事,赢得了台下新兵们热烈的掌声。

“军乐的声音,是一种使命的召唤;军乐的格调,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张海朝对“倚天军乐队”在某旅举办的音乐会记忆犹新。随着《大刀进行曲》的节奏,台下官兵齐声合唱,演出大获成功。

某发射架指挥长、三级军士长冯新贞说,听到旋律的那一刻,他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奋勇杀敌的抗日战场,很快被那种血战到底的精神感染。当晚,他们就举手表决,将《大刀进行曲》定为班组战歌。

该部领导介绍,今年以来,每逢节日庆典,该部都会组织军乐队开展相关文化活动,还在所属部队广泛开展唱响战斗歌曲、创作砺剑战歌活动。如今,欣赏音乐会、聆听战斗故事,已成为新入营官兵和文职人员的“第一课”;感受军乐文化、畅谈心得体会,已成为全体官兵的“必修课”。

拨动心弦

“这支业余军乐队很具包容性。”张海朝说,“除了12人学过几天乐器,其他46人全是零基础,选人的标准只有一条——热爱。军乐队成员包括了司务长、炊事员、驾驶员、步枪手、纠察、文书、某专业观测员、工兵……”

因为基础薄弱,军乐队最开始的训练很不顺。“上等兵陈卓拎着次中音号吹了俩周末都没吹出响儿。”“中士孟祥旭琢磨了20天单簧管还是吹不准音……”

“挺难的!”张海朝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忍不住感慨。不过他说,正因为“纯业余”的事实,一开始大家对军乐队的期望值并不高。而10个月后,当他们一身礼服、熟练演奏22个曲目惊艳亮相,“所有人都为之惊叹”。

了解到军乐队的组建过程,某旅发射车驾驶员、二级上士李翰维认为,他们学习乐器不克难关不罢休的品格,与一线官兵攻关训练难题的劲头不谋而合,这种精神让官兵们深受触动。

“我们听音乐会,听的不是音乐。”李翰维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他说音乐会前,连队会提前下发曲目,有《军民并肩向前进》《北京喜讯到边寨》《祖国不会忘记》等。官兵们围绕曲目背后的故事展开讨论交流活动,也更对音乐会充满期待。

实际上,这是该部把军乐文化融入教育活动的做法之一,只是换了种表达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翰维在音乐会上欣赏的,的确不仅仅是音乐。

该部一位领导坦言,单从艺术角度分析,不论是军乐队领队崔大千,还是指挥张海朝,都不是最佳人选。但二人一个是火箭军优秀政治教员,一个是火箭军工匠型专业技能军士,这给军乐队的实践活动赋予了更多可能。

激励斗志

“与军乐关联最紧密的是仪式教育。”大到表彰颁奖、各类庆典,小到新号手上岗、老兵向阵地告别,现场奏响的军乐,烘托出庄严、崇高、神圣的文化氛围。

该部领导介绍,他们所属部队还活跃着文艺轻骑队、威风锣鼓队等,大小十几支业余文化体育队伍,每支队伍都与军乐关联,每次活动都能让官兵产生情感共鸣,更彰显了部队的精神面貌。

让孟祥旭难忘的是今年3月1日的退役仪式。经过一年努力,他已从“吹不准音”的门外汉,成长为熟练掌握单簧管、小号两种乐器的“老乐手”。

仪式上,他作为文艺轻骑队的一员,演奏了小号《送别》,曲调宛转悠扬,让人潸然泪下。而目送老兵登车后,他的一曲《强军战歌》,很快调动起现场官兵情绪。大家整齐列队,精神抖擞地举行重温入伍誓词仪式。

“这是一个升华情感、提振士气的过程。”崔大千认为,触景生情、凝魂聚气是军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乐队小号手、中士白殿鹏非常认同崔大千的看法。那一次,北国某驻训场,起床前1小时,战友们还在熟睡,白殿鹏已洗漱完毕。作为司务长,他需要带领炊事班提前准备早饭。而更重要的是,这天他将首次作为司号员,用嘹亮的号声唤醒全营官兵迎接新的一天。

当天,上级组织炊事班野战条件下抽考。受领课目后,白殿鹏跳下战车,拿出别在腰间的小号,鼓足劲头吹响。这是他们首次将冲锋号运用到实战演练中,炊事员们都为之一振,动作明显加快,仅展开某型装备环节就比日常训练纪录快了15秒。

“军乐与其他乐曲有很大区别,军乐的音符里,跳动着一个个摸爬滚打、冲锋陷阵的记忆。它让人热血澎湃,有种立马想上阵杀敌的冲动。”上等兵曹文帅说。

军乐队鼓手、列兵王少洧也有类似经历。一次群众性练兵比武,他向连队建议在现场放置5面战鼓。没想到,当他带头擂响战鼓的那一刻,官兵们精神大振,当天打破了两项训练纪录。

田亮 郑众 王天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