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軍樂裡有戰鬥精神”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5月4日午後,火箭軍某部新兵訓練場文化活動中心,随着軍樂隊隊員奏響《人民軍隊忠于黨》,現場铿锵的旋律伴着熱烈的掌聲在禮堂裡久久回蕩。

該部“倚天軍樂隊”新兵專場音樂會正在進行。今年元旦以來,他們已舉辦8場音樂會,将強軍樂章送到了機關所屬的座座飛彈軍營。

時間追溯至2023年3月初,該部挑選58名官兵組建業餘軍樂隊,下設銅管組、木管組、打擊樂組,3組12個聲部,利用業餘時間經過10個月訓練,逐漸成長為一支具有一定專業水準、可随時擔負演奏任務的軍樂隊伍。

“拿起槍就是戰鬥員,提起号就是演奏員。”該部軍樂隊領隊崔大千少校介紹,軍樂是展示部隊形象的視窗,更發揮着提振軍心士氣的作用。自軍樂隊組建以來,他們以主旋律凝聚意志,用号角聲催生動力,也嘗試着從軍樂文化中,找到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增長的新引擎。

傳薪播火

新兵訓練間隙,軍樂隊指揮、一級軍士長張海朝,帶領幾名軍樂隊隊員來到訓練場,為新兵們分享軍樂裡的“戰味”。

小号手仰天吹響沖鋒号,現場一個細節引起張海朝的注意:幾名新兵不由得瞪大雙眼,攥緊了拳頭。号音剛落,他開始分享自己新兵時的一個小故事。

1996年年底,駐地氣溫低至零下30攝氏度,還是新兵的張海朝首次冬訓。一次演練,班組擔負防衛任務,事先約定以連續短哨音為沖鋒号令。誰知當哨音響起,他卻因經驗不足,長時間隐蔽蹲麻了雙腿,無法動彈。

“戰友們在哨音裡奮不顧身沖向‘敵人’,我就這樣站在原地不停地拍大腿。”張海朝邊比劃邊講,大家都哈哈大笑。“3人戰鬥小組缺了我這個‘火力點’,演練失敗了。”他表情嚴肅地接着說,“想家時、委屈時我都沒哭過,可那天我惱火地掉了眼淚。”

新兵們陷入短暫沉思。張海朝說,打那後他對哨音特别敏感。後來,他申請當了連鑼鼓隊鼓手,也逐漸領悟到軍樂是軍營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軍樂裡有戰鬥精神”。

“傳薪播火是這支軍樂隊的重要使命。”張海朝說。為此,軍樂隊曾請來一位特殊身份的藝術指導——解放軍軍樂隊教員高明道。高明道參加過抗美援朝戰争,對軍樂裡的精神力量深有體會,也多次給大家講戰鬥故事。

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釜谷裡戰鬥中,志願軍第39軍116師347團7連戰至僅剩7人,彈藥也已經用完,陣地即将失守。敵人再次沖上來,身負重傷的我志願軍戰士鄭起用盡力氣,起身吹響沖鋒号,攻上來的敵人摸不清虛實,吓得趕忙撤退。高明道講述的“一把軍号退敵軍”的故事,赢得了台下新兵們熱烈的掌聲。

“軍樂的聲音,是一種使命的召喚;軍樂的格調,是一種精神的象征。”張海朝對“倚天軍樂隊”在某旅舉辦的音樂會記憶猶新。随着《大刀進行曲》的節奏,台下官兵齊聲合唱,演出大獲成功。

某發射架指揮長、三級軍士長馮新貞說,聽到旋律的那一刻,他們仿佛穿越時空,置身奮勇殺敵的抗日戰場,很快被那種血戰到底的精神感染。當晚,他們就舉手表決,将《大刀進行曲》定為班組戰歌。

該部上司介紹,今年以來,每逢節日慶典,該部都會組織軍樂隊開展相關文化活動,還在所屬部隊廣泛開展唱響戰鬥歌曲、創作砺劍戰歌活動。如今,欣賞音樂會、聆聽戰鬥故事,已成為新入營官兵和文職人員的“第一課”;感受軍樂文化、暢談心得體會,已成為全體官兵的“必修課”。

撥動心弦

“這支業餘軍樂隊很具包容性。”張海朝說,“除了12人學過幾天樂器,其他46人全是零基礎,選人的标準隻有一條——熱愛。軍樂隊成員包括了司務長、炊事員、駕駛員、步槍手、糾察、文書、某專業觀測員、工兵……”

因為基礎薄弱,軍樂隊最開始的訓練很不順。“上等兵陳卓拎着次中音号吹了倆周末都沒吹出響兒。”“中士孟祥旭琢磨了20天單簧管還是吹不準音……”

“挺難的!”張海朝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忍不住感慨。不過他說,正因為“純業餘”的事實,一開始大家對軍樂隊的期望值并不高。而10個月後,當他們一身禮服、熟練演奏22個曲目驚豔亮相,“所有人都為之驚歎”。

了解到軍樂隊的組建過程,某旅發射車駕駛員、二級上士李翰維認為,他們學習樂器不克難關不罷休的品格,與一線官兵攻關訓練難題的勁頭不謀而合,這種精神讓官兵們深受觸動。

“我們聽音樂會,聽的不是音樂。”李翰維的觀點讓人印象深刻。他說音樂會前,連隊會提前下發曲目,有《軍民并肩向前進》《北京喜訊到邊寨》《祖國不會忘記》等。官兵們圍繞曲目背後的故事展開讨論交流活動,也更對音樂會充滿期待。

實際上,這是該部把軍樂文化融入教育活動的做法之一,隻是換了種表達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李翰維在音樂會上欣賞的,的确不僅僅是音樂。

該部一位上司坦言,單從藝術角度分析,不論是軍樂隊領隊崔大千,還是指揮張海朝,都不是最佳人選。但二人一個是火箭軍優秀政治教員,一個是火箭軍工匠型專業技能軍士,這給軍樂隊的實踐活動賦予了更多可能。

激勵鬥志

“與軍樂關聯最緊密的是儀式教育。”大到表彰頒獎、各類慶典,小到新号手上崗、老兵向陣地告别,現場奏響的軍樂,烘托出莊嚴、崇高、神聖的文化氛圍。

該部上司介紹,他們所屬部隊還活躍着文藝輕騎隊、威風鑼鼓隊等,大小十幾支業餘文化體育隊伍,每支隊伍都與軍樂關聯,每次活動都能讓官兵産生情感共鳴,更彰顯了部隊的精神面貌。

讓孟祥旭難忘的是今年3月1日的退役儀式。經過一年努力,他已從“吹不準音”的門外漢,成長為熟練掌握單簧管、小号兩種樂器的“老樂手”。

儀式上,他作為文藝輕騎隊的一員,演奏了小号《送别》,曲調宛轉悠揚,讓人潸然淚下。而目送老兵登車後,他的一曲《強軍戰歌》,很快調動起現場官兵情緒。大家整齊列隊,精神抖擻地舉行重溫入伍誓詞儀式。

“這是一個升華情感、提振士氣的過程。”崔大千認為,觸景生情、凝魂聚氣是軍樂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樂隊小号手、中士白殿鵬非常認同崔大千的看法。那一次,北國某駐訓場,起床前1小時,戰友們還在熟睡,白殿鵬已洗漱完畢。作為司務長,他需要帶領炊事班提前準備早飯。而更重要的是,這天他将首次作為司号員,用嘹亮的号聲喚醒全營官兵迎接新的一天。

當天,上級組織炊事班野戰條件下抽考。受領課目後,白殿鵬跳下戰車,拿出别在腰間的小号,鼓足勁頭吹響。這是他們首次将沖鋒号運用到實戰演練中,炊事員們都為之一振,動作明顯加快,僅展開某型裝備環節就比日常訓練紀錄快了15秒。

“軍樂與其他樂曲有很大差別,軍樂的音符裡,跳動着一個個摸爬滾打、沖鋒陷陣的記憶。它讓人熱血澎湃,有種立馬想上陣殺敵的沖動。”上等兵曹文帥說。

軍樂隊鼓手、列兵王少洧也有類似經曆。一次群衆性練兵比武,他向連隊建議在現場放置5面戰鼓。沒想到,當他帶頭擂響戰鼓的那一刻,官兵們精神大振,當天打破了兩項訓練紀錄。

田亮 鄭衆 王天林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裴楠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