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十有武山·玉润】第一章 武山玉韵——武山鸳鸯玉探源

作者:不断记住黎明
【十有武山·玉润】第一章 武山玉韵——武山鸳鸯玉探源

武山鸳鸯玉探源

学术界有关于“玉石之路渭河道”先于“玉石之路黄河道”的假设,认为“丝绸之路”不是单一的将中原丝绸输入西域,它在丝绸西进的同时也将西玉东输,是一条网状构成的“玉帛之路”,而武山就是“渭河道”的源头。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叶舒宪博士研究表明:玉石之路渭河道,先于玉石之路黄河道而存在,早在5000年前就因为向东输送渭河边的武山鸳鸯玉资源,在西部与中原之间架起文化沟通和互动的桥梁。

盘龙山,古名桃花山,处武山、陇西之交。武山段沿渭水东,由北向南跨桦林、榆盘,至鸳鸯渭水北岸后,折沿渭水自西向东而下,经榆盘南部、山丹、城关北部,终止于榆盘鲁班沟,绵延约 25 公里。山势雄伟,状若游龙,故而得名盘龙山,为武山县城北天然屏障。盘龙山探明的蛇纹岩矿带由鸳鸯邱家峡至城北何家沟,长约14公里,矿体呈透镜状.由超基性岩中的橄榄石或辉石受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形成。矿石有块状、条纹状、花斑状三个自然类型,呈墨绿、络绿、翠绿、橄榄绿、荧光淡绿等多种颜色,结构细密、质地坚韧,抗压、抗折、抗分化性强,可琢性高,光洁晶莹。

明万历《宁远县志》载:“县北二十里有桃花峡,中有溪流,发源于通渭界,峡中有石似玉,名峡石蕴玉。”清康熙《宁远县志》将“峡石蕴玉”列为武山八景之一。这里的“桃花峡”指今天的马河峡,“峡石”便是鸳鸯玉。明清时期的桃花峡,人口稀疏,自然植被良好,峡谷两面的山坡野桃树成林,一到桃花盛开的季节,满谷桃花香,花色染山岗。桃花溪水,在欢快奔流中洗刷着谷底间的岩石,在溪流缠绵抚摸中,岩石变得晶莹光洁,荧光闪烁。它给人温润、细腻的感觉,如一股风,裹挟着桃花香蔓延开来。桃花峡玉便惊艳了古宁远,县衙内外、四乡民众纷沓而至,感受峡谷韵玉的美丽景观。

玉通人性,爱玉、赏玉、玩石,是武山人的秉性。盘龙山周边的先民们用桃花峡的墨绿石头手工磨制一些小物件,诸如旱烟锅嘴子、酒杯茶盅、零碎的挂件;也有人拣拾原石回家,放在炕上当枕头的。虽然都是粗制品,但却是鸳鸯玉在民间早期雕琢的实证。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桃花山,山上有大片天然草场,是渭河北部的主要牧场。古时,盘龙山林海碧波,山含翠黛,“北峰翠黛”又被古人列入宁远八景。山中蕴藏极其丰富的蛇纹岩,是甘肃省非遗名目“武山夜光杯雕”的重要资源。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追溯历史,你会发现,武山蛇纹岩早在6000年前就被先祖开采利用,雕琢成各种玉器。大地湾(距今6000年)出土的墨绿色蛇纹岩玉锛、玉笄等生产生活中使用的石制器具,据专家鉴定,就是武山鸳鸯玉雕琢而成。国家博物馆玉器馆陈列的墨玉器物(距今5300年至4000年间),静宁县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齐家文化(距今4000年)玉钺,武山县博物馆馆藏的洛门西旱坪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鸳鸯玉玉琮,甘谷毛家坪秦早期文化(距今2800年)近年考古发掘出土的玉玦,陕西碑林博物馆陈列的秦始皇所用御碗、酒斛,都是鸳鸯玉器代表性器物。

在当代,武山蛇纹岩因最早发现于鸳鸯镇邱家峡,而且在整条矿带中,邱家峡矿点的玉质最佳,故而称其鸳鸯玉。循着鸳鸯玉的发展足迹,我们追根溯源,走进了邱家峡。向导是车家川玉雕艺人令军平,当我们站在峡谷之南,面对北面玉山时,渭河如一条长蛇扭捏着身躯奔涌而过,冲崖漫滩,所到之处,水卷浪花,石泛绿光,让人不得不与玉石之路渭河道相联系。在渭河漕运时代,鸳鸯玉通过渭河东进中原,才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史前蛇纹岩玉器。

令向导指着玉山之脚一个水流急转处说,那处崖脚在四十多年前有一大洞穴,能容纳成百人,他们进洞玩耍时,洞壁被渭河水冲刷得绿光莹莹,里面住着数不清的燕子,车家川一带人叫它燕子窝。据村里老人讲,它是先人们开采蛇纹岩矿时挖的洞穴,这些年河床抬升,被淹没了。到底燕子窝洞穴为何时遗迹,无法考证。他却给我们讲述了20世纪70 年代末,鸳鸯玉被酒泉琢玉人重新找到的过程。

来自酒泉的琢玉人是逆渭河而探寻的,他们只知道渭河武山段两岸有蛇纹岩矿藏,具体在什么地方却不清楚。于是,他们在洛门踏进渭河,逆流而上,在渭河滩杂七乱八的石头中找到了第一块泛着墨绿色泽的鸳鸯玉子料。越往上游走,河床中的墨绿色石头越多,他们来到了邱家峡,在车家川村边的渭河滩头发现了整块的鸳鸯玉山料,是被河水携带至此后停留下来的。他们惊喜万分,进村找到了当时农业生产队队长,在村里驻扎了下来。一番洽谈,生产队派出几名社员帮琢玉人寻找矿石,琢玉人付给生产队工钱。就这样,他们走进邱家峡,登上了北面的盘龙山。从此,武山鸳鸯玉便源源不断地被运往酒泉,被雕琢成“夜光杯”,辉映着唐代王翰《凉州词》中“葡萄美酒夜光杯”的优美诗句,走向全国各地。

我们顺着盘山土路向采矿点攀爬,站在半山腰,令向导指着对面一处滑坡地说,那里原来是一处平整的草滩,当地人叫做大石头滩,滩头有一块巨大的蛇纹岩石头,表面平滑,呈现着墨绿色。他们儿时在大石头上玩耍,可来回奔跑。石面上刻有一幅巨型图画:两道马车车辙印迹,中间夹着深深的马蹄印,一位小脚女子,绾着发髻,手拄拐杖,半跪着,目视前方。后来山体滑坡,这块大石头便没了去向,也许被深埋于山坡了。只留下这个名存实亡的“大石头滩”地名让人回想。

大石头上的巨幅图画我们无缘一见,可是从见过它的人的描述中可以想到,它雕刻于清代,有那女子的小脚佐证。再展开想,当时的邱家峡一定是车水马龙,小脚女子都赶着马车搞运输,可见鸳鸯玉开采阵容是庞大的。

我们站在卧牛坪一处废弃的矿洞前,手摸矿渣,感受鸳鸯玉的温润,体味矿工们开采时的艰辛。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邱家峡附近的群众在向外输送鸳鸯玉矿石的同时,也开始了“武山夜光杯雕”的自行加工销售。山丹、贺家店、车家川等地的人们开启了家庭作坊雕琢“夜光杯”模式。

之后,洛门油墨厂办起了鸳鸯玉加工车间,雕刻夜光杯、象棋等工艺品,培养出了马福林等一大批玉雕艺人;武山县山丹农具厂开发鸳鸯玉产品,先后派人在酒泉等地学习玉雕技艺,从西安玉雕厂聘请技工来厂传授技艺,为武山夜光杯雕的未来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设计、雕刻人才。20世纪90年代,家庭个体鸳鸯玉雕加工作坊达到2000余家,山丹镇“村村可闻琢玉声,户户可见玉生辉”,鸳鸯玉产品加工销售进入前所未有的鼎盛期。武山山丹工艺美术厂是武山乃至天水第一家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县办企业,与台商合作,产品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在台湾有自己的销售点。

20 世纪 80年代初,鸳鸯玉雕“双龙杯”被国家领导人作为礼品馈赠给前来大陆访问的尼泊尔国王。武山玉雕产品以其工艺精巧美观、造型生动优美、风格独树一帜而誉满海内外,已成为甘肃省最负盛名的旅游产品之一。鸳鸯玉器加工成为武山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全县拥有玉雕工艺专业人员超过5000余人,优秀的工艺雕刻设计人员几百人,年产各种玉雕工艺品上百万件,产值过亿元。

2010年,武山鸳鸯玉雕产品被评为全国最受欢迎的十大旅游产品之一。2017年,“武山夜光杯雕”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武山夜光杯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13人,中级、高级玉雕师8人。

在邱家峡鹞子沟顶的峭壁间,我们触摸着裸露的蛇纹岩矿石,辨认着矿带。那玉与石之间夹着的翠绿色的皮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绿油油的光,那层一指左右厚的石棉柔柔地包裹着玉,我伸手撕扯它,想要剥开它,但未能如愿。想想也是的,鸳鸯玉历经几千年琢玉成器的历史,以及承载着西玉东输的渭河是那么的博大汹涌,瘦弱的我怎能剥得开来呢?

我捧起一小块从废弃矿洞捡拾的玉片,在阳光下欣赏着那墨绿中显现着的蓝格莹莹的光泽,捧在手中作为此行的纪念。也留作武山鸳鸯玉的标本,继续向玉之更深处探索。

(漆寨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