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有武山·玉潤】第一章 武山玉韻——武山鴛鴦玉探源

作者:不斷記住黎明
【十有武山·玉潤】第一章 武山玉韻——武山鴛鴦玉探源

武山鴛鴦玉探源

學術界有關于“玉石之路渭河道”先于“玉石之路黃河道”的假設,認為“絲綢之路”不是單一的将中原絲綢輸入西域,它在絲綢西進的同時也将西玉東輸,是一條網狀構成的“玉帛之路”,而武山就是“渭河道”的源頭。文學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葉舒憲博士研究表明:玉石之路渭河道,先于玉石之路黃河道而存在,早在5000年前就因為向東輸送渭河邊的武山鴛鴦玉資源,在西部與中原之間架起文化溝通和互動的橋梁。

盤龍山,古名桃花山,處武山、隴西之交。武山段沿渭水東,由北向南跨桦林、榆盤,至鴛鴦渭水北岸後,折沿渭水自西向東而下,經榆盤南部、山丹、城關北部,終止于榆盤魯班溝,綿延約 25 公裡。山勢雄偉,狀若遊龍,故而得名盤龍山,為武山縣城北天然屏障。盤龍山探明的蛇紋岩礦帶由鴛鴦邱家峽至城北何家溝,長約14公裡,礦體呈透鏡狀.由超基性岩中的橄榄石或輝石受岩漿期後熱液作用形成。礦石有塊狀、條紋狀、花斑狀三個自然類型,呈墨綠、絡綠、翠綠、橄榄綠、熒光淡綠等多種顔色,結構細密、質地堅韌,抗壓、抗折、抗分化性強,可琢性高,光潔晶瑩。

明萬曆《甯遠縣志》載:“縣北二十裡有桃花峽,中有溪流,發源于通渭界,峽中有石似玉,名峽石蘊玉。”清康熙《甯遠縣志》将“峽石蘊玉”列為武山八景之一。這裡的“桃花峽”指今天的馬河峽,“峽石”便是鴛鴦玉。明清時期的桃花峽,人口稀疏,自然植被良好,峽谷兩面的山坡野桃樹成林,一到桃花盛開的季節,滿谷桃花香,花色染山崗。桃花溪水,在歡快奔流中洗刷着谷底間的岩石,在溪流纏綿撫摸中,岩石變得晶瑩光潔,熒光閃爍。它給人溫潤、細膩的感覺,如一股風,裹挾着桃花香蔓延開來。桃花峽玉便驚豔了古甯遠,縣衙内外、四鄉群眾紛沓而至,感受峽谷韻玉的美麗景觀。

玉通人性,愛玉、賞玉、玩石,是武山人的秉性。盤龍山周邊的先民們用桃花峽的墨綠石頭手工磨制一些小物件,諸如旱煙鍋嘴子、酒杯茶盅、零碎的挂件;也有人揀拾原石回家,放在炕上當枕頭的。雖然都是粗制品,但卻是鴛鴦玉在民間早期雕琢的實證。

據史料記載,曆史上的桃花山,山上有大片天然草場,是渭河北部的主要牧場。古時,盤龍山林海碧波,山含翠黛,“北峰翠黛”又被古人列入甯遠八景。山中蘊藏極其豐富的蛇紋岩,是甘肅省非遺名目“武山夜光杯雕”的重要資源。

當我們走進博物館,追溯曆史,你會發現,武山蛇紋岩早在6000年前就被先祖開采利用,雕琢成各種玉器。大地灣(距今6000年)出土的墨綠色蛇紋岩玉锛、玉笄等生産生活中使用的石制器具,據專家鑒定,就是武山鴛鴦玉雕琢而成。國家博物館玉器館陳列的墨玉器物(距今5300年至4000年間),靜甯縣博物館的國寶級文物齊家文化(距今4000年)玉钺,武山縣博物館館藏的洛門西旱坪遺址出土的齊家文化鴛鴦玉玉琮,甘谷毛家坪秦早期文化(距今2800年)近年考古發掘出土的玉玦,陝西碑林博物館陳列的秦始皇所用禦碗、酒斛,都是鴛鴦玉器代表性器物。

在當代,武山蛇紋岩因最早發現于鴛鴦鎮邱家峽,而且在整條礦帶中,邱家峽礦點的玉質最佳,故而稱其鴛鴦玉。循着鴛鴦玉的發展足迹,我們追根溯源,走進了邱家峽。向導是車家川玉雕藝人令軍平,當我們站在峽谷之南,面對北面玉山時,渭河如一條長蛇扭捏着身軀奔湧而過,沖崖漫灘,所到之處,水卷浪花,石泛綠光,讓人不得不與玉石之路渭河道相聯系。在渭河漕運時代,鴛鴦玉通過渭河東進中原,才留下了為數不多的史前蛇紋岩玉器。

令向導指着玉山之腳一個水流急轉處說,那處崖腳在四十多年前有一大洞穴,能容納成百人,他們進洞玩耍時,洞壁被渭河水沖刷得綠光瑩瑩,裡面住着數不清的燕子,車家川一帶人叫它燕子窩。據村裡老人講,它是先人們開采蛇紋岩礦時挖的洞穴,這些年河床擡升,被淹沒了。到底燕子窩洞穴為何時遺迹,無法考證。他卻給我們講述了20世紀70 年代末,鴛鴦玉被酒泉琢玉人重新找到的過程。

來自酒泉的琢玉人是逆渭河而探尋的,他們隻知道渭河武山段兩岸有蛇紋岩礦藏,具體在什麼地方卻不清楚。于是,他們在洛門踏進渭河,逆流而上,在渭河灘雜七亂八的石頭中找到了第一塊泛着墨綠色澤的鴛鴦玉子料。越往上遊走,河床中的墨綠色石頭越多,他們來到了邱家峽,在車家川村邊的渭河灘頭發現了整塊的鴛鴦玉山料,是被河水攜帶至此後停留下來的。他們驚喜萬分,進村找到了當時農業生産隊隊長,在村裡駐紮了下來。一番洽談,生産隊派出幾名社員幫琢玉人尋找礦石,琢玉人付給生産隊工錢。就這樣,他們走進邱家峽,登上了北面的盤龍山。從此,武山鴛鴦玉便源源不斷地被運往酒泉,被雕琢成“夜光杯”,輝映着唐代王翰《涼州詞》中“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優美詩句,走向全國各地。

我們順着盤山土路向采礦點攀爬,站在半山腰,令向導指着對面一處滑坡地說,那裡原來是一處平整的草灘,當地人叫做大石頭灘,灘頭有一塊巨大的蛇紋岩石頭,表面平滑,呈現着墨綠色。他們兒時在大石頭上玩耍,可來回奔跑。石面上刻有一幅巨型圖畫:兩道馬車車轍印迹,中間夾着深深的馬蹄印,一位小腳女子,绾着發髻,手拄拐杖,半跪着,目視前方。後來山體滑坡,這塊大石頭便沒了去向,也許被深埋于山坡了。隻留下這個名存實亡的“大石頭灘”地名讓人回想。

大石頭上的巨幅圖畫我們無緣一見,可是從見過它的人的描述中可以想到,它雕刻于清代,有那女子的小腳佐證。再展開想,當時的邱家峽一定是車水馬龍,小腳女子都趕着馬車搞運輸,可見鴛鴦玉開采陣容是龐大的。

我們站在卧牛坪一處廢棄的礦洞前,手摸礦渣,感受鴛鴦玉的溫潤,體味礦工們開采時的艱辛。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邱家峽附近的群衆在向外輸送鴛鴦玉礦石的同時,也開始了“武山夜光杯雕”的自行加工銷售。山丹、賀家店、車家川等地的人們開啟了家庭作坊雕琢“夜光杯”模式。

之後,洛門油墨廠辦起了鴛鴦玉加工工廠中的房間,雕刻夜光杯、象棋等工藝品,培養出了馬福林等一大批玉雕藝人;武山縣山丹農具廠開發鴛鴦玉産品,先後派人在酒泉等地學習玉雕技藝,從西安玉雕廠聘請技工來廠傳授技藝,為武山夜光杯雕的未來發展培養了一大批設計、雕刻人才。20世紀90年代,家庭個體鴛鴦玉雕加工作坊達到2000餘家,山丹鎮“村村可聞琢玉聲,戶戶可見玉生輝”,鴛鴦玉産品加工銷售進入前所未有的鼎盛期。武山山丹工藝美術廠是武山乃至天水第一家有進出口經營權的縣辦企業,與台商合作,産品出口日本、南韓及東南亞等國,在台灣有自己的銷售點。

20 世紀 80年代初,鴛鴦玉雕“雙龍杯”被國家上司人作為禮品饋贈給前來大陸通路的尼泊爾國王。武山玉雕産品以其工藝精巧美觀、造型生動優美、風格獨樹一幟而譽滿海内外,已成為甘肅省最負盛名的旅遊産品之一。鴛鴦玉器加工成為武山經濟的一項支柱産業。全縣擁有玉雕工藝專業人員超過5000餘人,優秀的工藝雕刻設計人員幾百人,年産各種玉雕工藝品上百萬件,産值過億元。

2010年,武山鴛鴦玉雕産品被評為全國最受歡迎的十大旅遊産品之一。2017年,“武山夜光杯雕”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有“武山夜光杯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2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人,縣級代表性傳承人 13人,中級、進階玉雕師8人。

在邱家峽鹞子溝頂的峭壁間,我們觸摸着裸露的蛇紋岩礦石,辨認着礦帶。那玉與石之間夾着的翠綠色的皮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着綠油油的光,那層一指左右厚的石棉柔柔地包裹着玉,我伸手撕扯它,想要剝開它,但未能如願。想想也是的,鴛鴦玉曆經幾千年琢玉成器的曆史,以及承載着西玉東輸的渭河是那麼的博大洶湧,瘦弱的我怎能剝得開來呢?

我捧起一小塊從廢棄礦洞撿拾的玉片,在陽光下欣賞着那墨綠中顯現着的藍格瑩瑩的光澤,捧在手中作為此行的紀念。也留作武山鴛鴦玉的标本,繼續向玉之更深處探索。

(漆寨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