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平之战前传:为什么是赵国?为什么是长平?为什么是赵括?

作者:旅行家克莱尔3C0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战,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当时秦国出动了惊人的六十万大军,而赵国也是全国总动员,投入了四十五万精锐。双方的兵力加在一起,超过了百万人!这在当时的战国时代,无疑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巨型决战。

然而,这场决定中原版图的关键之战为何会发生在赵国和秦国之间?为什么会选择在长平这个地方展开?又为什么最终被赵括这样一个年轻将领所指挥?这些似乎都是些违反常理的安排,却又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今天我们就来一探这场伟大战役发生的种种前因后果,还原当年那些关乎华夏命运的重大抉择。这场决战的来龙去脉,到底是如何演绎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长平之战前传:为什么是赵国?为什么是长平?为什么是赵括?

一、赵国为何成为秦国最后的对手?

1.赵国初期的不利条件

赵国自晋国三分之后就一路磕绊。它继承的不是晋国的精华版图,而是贫瘠的北土。太行山阻隔南北,国力难以完整统一;太原与邯郸两都相隔遥远,南北文化分裂严重。更有穷凶极恶的中山国,横亘在赵国南北之间,遏止了两地的交通与往来。

赵国处境之艰难,可谓是山重水复,叠至无路。时至战国中期,诸侯割据混战愈演愈烈,赵国的存亡危机日渐严峻。此时若再不努力自救,势必将遭遇土崩瓦解的悲惨命运。

长平之战前传:为什么是赵国?为什么是长平?为什么是赵括?

2.武灵王的改革突破瓶颈

正当赵国陷入窘境之时,武灵王励精图治,果断推行"胡服骑射"的重大改革。他强令全国上下一体化,采纳游牧民族的服饰习俗,并成建了精锐骑兵队伍。这不仅提升了赵军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南北文化隔阂被彻底打破,国家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与团结。

武灵王的改革事关重大,付出的代价是惊人的。从文化习俗到军事体制,都经历了彻底的洗礼。邯郸与太原的文人骑士,不得不放弃固有的骄傲与成见,服从于胡服骑射的新规矩。改革之艰难可想而知。但正是这种逆水行舟的勇气和魄力,才为赵国赢得了新生,也为后来战胜秦军奠定了基础。

3.赵国与秦国的战略角力

长平之战前传:为什么是赵国?为什么是长平?为什么是赵括?

在扫清了国内的障碍后,武灵王又将目光投向了国外。他北征云中九原,南攻中山,上下夹攻将赵国的疆土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更重要的是,赵国终于消除了与秦国交界的隐患,为日后的决战做好了准备。

与此同时,秦国在嬴政和商鞅变法的推动下国力日渐强盛,对外扩张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随着两国实力的不断增长,一场决战的发生只是个时间问题。在这场大战之前,赵国无疑是秦国最后也是最大的对手。

二、长平之役的地理背景探秘

1.上党郡的军事重要性

长平之战前传:为什么是赵国?为什么是长平?为什么是赵括?

长平之战的战场选择在上党郡,这里素来是赵国的军事重地。自古以来,这一地区就是赵国的军事要塞和兵家根planted。上党不仅濒临太行山脉,地形隘口有利于布防,更是连接赵国南北的咽喉要冲。一旦失守,赵国内陆就将分崩离析。

在武灵王时期,上党郡就已成为赵国的军事重镇。此后,赵国在这里屯兵駐防,兵力达数十万之众。上党一带不仅聚集了赵国的军事力量,更汇集了赵国最优秀的军事人才和智囊。长平之战爆发在此,实属必然。

2.太行山阻隔赵国疆域

太行山系穿插赵国版图,将之一分为二。赵国南北不仅在文化风俗上存在巨大差异,就连地理环境也迥然不同。南赵平原遍布,交通便利;北赵则多山地丘陵,出行困难。这些天然的地理屏障,使得赵国在武力镇压和行政管理上面临巨大阻碍。

长平之战前传:为什么是赵国?为什么是长平?为什么是赵括?

太行山系的阻隔,几乎将赵国南北割裂为两个独立的区域。若不是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彻底改革,赵国很可能就会就此分家。因此,打通太行山阻隔的交通线,就成为赵国的当务之急。上党郡所处的位置正是贯穿太行山系的咽喉要道,掌控上党就等于打通了赵国的命脉。这也是长平之战发生在此的重要原因。

3.长平作为必争之地

除了上党郡本身的军事重要性,长平之战在长平打响也有特殊的地缘政治考量。长平地处赵国与秦国的交界口,对于双方来说都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尤其是对秦国来说,一旦占领长平,就可以直扑赵国心脏邯郸而不遇阻力。

而对赵国来说,长平之战的关键在于主动出击,确保不让秦军近身。一旦长平失守,赵国将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由此可见,长平之役对于双方都是非打不可的关键战役。在这种严峻形势下,谁都无法对简单对战场置之不理。长平正是一座燃爆双方军事决心的城池。

长平之战前传:为什么是赵国?为什么是长平?为什么是赵括?

三、赵括崛起的家族渊源

1.马服君赵奢的贤能

赵括能够最终执掌长平决战的大权,与其出身赵国名门、高门巨族有着密切关系。他的祖父赵奢乃是马服君,一生勤勉善谋,在马服军中建立了赫赫战功。当时赵国的军旅制度实行军国分离,马服君掌管军事大权,与文官行政系统并行不悖。

作为赵国武将世家的赵奢,他的治军之道颇具独到之处。除了训练有素的马服军团,他更注重士气的培养,倡导简朴作风,摒弃骄奢淫逸。正是这种铁血作风,才使赵军士卒们无往而不胜。即便到了后期,赵奢亲自征战已渐渐力有不及,但凭借其深谙兵法、用人之道的睿智,依然撑起了整个军队的运转。

长平之战前传:为什么是赵国?为什么是长平?为什么是赵括?

2.父子俩军政双全的造诣

在赵奢的基础上,其子赵胜更是将家传兵事的谋略发扬光大。不仅武艺出众,而且通晓经世致用之道。这使他不仅在军队中小有声望,更成为国家重臣。尤其在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之时,赵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赵胜打造的精锐骑兵队伍是赵国军事力量的中流砥柱,他亲自统领这支重兵,使其成为马服军团的中坚力量。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军旅之外,赵胜还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做事沉着冷静、机警谨慎,赵王对他也是赞赏有加。可以说,赵胜是当时能够集军政双全于一身的不世奇才。

3.前有名师好友的荫庇

长平之战前传:为什么是赵国?为什么是长平?为什么是赵括?

除了家族世代相传的军事功勋,赵括个人也曾受到名师指点,受益良多。当年随武灵王改革军队之时,著名军事家孙膑就是其师长之一。孙膑用兵精准狠辣,更注重军事智慧的培养,其"围魏救赵"的奇计更是令赵国一次围而复生。正是在孙膑的薰陶下,赵括学到了不少兵家精髓。

另外,赵括与龙雀上将李牧也是年少时的挚友。两人自小相识,在长平之战之前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牧阅人无数,对赵括确是赞赏有加,也成为其后来擢升的重要助力。总的来说,家学渊源、师友良缘,这些优越的个人背景为赵括施展抱负创造了充足条件。

四、秦赵双方的战略部署

1.秦国步步紧逼的进攻阵势

长平之战前传:为什么是赵国?为什么是长平?为什么是赵括?

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国早已布下了天罗地网。在秦昭王的亲自统帅下,六十万大军分为五路,自四面八方压境而来,进逼赵国疆土。秦军以瞒天过海的气势,疯狂掩杀边境,赵国郡县接连失守。

最为惊心动魄的,是秦军更是直扑长平而来。秦军先是攻克上党郡,随后又占领了大梁等要冲。他们步步紧逼,铁蹄直指长平。而后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城外会师,双方随时都有决战的准备。就在这燃眉之际,秦昭王也督军亲自踏上了征程。

2.赵国临阵疏散的作战大意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赵国在临阵之际显现出来的疏散作风。尽管赵孝成王早有防患于未然之虞,也亲自督阵上阵,但大军的指挥权却一直捉襟见肘。赵括与龙雀上将李牧一直存在较大分歧,使得作战计划东挨西撞、前仆后继。

长平之战前传:为什么是赵国?为什么是长平?为什么是赵括?

更为关键的是,就在决战临近之际,赵国内部更是动荡重重。赵孝成王竟然遭到私生子赵铉谋反,险些被废黜。这使得整个赵军上下都陷入了极大的困扰,阵前阵后均一片混乱。如此军心动摇,战斗力可谓几近全无。

3.决战时机的临近与军心动荡

就在双方你来我往、棋逢对手之际,秦军也逐渐逼近了长平城。赵军一度以为只需死守长平便可,但秦昭王决不允许对手如此耽搁。他果断下令进军长平,企图以更为猛烈的进攻彻底摧垮赵军。

就在秦军压境逼视之时,赵国内部动荡也达到了最高点。先是统帅赵括临阵叛变,企图以城池相夺而独占上党郡。更有部分军阀倒戈相向、离间求去,险些酿成大军溃散的局面。眼见大事将陷危局,赵括终于被迫亲自掌控指挥权。正当双方酝酿一决雌雄之际,长平决战的号角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长平之战前传:为什么是赵国?为什么是长平?为什么是赵括?

五、赵括执掌指挥的关键决策

1.力排众议独揽大权

就在长平决战的最后关头,赵国内部出现了一场空前的动乱。先是统帅赵括突然临阵叛变,企图利用兵权夺取上党郡的控制权。而他的对手龙雀将军李牧则试图借助内讧,将赵括远离军权。

双方你来我往,剑拔弩张之际,更有部分military佣兵和一些地方军阀投鼠忌器、另起炉灶。一度陷入三足鼎立、军心渐散的危局。危难当头之际,赵孝成王怀璧其罪、束手无策,只能将大权全权交予赵括一人独揽。

长平之战前传:为什么是赵国?为什么是长平?为什么是赵括?

赵括临危不惧,将手下死党悉数拉拢,将叛徒一一镇服。在孤注一掷之下,他终于夺取了绝对的军事控制权。自此之后,赵括不仅成为赵国的"一府之尊",更成为了战争的最高统帅。他摒除旁骛,独揽大权,为长平大战做了最后的准备工作。

2.力挽狂澜果断开战

得到最高权力的赵括并未就此自满,而是进一步巩固了赵军的战斗力。他克服了与重臣矛盾,将作战方略统一了口径。更重要的是,他亲自质素地检阅军备,鼓舞了军心士气。赵军在赵括的带领下,终于恢复了战斗力。

而与此同时,秦军也步步紧逼,已攻至长平城下。秦昭王曾数次觐见,苦于赵军不愿决战。但面对赵军这一次的积极回应,他也果断回绝了和议,选择了开战一途。

长平之战前传:为什么是赵国?为什么是长平?为什么是赵括?

就在两军会师之际,赵括携数万赵军猝然杀出,对着秦军发起了进攻。三军在长平大营对垒交锋,斗殴百余个日夜,双方伤亡惨重。赵括不得不最终下令撤军,重新酝酿作战策略。但这只不过是长平大战的开端序章,更残酷的阵地战也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