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父亲被商王害死,周文王为何还要娶商王之女为妻?

作者:许历史说

父亲被商王囚禁致死,这对于周文王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文王却娶了商王的妹妹为妻,这一举动让人费解。周文王为何要这样做?是出于复仇的需要,还是别有隐情?我们从上古时代的风云变幻中或许能找到一些线索。

父亲被商王害死,周文王为何还要娶商王之女为妻?

王室悲剧:先王遇害,文王继位

在遥远的商朝时期,周国虽只是商王朝的一个附庸国,但其实力也是日渐壮大。这引起了商王文丁的忌惮,于是他设下计谋,邀请周公季历至商都,却将其囚禁直至死亡。

这一噩耗传回周国,引起了人们的愤怒与悲痛。当时的周太子姬昌获知这个残酷的事实后,悲恸万分,昏厥数日。自季历遭囚禁后,姬昌日夜焦虑,食不甘味,眠不安枕。经过长时间的思虑,姬昌下定决心,誓要为父亲报仇雪恨。

季历去世后,姬昌继任周侯,是为周文王。一改先人循规蹈矩的做派,文王公开称王,树大旗作鲜明表态,向商王朝掷下决斗的橄榄枝。

文王对父亲的景仰之情溢于言表。据说季历下葬后,棺椁竟在某次山洪暴发时被冲开,露出了木料。文王见状大喜,称此必是父亲有意让百姓瞻仰,于是重新修补,亲自主持隆重的再献礼。礼毕,他命人擂锣高唱,号召众人铭记父老英灵的功绩,共同为复仇而奋斗。

经此一役,文王空前地振奋了国人的士气。当众人目睹其对先王如此孝思的时候,无不钦佩文王的忠孝灵魂,更坚定了为周室扫除晚辈蚩行的决心。文王更是为了让先王显灵护国,赐名"大鸾"来表示人心所向,国运昌隆。从此,士气为之一振,民心为之凝聚,使文王有恃无恐,把报仇大业步步推进。

东征伐商:誓师作战,小试牛刀

继位后不久,文王即着手准备向商讨要血仇。鉴于周人薪资单弱的实力,文王并未贻误好机,而是暗中积蓄国力,创立新军,严刻训练,伺机而动。

父亲被商王害死,周文王为何还要娶商王之女为妻?

直到商王帝乙刚即位的次年,文王认为时机已到,遂亲率精兵,东征讨伐商朝。为此,文王在军中大加宣扬,振奋将士们消弭恐惧,终夜为此而不能寐。

"吾父为人臣虔诚,本无它心,竟遭如此不人道的对待,死无全尸!今日我等东征,非但为复仇雪恨,更为捍卫国家尊严!吾王室世代忠于商邦,彼岂能尔等怠慢藐视?今日诸位亮剑出征,定能扫清门户,树起永垂不朽的战功!"

如是铮铮誓词,令全军无不奋勇直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此役,文王扬言虽有济沥之言,实际也有盘亦自雄的意味在内。毕竟,商朝这时已是国力日衰,内忧外患。帝乙方继位,外有边陲叛乱困扰,内有王室宗亲党争闹革,实在是应接不暇。文王正是看准了这一时机,企图乘势一举取胜,扳倒商朝。

双方大军遥遥相望,终在泗水之畔展开决战。文王亲自统兵在前,鲜卑雄师震慑山河,誓要为先王报仇。可是,战事一触即发,商军出其不意,死战不退。无论周军如何猛攻,都无法攻破商军固若金汤的防线。

战斗达数日之久,双方皆已疲惫不堪,伤亡惨重。帝乙更是下令,凡商军将领能拿下周王活口,重重有赏。可谓是水尽弹药一空。最终,文王只得宣布全军退却,以守成竹,为下一场决战蓄力。

传世奇闻:神鸟相助,棺材外露

退军之后,文王虽然战果不彰,却也坚定了复仇的决心。为了进一步激励国人,文王运用了一个特殊的手段。

当年,先王季历下葬于周京邰郎之腹心,为便于今后纪念,葬于京城近郊。殡殓时,一群庞大的鸟雀忽然飞来,在空中盘旋,发出阵阵怪鸣。

数月后,一场骇人的暴雨突然来袭,山崖上积存的泥石顺势滚落,竟直接将季历的陵冢砸穿,棺椁外露于地表之上。

父亲被商王害死,周文王为何还要娶商王之女为妻?

文王得知此事后,大感惊讶。他立即命人整理出土的陵寝,搭建神坛,高高树立,以示对先王的尊崇。行馆之时,文王从棺木略见先王遗容,竟然还是俨然当年的面貌,丝毫未损。

文王见状,怅然赋诗一首:

"吁嗟忠贞先王,昔在昆山之陵,今景已然四分五裂。忽闻鸿雁呼号,时发长啼短吟,来扶王尸有辅。先王不仙,岂有此奇哉!"

此诗一出,顿时传遍京城。知识分子们争相解读其中深意,有人说,鸾雁之鸟向来乃是瑞兆之物,先王英灵所托,为告知后人报仇复国之事正当其时。

文王闻之大喜,遂命人恭候鸟鸾,殷勤馈其饮馔,以答谢鸾鸟保佑先王遗体之功。后世称之为"赐名大鸾",也由此而来。

为了进一步激励军民,文王命官家绘制先王遗骸外露一幕,摹其貌勒其状,命遍刻于朝野,永为警戒。

些许异象,正中百姓喜闻乐见的下怀。在文王的有意渲染下,先王遗体不腐被尊为天意。而鸾雁呼号,则被理解为神谕在在。如此一番安排,无疑为文王的复仇事业增添了一股强大的民意支撑力量。

和亲策略:和而不同,两利捷径

在泗水之战后,商周双方虽然皆遭重创,但战火仍在持续燃烧。帝乙意识到,武力征伐已无法遏制文王的野心,若继续对峙下去,只会两败俱伤。于是,他决定权变开导,以亲和的姻亲之谋化干戈为玉帛。

在商朝王室,有一位姬姓公主,生性温雅娴静,堪称绝色。帝乙亲自将她招入宫中,对她加以特别的礼遇。待到时机成熟,他便派遣使节前往周国,以婚姻联姻的名义,向文王提出了和亲的建议。

父亲被商王害死,周文王为何还要娶商王之女为妻?

文王对商王突如其来的亲和之谋,开始还有些许怀疑。可经朝野上下的反复讨论和权衡,最终他还是决定接受商朝的和亲建议。文王清楚,此时国力远不及商朝,倘若战事再起,必将为周国带来灾难。况且,公主入周,无疑可为了解商朝内情提供渠道,也算是权宜之计。

然而,婚姻之事如何举行却成了一个新的难题。双方因出身不同,在具体的婚俗和礼节上产生了分歧。商人坚持以迎娶为正,而周人则主张要以适逆相从。争执不下,气氛一度剑拔弩张。

最终,在双方代表的折冲下,杨折较量后决定以媵婚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商朝公主单方面嫁入周室,而不必周王入赘。如此一来,周文王正统继承人的地位得以确立,双方利害也得到权衡。

和亲的方式固然经过周折,最终却也如愿以偿。当商朝公主步入周京,文王不远千里,友善有加地亲自迎接新娘。婚礼在热烈的氛围中举办,公主正式入主了文王的宫邸。文王更是下令,今后要以王后相称。如此高规格的安排,不仅出于对商朝的敬重,也体现了文王对王室婚姻的重视。

这一和亲姻亲大计,为后来的商周战争投下了重重阴影,却也为双方缓和关系留下了一线生机。当年双方或许并未料到,这场看似两全其美的联姻,反而将是未来战火重燃的导火索。

问疑未解:商周终起衅,大局暂未可知

和亲一事看似为双方关系掸去了战火,实则只是权宜之计,未能解决根本矛盾。商周两家自古并不亲善,一旦利益产生冲突,战争的火种就会重新被点燃。

事实上,在和亲不久后,商周双方便再度爆发冲突。据史书记载,当时商朝欲图侵夺周地,遂假手于东方的狄人,借兵犯周。文王得知后,怒而出征,在牧野之地,与商军遭遇会战。双方在穀草丰茂之地展开殊死搏斗,战事一触即发。

虽然和亲一时缓解了双方的矛盾,但终究无法抑制双方之间根深蒂固的对立情绪。商王不甘周人日渐壮大,野心勃勃,企图趁早扑灭这支后起之秧。而文王则矢志不渝要为父报仇,势必要同商朝决一死战。

在这种僵局之下,和亲未能遏制战火一触即发。随着局势的升级,商周双方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到最后不得不诉诸武力。这与当初双方为了各自利益达成的婚姻联姻背道而驰,可谓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

商王之所以屡屡挑衅,除了对周人的猜忌外,或许还有一层自身的无奈。商朝从盛极一时的辉煌时期逐渐走向没落,实在是由于朝纲日渐松弛,根基动摇所致。想要遏制周人的崛起自然是当务之急,但若无法同时解决国内的矛盾纷争,恐怕也难以彰显霸主的风范。这或许正是帝乙一再对外狼狈挑衅的症结所在。

至于文王,他虽然也屡次在商王的挑衅下东征出师,但终归未能一举扫清旧患。周商战争就此陷入持久消耗,双方仍旧难分难解。后来文王甚至在某次作战中负伤而亡,究竟是否为复仇雪恨未果,恐怕只有等到继任的武王才能见分晓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