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親被商王害死,周文王為何還要娶商王之女為妻?

作者:許曆史說

父親被商王囚禁緻死,這對于周文王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周文王卻娶了商王的妹妹為妻,這一舉動讓人費解。周文王為何要這樣做?是出于複仇的需要,還是别有隐情?我們從上古時代的風雲變幻中或許能找到一些線索。

父親被商王害死,周文王為何還要娶商王之女為妻?

王室悲劇:先王遇害,文王繼位

在遙遠的商朝時期,周國雖隻是商王朝的一個附庸國,但其實力也是日漸壯大。這引起了商王文丁的忌憚,于是他設下計謀,邀請周公季曆至商都,卻将其囚禁直至死亡。

這一噩耗傳回周國,引起了人們的憤怒與悲痛。當時的周太子姬昌獲知這個殘酷的事實後,悲恸萬分,昏厥數日。自季曆遭囚禁後,姬昌日夜焦慮,食不甘味,眠不安枕。經過長時間的思慮,姬昌下定決心,誓要為父親報仇雪恨。

季曆去世後,姬昌繼任周侯,是為周文王。一改先人循規蹈矩的做派,文王公開稱王,樹大旗作鮮明表态,向商王朝擲下決鬥的橄榄枝。

文王對父親的景仰之情溢于言表。據說季曆下葬後,棺椁竟在某次山洪暴發時被沖開,露出了木料。文王見狀大喜,稱此必是父親有意讓百姓瞻仰,于是重新修補,親自主持隆重的再獻禮。禮畢,他命人擂鑼高唱,号召衆人銘記父老英靈的功績,共同為複仇而奮鬥。

經此一役,文王空前地振奮了國人的士氣。當衆人目睹其對先王如此孝思的時候,無不欽佩文王的忠孝靈魂,更堅定了為周室掃除晚輩蚩行的決心。文王更是為了讓先王顯靈護國,賜名"大鸾"來表示人心所向,國運昌隆。從此,士氣為之一振,民心為之凝聚,使文王有恃無恐,把報仇大業步步推進。

東征伐商:誓師作戰,小試牛刀

繼位後不久,文王即着手準備向商讨要血仇。鑒于周人薪資單弱的實力,文王并未贻誤好機,而是暗中積蓄國力,創立新軍,嚴刻訓練,伺機而動。

父親被商王害死,周文王為何還要娶商王之女為妻?

直到商王帝乙剛即位的次年,文王認為時機已到,遂親率精兵,東征讨伐商朝。為此,文王在軍中大加宣揚,振奮将士們消弭恐懼,終夜為此而不能寐。

"吾父為人臣虔誠,本無它心,竟遭如此不人道的對待,死無全屍!今日我等東征,非但為複仇雪恨,更為捍衛國家尊嚴!吾王室世代忠于商邦,彼豈能爾等怠慢藐視?今日諸位亮劍出征,定能掃清門戶,樹起永垂不朽的戰功!"

如是铮铮誓詞,令全軍無不奮勇直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此役,文王揚言雖有濟瀝之言,實際也有盤亦自雄的意味在内。畢竟,商朝這時已是國力日衰,内憂外患。帝乙方繼位,外有邊陲叛亂困擾,内有王室宗親黨争鬧革,實在是應接不暇。文王正是看準了這一時機,企圖乘勢一舉取勝,扳倒商朝。

雙方大軍遙遙相望,終在泗水之畔展開決戰。文王親自統兵在前,鮮卑雄師震懾山河,誓要為先王報仇。可是,戰事一觸即發,商軍出其不意,死戰不退。無論周軍如何猛攻,都無法攻破商軍固若金湯的防線。

戰鬥達數日之久,雙方皆已疲憊不堪,傷亡慘重。帝乙更是下令,凡商軍将領能拿下周王活口,重重有賞。可謂是水盡彈藥一空。最終,文王隻得宣布全軍退卻,以守成竹,為下一場決戰蓄力。

傳世奇聞:神鳥相助,棺材外露

退軍之後,文王雖然戰果不彰,卻也堅定了複仇的決心。為了進一步激勵國人,文王運用了一個特殊的手段。

當年,先王季曆下葬于周京邰郎之腹心,為便于今後紀念,葬于京城近郊。殡殓時,一群龐大的鳥雀忽然飛來,在空中盤旋,發出陣陣怪鳴。

數月後,一場駭人的暴雨突然來襲,山崖上積存的泥石順勢滾落,竟直接将季曆的陵冢砸穿,棺椁外露于地表之上。

父親被商王害死,周文王為何還要娶商王之女為妻?

文王得知此事後,大感驚訝。他立即命人整理出土的陵寝,搭建神壇,高高樹立,以示對先王的尊崇。行館之時,文王從棺木略見先王遺容,竟然還是俨然當年的面貌,絲毫未損。

文王見狀,怅然賦詩一首:

"籲嗟忠貞先王,昔在昆山之陵,今景已然四分五裂。忽聞鴻雁呼号,時發長啼短吟,來扶王屍有輔。先王不仙,豈有此奇哉!"

此詩一出,頓時傳遍京城。知識分子們争相解讀其中深意,有人說,鸾雁之鳥向來乃是瑞兆之物,先王英靈所托,為告知後人報仇複國之事正當其時。

文王聞之大喜,遂命人恭候鳥鸾,殷勤饋其飲馔,以答謝鸾鳥保佑先王遺體之功。後世稱之為"賜名大鸾",也由此而來。

為了進一步激勵軍民,文王命官家繪制先王遺骸外露一幕,摹其貌勒其狀,命遍刻于朝野,永為警戒。

些許異象,正中百姓喜聞樂見的下懷。在文王的有意渲染下,先王遺體不腐被尊為天意。而鸾雁呼号,則被了解為神谕在在。如此一番安排,無疑為文王的複仇事業增添了一股強大的民意支撐力量。

和親政策:和而不同,兩利捷徑

在泗水之戰後,商周雙方雖然皆遭重創,但戰火仍在持續燃燒。帝乙意識到,武力征伐已無法遏制文王的野心,若繼續對峙下去,隻會兩敗俱傷。于是,他決定權變開導,以親和的姻親之謀化幹戈為玉帛。

在商朝王室,有一位姬姓公主,生性溫雅娴靜,堪稱絕色。帝乙親自将她招入宮中,對她加以特别的禮遇。待到時機成熟,他便派遣使節前往周國,以婚姻聯姻的名義,向文王提出了和親的建議。

父親被商王害死,周文王為何還要娶商王之女為妻?

文王對商王突如其來的親和之謀,開始還有些許懷疑。可經朝野上下的反複讨論和權衡,最終他還是決定接受商朝的和親建議。文王清楚,此時國力遠不及商朝,倘若戰事再起,必将為周國帶來災難。況且,公主入周,無疑可為了解商朝内情提供管道,也算是權宜之計。

然而,婚姻之事如何舉行卻成了一個新的難題。雙方因出身不同,在具體的婚俗和禮節上産生了分歧。商人堅持以迎娶為正,而周人則主張要以适逆相從。争執不下,氣氛一度劍拔弩張。

最終,在雙方代表的折沖下,楊折較量後決定以媵婚的方式進行。也就是說,商朝公主單方面嫁入周室,而不必周王入贅。如此一來,周文王正統繼承人的地位得以确立,雙方利害也得到權衡。

和親的方式固然經過周折,最終卻也如願以償。當商朝公主步入周京,文王不遠千裡,友善有加地親自迎接新娘。婚禮在熱烈的氛圍中舉辦,公主正式入主了文王的宮邸。文王更是下令,今後要以王後相稱。如此高規格的安排,不僅出于對商朝的敬重,也展現了文王對王室婚姻的重視。

這一和親姻親大計,為後來的商周戰争投下了重重陰影,卻也為雙方緩和關系留下了一線生機。當年雙方或許并未料到,這場看似兩全其美的聯姻,反而将是未來戰火重燃的導火索。

問疑未解:商周終起釁,大局暫未可知

和親一事看似為雙方關系撣去了戰火,實則隻是權宜之計,未能解決根本沖突。商周兩家自古并不親善,一旦利益産生沖突,戰争的火種就會重新被點燃。

事實上,在和親不久後,商周雙友善再度爆發沖突。據史書記載,當時商朝欲圖侵奪周地,遂假手于東方的狄人,借兵犯周。文王得知後,怒而出征,在牧野之地,與商軍遭遇會戰。雙方在穀草豐茂之地展開殊死搏鬥,戰事一觸即發。

雖然和親一時緩解了雙方的沖突,但終究無法抑制雙方之間根深蒂固的對立情緒。商王不甘周人日漸壯大,野心勃勃,企圖趁早撲滅這支後起之秧。而文王則矢志不渝要為父報仇,勢必要同商朝決一死戰。

在這種僵局之下,和親未能遏制戰火一觸即發。随着局勢的更新,商周雙方的沖突進一步加劇,到最後不得不訴諸武力。這與當初雙方為了各自利益達成的婚姻聯姻背道而馳,可謂是一個出人意料的結果。

商王之是以屢屢挑釁,除了對周人的猜忌外,或許還有一層自身的無奈。商朝從盛極一時的輝煌時期逐漸走向沒落,實在是由于朝綱日漸松弛,根基動搖所緻。想要遏制周人的崛起自然是當務之急,但若無法同時解決國内的沖突紛争,恐怕也難以彰顯霸主的風範。這或許正是帝乙一再對外狼狽挑釁的症結所在。

至于文王,他雖然也屢次在商王的挑釁下東征出師,但終歸未能一舉掃清舊患。周商戰争就此陷入持久消耗,雙方仍舊難分難解。後來文王甚至在某次作戰中負傷而亡,究竟是否為複仇雪恨未果,恐怕隻有等到繼任的武王才能見分曉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