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赶考路上,卫士记住5个字,干部要知谁为上,阅兵也须别开生面

作者:许历史说

赶考路上,卫士记住5个字,干部要知谁为上,阅兵也须别开生面。这是1949年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公报发布后不久,毛泽东和中央率领中央机关与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农村根据地西柏坡,向北平进发的情景。这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卓越智慧。毛泽东将进京比作"赶考",意味着中国革命即将面临一个全新的考验。而在漫长曲折的"赶考"行程中,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在许多细节中体现了他们对人民的尊重与关怀。然而,在这条通往胜利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又将遇到怎样的挑战?他们将如何应对?

赶考路上,卫士记住5个字,干部要知谁为上,阅兵也须别开生面

离别忠言 革命大计方兴

1949年3月23日,当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公报在新华社发布之时,大军压境的人民解放军已经攻克了冀热辽地区大部分城市,迫在眉睫的是夺取北平和天津的决战。此时,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正率领中央机关与人民解放军总部驻扎在石家庄以西的一处农村根据地——河北建平县的西柏坡村。

虽然风卷残云,硝烟未尽,但大局已定。这一天,毛泽东和中央人员终于要离开这个曾经战火纷飞的小村庄,前往北平了。临行前,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京,他们进了北京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

毛泽东显然是在借古讽今。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1644年曾一度攻占北京,但最终因骄奢淫逸而失去了最初的革命夙愿。毛泽东深怕中国共产党人在取得彻底胜利后也会重蹈李自成的覆辙,从而警醒大家,革命的道路还很漫长,决不能骄傲自满。

就在毛泽东说这番话的同时,已在前线奋战多时的周恩来也正好赶到西柏坡。二人相见,周恩来先是笑着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他的话中满怀着对即将夺取全国政权的自信。

但毛泽东随即严肃地回应道:"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其言辞中透露出一种对革命前景高度重视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而非徒有其表。他的话语让围绕在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不受到极大鼓舞。

离别之际,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这番对话无疑是对党和军队干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他们希望大家都能像赶考那样兢兢业业、戒骄戒躁,永不骄傲自满,时刻提高警惕,为即将到来的全新考验作好充分准备。毛周两位领袖的论交,正如一声催马赶路的号角,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在胜利的道路上再接再厉,把革命进行到底。

赶考路上,卫士记住5个字,干部要知谁为上,阅兵也须别开生面

民心为重 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3月23日上午10时许,由11辆敞篷吉普车和10辆大卡车组成的车队,从西柏坡村缓缓启程。这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率领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向北平进发的开始。

跟随车队一起出发的,还有刘少奇、朱德、任弼时、林伯渠、陆定一、杨尚昆等著名将领。车队朝着唐县方向进发,沿途经过灵寿、曲阳等地。途中,毛泽东兴致很高,时而与同车的卫士人员闲聊,谈古论今,不时引得大家哄然大笑。

按照原定计划,当天的宿营地是冀中区党委所在地保定市。但由于道路崎岖不平,加之部分车辆中途抛锚,导致行进异常缓慢。到了下午,车队才抵达唐县境内。眼见无法赶在天黑前抵达保定,毛泽东临时决定就近在唐县一处村庄宿营。

最终被选中的,是唐县城东北约2公里处的一座叫淑闾村的古老村落。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北方村庄,曾几度遭受战火蹂躏,先后成为抗日根据地和日军屠村的地。如今,这个饱经沧桑的村庄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临时歇脚的驿站。

当车队抵达时,马达的轰鸣声引来不少村民驻足观望。一位妇女带着孩子,对着车队指指点点。前锋车上的卫士见状,连声呼喊:"看车!看车!注意安全!让一让,让一让!"汽车也不时鸣笛示意。

这位妇女不为所动,反而领着孩子朝车辆比划着什么。一名卫士见状,不耐烦地朝她喊道:"赶快回家去,进你们家去!"

毛泽东看在眼里,似有不满。他对卫士说道:"不能这样,会吓着她们的。"随即又对司机嘱咐:"慢一点,开慢一点。"汽车从妇女和孩子身边徐徐驶过,毛泽东还热情地朝他们招手示意,虽然那位村妇并不认得车上的人是谁,但她也朝毛泽东挥手回应。

过后,毛主席对身边的卫士们说:"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伤害群众,刚才那个妇女很可能被吓着,她没见过这么大的车队,让他们看看又有什么要紧的。这些年,我们还不是靠这些老乡,这些老根据地的人民养活的。我们一定要记住一句话,'民心不可侮'。"

赶考路上,卫士记住5个字,干部要知谁为上,阅兵也须别开生面

毛泽东之所以如此重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是因为他们这一代人对旧社会官僚作风深恶痛绝。封建时期,大小官员出行,无不是鸣锣开道、百姓回避。而共产党人不正是要推翻旧制度,建立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新中国吗?能举起反抗的旗帜,靠的不正是这些贫苦百姓的支持吗?所以,他们决不能伤害人民的利益,这句"民心不可侮"的古训,必须铭记于心。

当晚,毛泽东就住进了本村抗日烈士李登魁家的老宅。据卫士回忆,那天晚上,毛主席一宿没合眼,前半夜和村干部们座谈,后半夜趴在床板上批阅文件资料。第二天一大早,车队就在朝阳的映照下继续前进。这一路上,毛泽东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树立了革命队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展现了民心所系、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北平解放持平和 旧物新涵显主张

经过一周多的行军,1949年4月初,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和机关终于抵达北平城下。这座曾经的旧京城,正待解放军打开新的一页。

4月7日清晨,东北野战军代总指挥耿飚给北平国民党防御司令部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无条件投降。守城的傅作义部很快表示愿意和平移交城池。4月初,北平人们看到,城外涌入大量装备精良的解放军部队,他们井然有序地在城外野地集结,准备进城。

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随后并未见到解放军大规模集中阅兵的场面。毛泽东说过:"我们是来解放北平、服务人民的,不是来扰乱他们生活的。"果然,在接管城内的首日,北平城里一切照常,街上车马依旧,茶楼酒家生意兴隆,戏园子也正常开放,百姓们的生活一点儿没受影响。

第二天,北平解放区党政军最高领导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耿飚、傅作义等人在涿县张家湾一座小村庄召开了城防移交仪式。期间,解放军检阅方队的一些小插曲曾让新主政者颇感头疼。

当时,方队开始行进,队伍整齐划一,威武雄壮,引得观礼民众阵阵喝彩。但突然一名哨兵不分场合鲁莽地打横挡住方阵左翼的道路,导致方阵右翼无法继续前进。负责检阅的解放军高级将领多次用手挥示,哨兵纹丝不动,执意不让方队通行。最终,主持人不得不上前亲自解围,将哨兵劝离。

原来这名哨兵是临时从一个民工营抽调来的,在接受任务时,上级只叮嘱过让他一定不能让任何人进入警戒区。只是没想到,他太过认真执行职务,竟连主人也不让通行。这一小插曲引起了领导者的高度重视,让他们意识到在即将接管北平的新形势下,必须重塑军纪、建立新秩序。

赶考路上,卫士记住5个字,干部要知谁为上,阅兵也须别开生面

而对于那名平民出身的哨兵,毛主席不但没有批评,反而还表扬了他:"遇到这种新的环境,他的警惕性和严肃性是对的,正是共产党人应有的那种戒骄戒躁、谨小慎微的作风。"当即决定,对这名哨兵进行表彰,并在全军部队力行"听党指挥、遵守纪律"的教育。

4月24日,是北平解放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毛泽东视察涿县时,得知很多商铺户因害怕打仗而提前闭店歇业,暂时外迁。他当即批示,要设法让他们放心回来,还要照顾好他们和其他城乡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毛主席的亲自关怀下,商户们很快放下了心中的顾虑,重新开张营业。与此同时,新政权还下令将从农村地区调来的绿化人员集中到北平颐和园内,并委派陶峙岳等著名园林专家参与设计,要求加强园林的护理和保养,不但恢复颐和园的壮丽景观,更要注重环境保护。

北平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百年屈辱,真正走上了当家作主的道路。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谦逊务实、注重细节的作风,让新生的政权立刻就以人民至上的理念,对城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旧物换新涵"的风格,让即将走向复兴的中国,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

阅兵大典民主气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这个举世瞩目的喜庆日子,北平城内外一片欢腾景象。

早在9月24日,就有报纸刊载了这样一则新闻:"中央人民政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将于国庆节在北平举行盛大的阅兵式。"于是立即引起民众广泛关注。

大约在国庆前一周左右,天安门广场就开始人员来往频繁,到处可见工人们正在加紧布置看台、搭建彩棚。前门大街上,各种彩旗和标语悬挂得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就连街边的小贩们,也开始出售国旗、徽章、围巾等庆祝用品。

9月30日,毛泽东就亲自来到天安门视察阅兵准备工作。当他看到已建成的检阅台时,当即指出台座过高、面积太小,要求重新修建,以确保能给所有观礼嘉宾以舒适体验。工程队伍立刻将检阅台重新扩建,大大增加了面积,外加装饰华丽。

赶考路上,卫士记住5个字,干部要知谁为上,阅兵也须别开生面

次日,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徐向前等将领,再次向毛主席请示复查各项准备情况。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们统一了将领衣帽的式样,全部改穿中山装。毛泽东看后很满意,当即嘱咐:"要穿得整洁大方,但不要太过豪华"。

国庆当天一大早,北平城内外就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有很多是北平本地百姓,也不乏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很早就占据了沿线的最佳观赏位置,兴高采烈地等待着阅兵的开始。

上午10时整,伴随着雷鸣般的礼炮齐鸣,阅兵开始了。首先是张涌华率领的27人空中飞行队伍呼啸而过,接着是以红旗为引的 5万多人的人民解放军陆军、民兵、公安等方队,以及炮兵、坦克、骑兵等车辆分队,在雄壮的阵容中缓缓通过天安门前广场。

作为检阅主官的彭德怀身着中山装,骑着白马通过长长的方队。当他行经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检阅台时,受阅官兵整齐列队,高唱"东方红"、"解放军是革命军"等歌曲。平易近人的阅兵场景,给观礼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就在这宏大场面的背后,方队官兵们经历了极为艰苦的备战。为了确保阅兵准备工作万无一失,从8月下旬到9月底,驻防北平的军队就一直处于紧张的训练和准备状态中。就连一名士兵被点名参加方队后,竟激动得一宿没睡好觉。而在国庆前夕,这个参加方队的部队还被临时调往大同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严格训练。返回北平时,他们又立即投入到方阵训练中去,并接受各个环节的反复练习。

虽然如此,整个阅兵活动从开场到结束,都是一气呵成、秩序井然。毛泽东对这场阅兵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赞扬部队官兵表现英勇威武外,他也特别提到:"这次阅兵,气氛很好,秩序很好,没有什么特殊事故发生。"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彰显了革命军队的威武之师,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雄伟气概。

苦干实干铸就伟业

1949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不久,新中国面临的困难可谓是重重叠叠。毛泽东这一代革命家顾不上喘口气,就投身于建设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1950年初春,北平城内一处俗称"香山"的地区,已经变成了一座集中营,关押着上万名国民党军官和特务人员。那里原本是一处温泉胜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如今却为看管这些人员而"借景"重用。

赶考路上,卫士记住5个字,干部要知谁为上,阅兵也须别开生面

当时,香山集中营设在北京西北郊的香山环路四周,分外围、中围、内围等三部分。中央政府一度安排刘青山等老将临时负责此营的工作。毛泽东虽然日理万机,但对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也是格外重视。

有一天,毛泽东亲自视察香山集中营时,发现看守人员住宿条件相当简陋。当时才刚刚脱离战争岁月,物资供给极为匮乏,大家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即便如此,这种连最基本生活设施都没有的环境,对于那些曾经的国民党军官来说,毛泽东依然非常介怀。

毛主席当即责成工作人员:"要为他们加盖一些住房,让他们也有个像样的生活环境。再说他们也是中国人,将来总有重新做人的一天。"他的慈悲和人性化管理,令人敬佩。

1950年10月,为夺取西北大片区域的控制权,毛泽东亲自率领中央人民政府驻扎在西北重镇延安。在那里,地势险峻、环境艰苦,物资供应也极为匮乏,但毛泽东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

有一次,他突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现在西北物资紧缺,连在延安的你们伙食都很简陋。如果没有军队在这样的地方苦干实干,今天就不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正是这种淬火的革命雄心,让毛泽东当即决定走访正在修整和训练的部队,以身作则,体察实际情况。一群红军老战士随后组成随行人员,他们就这样在贫瘠的黄土高原,步行数十里路,最终来到一处驻军的地方。

那是一个叫做沙家店的小村庄,驻扎着一支陆军师的部队。在那里,毛泽东亲眼目睹了部队艰苦的训练生活状况。他们往往在黄土地上席地而睡,一日三餐皆由红烧白萝卜和干窝头组成,甚至连水都极为缺乏。

部队领导为了维持军纪,确有过一些极端做法。比如有一次,一个连里的几名战士私自从村民家里掘土做饭,被当场发现。连长为了杀一儆百,竟在全连上百人面前,临时指派几名战士将那几个"偷掘者"野蛮殴打一顿。

这一幕触目惊心,让毛泽东看后深有感触。他立即召集全连战士进行及时的思想教育,强调官兵要重新树立爱民、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正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中国人民解放军锻造出了"能吃苦、肯奋斗"的英雄气概。顶住了严寒酷暑、缺衣少食等艰难困苦,最终一步步夺取了陕甘宁青大部地区的解放。毛泽东在西北期间,更是身先士卒,同甘共苦,以身作则地坚守了革命军人应有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