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麟征晚年对胡琏说:如果当时派我去东北,我有办法对付解放军

作者:冷竹离殇烟雨墨wKWyt

晚年的时候,胡琏去拜访定居香港的好友关麟征。两人谈起了关于国共内战的一些事情,胡琏问关麟征:“如果当时派去东北的不是杜聿明,而是你,你有什么办法对付解放军。”

关麟征回答说:“这很简单,选择一位善战的将领,任命他为兵团司令,并赋予他指挥三个精锐军的重任,明确他的任务‘活捉林彪’。策略上,攻城掠地并非首要目标,而是要通过灵活机动、避实击虚,以增强自身实力,削弱敌方的有生力量为首要任务。与此同时,需对伪满洲国的20万伪军进行改编,将其重新组织为保安部队,负责守卫城池。这样一来,主力部队便可轻装上阵,全力追击林彪,给予他持续不断的压力,绝不给他任何喘息和重整旗鼓的机会。林彪在东北的立足之地将被彻底摧毁,最终陷入绝境,惨败不可避免。”

关麟征晚年对胡琏说:如果当时派我去东北,我有办法对付解放军

那么,如果当时让关麟征去东北担任保安司令,战绩真的会比杜聿明好吗?

不对付的老乡

关麟征,陕西户县人,生于1905年,他和杜聿明都是陕西籍的黄埔一期生。按理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应该互相扶持才对,但是两人却一直不对付。

在军校里,关麟征成绩优秀,但是他性格孤傲,有点目中无人,一期同学中除了黄杰和老乡张耀明跟他交好外,几乎没人能跟他对付。

杜聿明的性格刚好跟关麟征相反,他比较内敛,话不多,成绩在军校里也不出众,这也注定了两人不同的发展轨迹。

1928年,关麟征升任11师第61团团长(后升32旅旅长),这个师并非中央军系统,而是由福建军阀周荫人的第17军改编而来,由曹万顺担任师长,陈诚任副师长。

关麟征晚年对胡琏说:如果当时派我去东北,我有办法对付解放军

曹万顺是个明事理的人,自己并非嫡系,即使知道陈诚在11师搞小动作,也无可奈何,最终被排挤走了,陈诚接任师长,11师上上下下的军官也全部换成了黄埔系。

性格耿直的关麟征对陈诚的这种作法嗤之以鼻,他曾对前来拉拢的11师参谋长罗卓英说:“我看,陈矮子并不比曹万顺高明,甚至还要更坏。”

这句话一字不落地传到了陈诚的耳朵里,陈诚自然不会给关麟征好果子吃,最后明升暗降就将他排挤出了11师。

关麟征转而投靠了何应钦,至此与陈诚结怨。

离开11师后,关麟征被保举为新编第五师副师长。这个新编第五师是原陕西军阀李纪才的旧部改编而来,军纪溃散,老兵油子多,关麟征到任后处处受到排挤,根本无法开展工作。

关麟征一气之下,离开新编第五师,改投张治中的中央第二教导师,担任第一旅第1团团长。

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关麟征因护蒋有功,升任中央第二教导师第二旅旅长,次年改任第四师第11旅旅长。

关麟征晚年对胡琏说:如果当时派我去东北,我有办法对付解放军

1932年,关麟征率部与鄂豫皖的红四方面军作战,因战功升任第十七军第25师师长。第25师下辖杜聿明的第73旅、张耀明的第75旅,他们和关麟征不仅是黄埔一期同学,而且都是陕西老乡。

不过,关麟征更看重张耀明,两人从军校时便私交甚笃。而对于杜聿明,关麟征并不感冒。

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比较欣赏杜聿明,有意提拔他为第25师副师长,但是关麟征却极力推荐自己的心腹张耀明。

杜聿明升任第25师副师长后,关麟征大为恼火,处处跟杜聿明对着干。

杜聿明擅抓练兵,事事亲力亲为,规定士兵每天训练4个小时,关麟征就以师长名义变更为2个小时;杜聿明让士兵训练时跑10公里,关麟征就更改为5公里。凡是杜聿明的主张,到了关麟征这里都要变更一下。一来二去,杜聿明就被架空了,没人听招呼,在25师傅的处境相当尴尬。

关麟征晚年对胡琏说:如果当时派我去东北,我有办法对付解放军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后,第十七军奉命北上参战,关麟征率25师作为先头部队进占古北口。

在与日军的交火中,关麟征不幸被手榴弹炸伤,浑身上下负伤五处,第25师交由副师长杜聿明指挥。

长城抗战结束后,师长关麟征和第75旅旅长张耀明都获授“青天白日勋章”,可唯独杜聿明这位代行指挥的副师长一无所获。

这个结果让杜聿明心灰意冷,加上在25师处处受关麟征排挤,杜聿明只好向军长徐庭瑶诉苦。徐庭瑶通过关系,保荐杜聿明进入南京中央军校开办的高等教育班第一期进修,此后再没有回来25师任职。

全面抗战爆发后,关麟征已是第52军中将军长,而杜聿明则受老长官徐庭瑶提携,出任装甲兵团少将团长,这为他后来成为机械化第五军军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台儿庄会战结束后,关麟征因战功升任第32军团军团长,第52军军长一职由心腹张耀明接任。

本来,第52军军长应由第2师师长郑洞国接任的。张耀明与郑洞国虽同为黄埔一期,但是郑洞国比他早担任师长一年,在能力和战绩上,郑洞国也要强于张耀明。

关麟征晚年对胡琏说:如果当时派我去东北,我有办法对付解放军

不过,关麟征更偏袒乡党,他与张耀明私交甚厚,不可能把自己的嫡系部队交给一个外人来带,因此通过关系让张耀明顺利接任第52军军长,郑洞国仅为副军长,而且连第2师师长都没有兼任。

如此一来,郑洞国在第52军完全被架空了,毫无实权,一肚子委屈之下就去投靠老同学杜聿明去了。

1939年10月,关麟征因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表现,升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成为继“天子门生”胡宗南之后第二位担任集团军总司令的黄埔生。

日军占领越南后,逼近桂滇,关麟征率第15集团军(不久改称第9集团军)调防滇南,隶属土木系的黄维的第54军划归第9集团军建制。

黄维同样毕业于黄埔一期,在第11师任职时与关麟征有一定的交情,不过在各事其主后,两人的交情就告吹了,形成敌对关系。

不久,黄维把一袋掺了沙石的发霉军粮直接寄到了重庆军政部,控告兵站贪污军粮。何应钦大怒,指责黄维破坏军需独立,擅自给部队增加给养,黄维因此被调离第54军。

关麟征想趁机吞并第54军,毕竟这是陈诚系统的部队,于是便派亲信张耀明接任第54军军长,可是第54军的上下官兵均反对,张耀明不敢前去上任,关麟征的如遇算盘就此落空。

关麟征晚年对胡琏说:如果当时派我去东北,我有办法对付解放军

抗战胜利后,熊式辉被任命为东北行辕主任,蒋还专设了一个东北保安司令部,准备派一个得力的将领负责军事。据说,刚开始的人选是关麟征,但在任命发表时,却换成了杜聿明。

因为,此时何应钦已经失势了,反而是与关麟征势同水火的陈诚大权大握,自然不会给关麟征一展身手的好机会,关麟征就此坐了冷板凳,后来被打发去担任陆军军官学校校长。

东北保安司令部刚开始只有第13军(军长石觉)和第52军(军长赵公武),后来又调入新一军(军长孙立人)、新六军(军长廖耀湘)、第71军(军长陈明仁)、第60军(军长曾泽生)和第93军(军长卢浚泉),实力还是相当雄厚的。

在东北期间,对杜聿明意见最大的当属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和第13军军长石觉。

孙立人和杜聿明在远征军的时候便有过共事经历,双方合作并不愉快,尤其是野人山失利后,更加深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关麟征晚年对胡琏说:如果当时派我去东北,我有办法对付解放军

孙立人是留美生,杜聿明则毕业于黄埔一期,这也导致了两人军事思维上的差异。在战术上,两人也多次产生分歧,孙立人晚年在回忆中认为杜聿明作战太过保守。

第13军军长石觉是汤恩伯的嫡系,他对杜聿明的评价更不客气,坦言杜聿明就是一个师长水平,当然这句话有点损人,杜聿明再不济,也比石觉强啊。

杜聿明跟关麟征的军事才能,很难比较孰高孰低。但是,杜聿明有一个优点,他比较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可即便如此,也屡屡出现指挥不顺畅的情况,除了滇军系统的曾泽生、卢浚泉外,最令他头痛的莫过于孙立人、石觉。

关麟征军事才能没得说,也算是黄埔生中的佼佼者,但是他处理人际关系太糟糕,加上性格孤傲,他如果去东北,除了自己的老部队第52军外,跟其他军长绝对搞不好关系,这就不要谈接下来的指挥工作了。

因此,如果当时派去东北的不是杜聿明,而是关麟征,其效果并不见得比杜聿明好,或许败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