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变了吗?变了!

作者:美丽武清官方号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

又到5月14日

尤记得,2013年5月14日一早

习近平总书记

从北京乘坐城际列车前往天津视察

第一站就来到了

武清区丁家村的小麦大田

察看小麦的长势

仔细询问田间管理和预产情况

今年,是记者第四年到丁家村采访

每年,来这总觉得变了又没有变

“葡萄大棚”“黑小麦”“面粉厂”……

这些已经成为丁家村的代名词

而令人欣喜的是

每年村里又总有一些新的亮点

视频加载中...

今天,记者想以“变化”为主题

去采访一下老熟人们

听他们聊一聊

他们眼中的“变化”

每天必遛弯的“老书记”:张宝军

变了吗?变了!

初夏时节,日头正好,刚步入“老村支书”张宝军的院子,记者就被招呼着“快来屋里坐!”

“老书记,您觉得这些年,咱们村有啥变化?”记者问。

变了吗?变了!

“那可太多了!首先是设施农业方面,我们成立了金河滩果蔬专业种植合作社,建起了葡萄大棚,年收入每亩达到2万多元,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村集体收入从当年的6万,到现在能有120万。”张宝军笑着介绍,“再说村容村貌,那变化更大了!村里的路都进行了硬化铺装,公园、广场都修建的差不多了,老百姓有了遛弯的地儿,幸福指数提高了。”

变了吗?变了!

“那您平时喜欢去哪儿遛弯呢?”

面对提问,张宝军笑着答道:“我平时喜欢去漫水路的郊野公园,每天早上我都去麦田和葡萄大棚走一走、看一看,今年黑小麦的长势不错,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硬核”歌者:吴印芬

变了吗?变了!

告别老书记,沿着村道走一段,就见到了村民吴印芬,她正在屋外晒太阳,见到记者,热情招呼我们“上家看看”。

问到一年的变化,吴印芬开玩笑道:“变化?家里多了几只小猫算变化吗?哈哈哈……”爽朗的笑声,将记者的记忆拉回去年的采访,见她因为开颅手术后遗症,导致无法抬腿的老伴儿没在家,便开口询问“您老伴呢?”“出去遛弯啦!”吴印芬答道。

见到记者的疑惑,吴印芬笑着解释:“这不是村里道路改造完工了,村里路面平整,老伴就每天坐着二闺女送的电动轮椅,自己出去遛弯,想上哪去上哪去,可太方便了!”

变了吗?变了!

正说着,大爷戴着遮阳帽,坐着轮椅回来了,“村里道修好了,可真是太方便了,我现在想去哪就去哪了,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我现在就想咱们村里的舞台赶紧修好,我就能约着老姐妹们天天练歌了!”吴印芬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唱歌,现在别的村邀请我们去表演,我都第一个报名!”

“阿姨,您多保重身体。”记者叮嘱道。“保重,肯定要保重,现在生活这么好,我还得看着我的外孙女们成家立业呢!”

笑容越来越多的“老会计”:杨振刚

变了吗?变了!

记者又来到杨振刚的葡萄棚,此时棚内一片青绿,枝叶繁茂,一串串青涩的果实缀满枝头,与两年前相比,明显茂密了很多。

杨振刚正在给葡萄绑枝,见到记者,他笑着打着招呼。见到他脸上的笑容,记者打趣道:“前年我们来采访,您可严肃了,我们都害怕。”

杨振刚听了,笑着答道:“那年葡萄棚遭了雪灾,葡萄受了冻,长得不好,我都愁得不行了。不过今年好了,葡萄枝都缓上来了,看看长得多好。”

去年,杨振刚卖葡萄挣了4万多元,今年葡萄产量预计有9000斤,能卖6万多元。“今年葡萄长得好,儿子儿媳在城区工作,孙女今年从天津医科大学毕业,正在区医院实习,孙子刚上初二,明年中考。如今,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也没有啥烦心事,一家人和和美美,天天都是好日子!”

杨振刚告诉记者,他棚里的葡萄主要是“巨玫瑰”和“醉金香”这两个品种,每年七月中下旬成熟,因为自然熟、品质好,每年都不愁卖,有很多北京的客户专门来这采摘。

总有新点子的厂长:任毅

变了吗?变了!

在采访之前,记者就听说今年天津市金色河滩面粉有限公司将有大动作。带着疑问,记者来到这,在弥漫着面粉麦香的生产车间里,只见6台电动石磨一字排开,日产面粉可达2500公斤。“我们这个面粉厂是在帮扶组的支持下建起的,冷研磨的形式更好地保留了小麦的营养和原香,真正做到了零添加、纯绿色。”任毅介绍说。

变了吗?变了!

2022年,任毅放弃了城区大企业的高薪工作,怀抱着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的梦想,承担了面粉厂运营工作,今年他又有了新的规划:“随着面粉厂的销量越来越加大,我们打算联合周边的一些村集体,将黑小麦的种植从100亩扩充到500亩,并经过绿色认证,成立黑小麦种植基地。在销路方面,我也在对接一些大型的食品生产厂商,后期我们将直接供货给他们,做成一些深加工的食品。”

任毅告诉记者,黑小麦富硒,营养价值高,他的心愿就是“希望京津冀的老百姓能吃到真正好的石磨面粉”。

村里越来越好的“小书记”:张鸿勋

变了吗?变了!

最后,记者又来到村党群服务中心,见到了村“一肩挑”张鸿勋,他告诉我们,今年村里将建乡村振兴学堂,作为乡村研学的”桥头堡“,是一个二层楼的单体建筑,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服务项目,目前正在紧张建设中。同时,在建的还有农业科技专家工作站,将来作为吸纳人才、服务农业的场所。同时村里人居环境提升工程,预计是在今年年底全面完工。

变了吗?变了!

张鸿勋是“90后”,也是村“两委”最年轻的“小书记”,刚来村里的时候,他也心里打鼓,“毕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村,怎么建设?怎么让村民满意?当时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走马上任后,他就“泡”在村里,跟着老书记多学习,如今业务能力越来越熟练,村里人都成了他的亲人。与记者采访的一路,只见他不时忙碌地接打着电话联系工作,不时与街边的百姓寒暄几句,嘱咐完这个叮嘱那个。

“只有把村民当自己的亲人,咱们的工作才好开展。”张鸿勋说道,“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打造‘红色研学 金穗小镇’,建设面食体验基地,全面提升小麦的育种研发、高标准种植、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品牌化、产品体验,以文创和研学、文旅相结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地更美丽更富有!”

变了吗?变了!

村子里轰隆隆的机器声中,一个个动人场景,正勾勒出一副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丁家村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焕发生机、积蓄力量。

丁家,再见,不再见!明年又有新的惊喜等待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