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變了嗎?變了!

作者:美麗武清官方号

時間過得真快,一眨眼

又到5月14日

尤記得,2013年5月14日一早

習近平總書記

從北京乘坐城際列車前往天津視察

第一站就來到了

武清區丁家村的小麥大田

察看小麥的長勢

仔細詢問田間管理和預産情況

今年,是記者第四年到丁家村采訪

每年,來這總覺得變了又沒有變

“葡萄大棚”“黑小麥”“面粉廠”……

這些已經成為丁家村的代名詞

而令人欣喜的是

每年村裡又總有一些新的亮點

視訊加載中...

今天,記者想以“變化”為主題

去采訪一下老熟人們

聽他們聊一聊

他們眼中的“變化”

每天必遛彎的“老書記”:張寶軍

變了嗎?變了!

初夏時節,日頭正好,剛步入“老村支書”張寶軍的院子,記者就被招呼着“快來屋裡坐!”

“老書記,您覺得這些年,咱們村有啥變化?”記者問。

變了嗎?變了!

“那可太多了!首先是設施農業方面,我們成立了金河灘果蔬專業種植合作社,建起了葡萄大棚,年收入每畝達到2萬多元,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村集體收入從當年的6萬,到現在能有120萬。”張寶軍笑着介紹,“再說村容村貌,那變化更大了!村裡的路都進行了硬化鋪裝,公園、廣場都修建的差不多了,老百姓有了遛彎的地兒,幸福指數提高了。”

變了嗎?變了!

“那您平時喜歡去哪兒遛彎呢?”

面對提問,張寶軍笑着答道:“我平時喜歡去漫水路的郊野公園,每天早上我都去麥田和葡萄大棚走一走、看一看,今年黑小麥的長勢不錯,肯定又是一個豐收年!”

“硬核”歌者:吳印芬

變了嗎?變了!

告别老書記,沿着村道走一段,就見到了村民吳印芬,她正在屋外曬太陽,見到記者,熱情招呼我們“上家看看”。

問到一年的變化,吳印芬開玩笑道:“變化?家裡多了幾隻小貓算變化嗎?哈哈哈……”爽朗的笑聲,将記者的記憶拉回去年的采訪,見她因為開顱手術後遺症,導緻無法擡腿的老伴兒沒在家,便開口詢問“您老伴呢?”“出去遛彎啦!”吳印芬答道。

見到記者的疑惑,吳印芬笑着解釋:“這不是村裡道路改造完工了,村裡路面平整,老伴就每天坐着二閨女送的電動輪椅,自己出去遛彎,想上哪去上哪去,可太友善了!”

變了嗎?變了!

正說着,大爺戴着遮陽帽,坐着輪椅回來了,“村裡道修好了,可真是太友善了,我現在想去哪就去哪了,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

“我現在就想咱們村裡的舞台趕緊修好,我就能約着老姐妹們天天練歌了!”吳印芬說,“我年輕的時候,就喜歡唱歌,現在别的村邀請我們去表演,我都第一個報名!”

“阿姨,您多保重身體。”記者叮囑道。“保重,肯定要保重,現在生活這麼好,我還得看着我的外孫女們成家立業呢!”

笑容越來越多的“老會計”:楊振剛

變了嗎?變了!

記者又來到楊振剛的葡萄棚,此時棚内一片青綠,枝葉繁茂,一串串青澀的果實綴滿枝頭,與兩年前相比,明顯茂密了很多。

楊振剛正在給葡萄綁枝,見到記者,他笑着打着招呼。見到他臉上的笑容,記者打趣道:“前年我們來采訪,您可嚴肅了,我們都害怕。”

楊振剛聽了,笑着答道:“那年葡萄棚遭了雪災,葡萄受了凍,長得不好,我都愁得不行了。不過今年好了,葡萄枝都緩上來了,看看長得多好。”

去年,楊振剛賣葡萄掙了4萬多元,今年葡萄産量預計有9000斤,能賣6萬多元。“今年葡萄長得好,兒子兒媳在城區工作,孫女今年從天津醫科大學畢業,正在區醫院實習,孫子剛上初二,明年中考。如今,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也沒有啥煩心事,一家人和和美美,天天都是好日子!”

楊振剛告訴記者,他棚裡的葡萄主要是“巨玫瑰”和“醉金香”這兩個品種,每年七月中下旬成熟,因為自然熟、品質好,每年都不愁賣,有很多北京的客戶專門來這采摘。

總有新點子的廠長:任毅

變了嗎?變了!

在采訪之前,記者就聽說今年天津市金色河灘面粉有限公司将有大動作。帶着疑問,記者來到這,在彌漫着面粉麥香的生産工廠中的房間裡,隻見6台電動石磨一字排開,日産面粉可達2500公斤。“我們這個面粉廠是在幫扶組的支援下建起的,冷研磨的形式更好地保留了小麥的營養和原香,真正做到了零添加、純綠色。”任毅介紹說。

變了嗎?變了!

2022年,任毅放棄了城區大企業的高薪工作,懷抱着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的夢想,承擔了面粉廠營運工作,今年他又有了新的規劃:“随着面粉廠的銷量越來越加大,我們打算聯合周邊的一些村集體,将黑小麥的種植從100畝擴充到500畝,并經過綠色認證,成立黑小麥種植基地。在銷路方面,我也在對接一些大型的食品生産廠商,後期我們将直接供貨給他們,做成一些深加工的食品。”

任毅告訴記者,黑小麥富硒,營養價值高,他的心願就是“希望京津冀的老百姓能吃到真正好的石磨面粉”。

村裡越來越好的“小書記”:張鴻勳

變了嗎?變了!

最後,記者又來到村黨群服務中心,見到了村“一肩挑”張鴻勳,他告訴我們,今年村裡将建鄉村振興學堂,作為鄉村研學的”橋頭堡“,是一個二層樓的單體建築,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服務項目,目前正在緊張建設中。同時,在建的還有農業科技專家工作站,将來作為吸納人才、服務農業的場所。同時村裡人居環境提升工程,預計是在今年年底全面完工。

變了嗎?變了!

張鴻勳是“90後”,也是村“兩委”最年輕的“小書記”,剛來村裡的時候,他也心裡打鼓,“畢竟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過的村,怎麼建設?怎麼讓村民滿意?當時心裡一點底都沒有。”

走馬上任後,他就“泡”在村裡,跟着老書記多學習,如今業務能力越來越熟練,村裡人都成了他的親人。與記者采訪的一路,隻見他不時忙碌地接打着電話聯系工作,不時與街邊的百姓寒暄幾句,囑咐完這個叮囑那個。

“隻有把村民當自己的親人,咱們的工作才好開展。”張鴻勳說道,“今年我們将進一步打造‘紅色研學 金穗小鎮’,建設面食體驗基地,全面提升小麥的育種研發、高标準種植、農産品深加工、産品品牌化、産品體驗,以文創和研學、文旅相結合,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把我們的家鄉建設地更美麗更富有!”

變了嗎?變了!

村子裡轟隆隆的機器聲中,一個個動人場景,正勾勒出一副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丁家村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煥發生機、積蓄力量。

丁家,再見,不再見!明年又有新的驚喜等待着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