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想说 | 秦腔版《上春山》爆火的原因在这!

作者:秦之声

4月28日晚,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出品,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秦腔版《上春山》MV横空出世,短短几天就在各短视频平台迅速传播,甚至“霸屏”朋友圈,俘获了众多“粉丝”,截止5月5日,该视频全网播放超过300万次。

短短一周时间,一个仅有166秒的戏歌视频,就能在网上引发如此高的播放量,同时被央视频、陕视新闻、陕西交通广播、陕西都市快报等多家媒体的视频账号转发,这对于秦腔界来说应该是很少见的,在其他剧种也不常见。

想说 | 秦腔版《上春山》爆火的原因在这!

过去在很多普通观众的心目中,戏曲“是老年人才喜欢的东西”、“戏曲已经不适合现在的观众了”。这也不能完全当做是来百姓的错觉,我们在剧场和广场演出时观察台下的观众,确实存在着普遍年龄偏大等现状。就连秦腔的从业者也经常感叹,“秦腔太土了,跟不上时代了,台下都是白头发”。

想说 | 秦腔版《上春山》爆火的原因在这!

但是秦风秦韵其实并不过时。从八十年代小品舞台上大放异彩的“西北风”、在银幕上威震一时的“西部电影”,到《武林外传》里说着“洋气陕西话”的佟老板、《装台》里不时精彩亮相的秦腔碗碗腔,具有陕西特色的文化样态不仅吸引着中老年人关注,也引领了国潮发展、进入了青年生活。

正如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所说,“秦腔是古老的,但不是衰老的”,当平均二十出头的创作团队,将自己对从事传统艺术的思考,和自己对时尚都市生活的体验融为一体,古老的秦风秦韵与时尚的流行歌曲相结合;再辅以西安诸多地标建筑和知名景区,青春面孔飞扬在草长莺飞、绿树繁花的季节里,文化和旅游完美融合在轻快的旋律中。

想说 | 秦腔版《上春山》爆火的原因在这!

秦腔版《上春山》爆火的另一个原因是使用了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前几年开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尝试将演出从剧场“搬”到了线上,在吸引现场观众的同时也将触手伸向网络受众,曾经创下一部戏曲、十几个平台、百万播放的记录。

应该说,这些年轻人是很优秀的。他们具有扎实的传统戏曲功底,能在镜头前展示水袖、翎子、帽翅等程式技巧;他们了解年轻人的线上审美习惯,一声板胡先声夺人、青春活力引人关注。这次秦腔版《上春山》触网,其实也是将传统的艺术和新兴的技术相结合,探索秦腔时代化、青年化的一种尝试。

戏曲艺术有高台教化的效果,但表现形式不应该是沉闷甚至沉重的。沉重的东西总是让人心生敬畏,封存在博物馆里的展品会让人尊敬,却很难融入成活,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也会缺乏活力、使人远离。所以,想要培养观众,特别是吸引年轻观众,戏曲应该以最容易被接受、最生动活泼的形式出现,入耳之后逐渐入心。

想说 | 秦腔版《上春山》爆火的原因在这!

京剧戏迷大多是从“苏三离了洪洞县”“驸马爷近前看端详”入门,黄梅戏观众大多数是从“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开始看戏,进了门之后逐渐深入了解,咂摸其中滋味。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秦腔版《上春山》对那些没接触过秦腔、没听过秦风秦韵的人来说,当然也是引人入胜的“敲门砖”。

想说 | 秦腔版《上春山》爆火的原因在这!

秦腔《上春山》主创做客陕西戏曲广播

秦腔版《上春山》严格来说是秦味儿戏歌,不是端端正正的秦腔戏曲。但如果能通过这首歌,借助这次东风,吸引更多年轻人对秦腔产生兴趣,走进秦腔、接受秦腔,当然是培养观众的绝佳机会。正如粤剧《决战天策府》的创意引发青年人关注古老剧种,越剧《新龙门客栈》走红吸引“不看戏的年轻人”走进剧场,这几年戏曲界为了培养年轻观众做了大量尝试,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想说 | 秦腔版《上春山》爆火的原因在这!

越剧《新龙门客栈》

正如千年古都西安,通过对文旅行业的精耕细作,也能逐渐成为游客心目中的“网红打卡地”;那么,古老的秦腔也不会与时代脱节,以蓬勃的朝气吸引更多人关注和追捧。希望有更多像秦腔版《上春山》这样的戏歌,通过新媒体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年轻人的心里。(作者:李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