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高血压低龄化,非药物基础疗法是首选

作者:清水发布

5月17日是第20个世界高血压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数据显示,大陆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达27.5%,即大约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高血压患者,患病人数约为2.45亿。

高血压会导致全身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各个重要脏器供血、供氧受到影响,导致心、脑、肾、眼等器官出现损害,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高发趋势,进一步推高了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成本,成为社会和家庭的巨大负担。

固有观念认为高血压是一种老年病,现实是高血压已经逐渐年轻化。2020年大陆一项涵盖89万名中青年人(35~49岁)高血压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当中有26.2%的人患有不同类型的高血压。因此年轻人对待高血压也不可以掉以轻心。

高血压是大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核心

高血压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患有高血压,遗传给子女的高血压发病率也会大幅上升。此外,长期精神紧张、生活饮食不规律等情况都是造成高血压患者年轻化的原因。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张龙介绍,血压是指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通常我们说的血压是指动脉压。心脏收缩时,大量血液进入动脉,对血管壁的压力最高,此时产生收缩压,也叫高压。心脏舒张时,动脉内血液量最少,对血管壁的压力最低,此时产生舒张压,也叫低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压差。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家庭连续规范测量血压5~7天,平均血压>135/85mmHg可考虑诊断为高血压。

血压标准的细致划分:<120>

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没有明显症状和不适,也就导致自我认知和关注度的缺乏,从而使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都比较低下。而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会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中风偏瘫、急性脑出血、肾衰、蛋白尿等等,而有效控制率只有16.8%,所以高血压是大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核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医生龙德勇表示,高血压和房颤都是心血管系统中最常见的疾病,二者又有非常强的关联性。据统计,房颤患者中有50%以上患有高血压。既往有研究表明,血压每高10mmHg,房颤发生率会增加6%左右,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3%与31%。

很多研究发现,有房颤的病人绝大多数都有高血压。高血压和房颤都有可能导致脑卒中和心力衰竭,高血压合并房颤的危害具有叠加效应。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患有高血压的比例达70%,高血压合并房颤亦可致心力衰竭、肾功能异常和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致残率和致死率高。

高血压认知3大误区

高血压的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疲劳、心悸等,不过也有很多人在高血压的早期是没有特殊症状的,可能是在某次体检中偶然发现自己得了高血压,但伤害已经在悄然发生,因此高血压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医生提醒,很多人对高血压存在认知误区,容易贻误病情,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误区一:没有症状就没有得高血压。高血压是用血压计量的,不是凭感觉出来的,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轻重感觉没有明确的关系。

没有不适感觉,不能说明血压不高,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有些患者虽然血压升高,但没有明显不适的感觉,那是因为患病时久,他已经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可能直到发生了脑溢血才有“感觉”。

误区二:没有感觉就等于没有危害。血管壁在高压力之下很容易损伤,让血液中的胆固醇有机会沉积在血管壁上,促进血管形成斑块,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另外,为了对抗血液异常升高的压力,血管壁会变厚,血管腔变窄,如果再合并斑块,血管会过于狭窄或堵塞,导致一些器官营养和氧气都长期供给不足,严重时会引发血栓、脑梗等严重并发症。

误区三:改善症状的药可以代替降压药。高血压患者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时,习惯使用止疼止晕药,这代替不了降压药。

科学用药,预防从日常做起

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定期监测血压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实现高血压的早发现、早预防。《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建议,18岁以上的人群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关注血压的变化。

了解血压变化。一天内人的血压水平是变化的。正常人的血压会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即上午6~10点、下午的4~8点是一天当中血压的两个高峰阶段,而凌晨往往是血压的一个低谷期,也就是所谓的“双峰一谷”。

研究表明,清晨时间段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要比其他时间段高4倍。此外,与欧洲人相比,亚洲人群相对更易出现清晨高血压。清晨高血压是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需要格外重视。

对于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医生建议应在每天晨起后1小时内、服用降压药物之前、早餐前、排空膀胱后进行血压监测。保持静息状态至少5分钟之后,采用坐位的方式进行家庭自测血压。

高血压患者无论有没有感觉,都应遵医嘱坚持用药。对于确诊高血压的绝大多数患者,往往需要长期坚持按时规律服药才能将血压控制稳定,预防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因此患者不可随意停止治疗或是频繁改变治疗方案。因为突然停药后血压会重新升高,易导致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肾等器官造成更严重的损害,甚至成为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导火索。药物剂量减停应遵医嘱执行,并在此间密切监测血压。

一些患者担心降压药会产生“耐药性”而导致停不了药,这是非常错误且危险的观念。因为降压药不是抗生素,不会产生“耐药性”。血压控制得越早,预防心、脑、肾功能障碍的效果就越好,如果等到脏器功能已被损伤再用药,就会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即使坚持用药,也应改善生活方式。非药物措施是治疗高血压的首选基础疗法,控制体重、限盐摄入、戒烟、避免情绪波动及合理运动,五者缺一不可。

减少钠盐摄入。钠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饮食疗法关键点就是限盐。钠盐可显著升高血压,而钾盐则可对抗钠盐的升血压作用。建议每日摄入钠盐数应少于6克。

减少糖的摄入。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壁,进而分泌过多胰岛素,刺激血管收缩,引起高血压。因此,高血压患者要注意减少糖的摄入。

控制体重。体重减轻有利于高血压患者降压达标,每减轻1000g体重,收缩压可降低4mmHg。减重不宜太快,一年内减轻原体重的10%为宜。

控制酒的摄入。临床高血压患病率随饮酒量的增加而升高。摄入酒量越多,收缩压和舒张压也越高,此外,嗜酒还有造成低血压休克的风险。

保持心情愉悦。人心情不好,肾上腺素水平就会上升,血压也会随之上升。

改善睡眠。高血压患者前一天的睡眠质量影响着当天血压的波动,如果没睡好觉,血压必然升高。所以说高血压患者要有一个好心态,更要有一个好的睡眠。(全媒体记者 张峥)

来源: 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