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花鼓戏泰斗——钟宜淳

作者: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六十离休不离戏,写戏演戏教徒弟。七十练字习英语,再学电脑敲日记。八十磨难难不倒,视频演出万人迷。九十社会活动多,写字著书当编辑。百岁已备答谢礼,登台还唱花鼓戏。精彩人生笑着走,人瑞百二定可期。

这首打油诗是湖南花鼓戏泰斗----95岁的钟宜淳老师晚年生活缩影的写照。她是新中国的第一代文艺战士,她的艺龄与新中国同龄。花鼓戏与她此生有缘,一见钟情,永不分离。她热爱生活,性格开朗,做人低调,待人真诚,对世人充满爱心,对事业充满信心。她多才多艺,学不止步。特强的记忆力和不倦的学习精神是她的标配。她有年轻人的心态和激情,也有当家人的刻苦和勤奋。她总是精神焕发,神采奕奕,风趣幽默,谈笑风生。初和她打交道的人,谁也看不出她已年近期颐。她留给人的印象是:

睿智机敏反应快,记忆超凡世上少,耳聪眼明腰腿健,博学多才言谈妙。诗书戏文结伴过,饭菜家务自己搞,一生少有休闲日,韶华易逝人不老。

钟宜淳,女,湖南邵阳市人,1929年出生。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曾任湖南省花鼓剧院演员队长、编导组长、团长、艺委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及主席团成员。湖南职业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花鼓戏泰斗——钟宜淳

湖南花鼓戏泰斗钟宜淳

钟宜淳出身于名门望族。外公魏光焘是清代的钦差大臣、八省总督、抗日名将。钟宜淳的母亲魏靖虞是魏光焘第8房太太董氏所生的女儿(又名魏云芳)。魏光焘有11个儿子,7个女儿。魏靖虞年龄最小,实称七女。

钟宜淳的祖父钟春台是拥有许多土地的大富豪。钟家和魏家开亲可算门当户对。坐落于邵阳市南正街的钟家和考棚街的魏家(雅称“亦吾庐”)相距仅一路之隔。但在钟宜淳尚未出生前,两家皆趋没落。钟宜淳一岁时,他的父亲钟邵文就因病离世,家境日趋艰难。幸亏知书达理、勤劳善良的母亲魏靖虞含辛茹苦,用心血和生命养育和护卫着三个孩子。命运乖戾的钟宜淳才能像石缝里的小草,向着阳光,茁壮成长。

在魏家这个大家庭中,有她留学日本的三位舅父和姨父。三位舅父都是辛亥革命的先驱。三舅父魏肇文是湖南省第一任图书馆长,是京沪驰名的书法家。姨父朱剑凡是毁家兴学创办周南女校的教育家。还有两位很早投身革命的表姐朱仲芷、朱仲丽,表姐夫肖劲光是新中国的海军司令;表姐夫王稼祥是外交部长兼驻苏大使。表兄魏荣爵是留美归来的国际著名声学家。

花鼓戏泰斗——钟宜淳

两个大家庭虽行将败落,但仍充满了文化气息。年幼的钟宜淳常蹦蹦跳跳地往来于两家,常随着长辈们看京剧、祁剧和桂剧,也常伴着妈妈弹风琴唱小曲。在这两个书香门第和充满艺术氛围的大家庭里成长,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教和艺术薰陶。

1949年,钟宜淳于长沙周南女中毕业回到邵阳。在迎接解放的锣鼓声中,她参加了邵阳资江文工团,是新中国第一代文艺兵。在文工团三年的时光里,她们打腰鼓,扭秧歌,演出《白毛女》《血泪仇》等歌剧,她们也曾三次深入农村,参加减租反霸、土改分田。经过舞台实践及深入生活的体验和磨练,钟宜淳的思想觉悟和演技均有较大的提高。

1950年,爆发了抗美援朝战争。钟宜淳去观摩邵阳花鼓戏《劝妻援朝》,被那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朴实生动的表演而吸引。在民间老艺人王佑生的指教下,她对花鼓戏一见钟情。1951年秋,全省文工团汇演,她参演的花鼓戏《张谦参军》荣获金奖,名声大噪。这次夺魁,更坚定了她对花鼓戏的热爱。

花鼓戏泰斗——钟宜淳

1952年秋,全省各地文工团将全部解散,何去何从?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分配,钟宜淳当时报考了矿冶学院(现改为中南大学),喜从天降,竟然金榜题名。不料她却放弃上大学,在志愿表上填上“愿为花鼓戏事业奋斗终生”。机遇不负有心人,全省仅留下唯一的湖南省文工团,向她抛来橄榄枝,她通过考试被录取。自此开启了她艺术人生中新的里程碑。

进团适逢南洞庭遭受特大水灾,省文工团分成了四个小分队赴治湖工地,为20几万民工慰问演出。民工的冲天干劲,那如火如荼的家国情怀,在钟宜淳心中激起了滚滚的创作激情。从未写过剧本的她,竟在一夜之间写出了她的处女作《姑嫂忙》,继而又创作了《四姐妹夸夫》,并担任两个剧中的导演和演员。这一对姐妹篇演遍了八百里洞庭,受到了民工的热烈欢迎。后来,在全省戏曲汇演中,《姑嫂忙》获得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演出奖和演员奖。并由湖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花鼓戏泰斗——钟宜淳

1953年,钟宜淳赴朝慰问演出归来,省文工团分成了话剧团、歌舞团、花鼓剧团、管弦乐队等四个演出单位。钟宜淳被分配在花鼓戏剧团。建团只有18个人,被称为18罗汉,他们是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1958年,湖南省花鼓戏剧团到武汉洪山为八届六中全会演出,毛主席观看了他们的演出。毛主席对湘剧和花鼓戏有深厚的家乡情怀。那些年常回湘巡察,钟宜淳有幸多次为毛主席演唱花鼓戏。主席和蔼可亲,风趣随和,为他们鼓掌,招手把他们叫到身边,畅谈剧情、台词和剧中人物,提了很中肯的意见。

当钟宜淳告诉毛主席,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是她的表姐时,毛主席问:“是姑表呀还是舅表呀?”

“是姨表。”

“哦!你还是邵阳人呀!”

因为毛主席与钟宜淳的姨父朱剑凡和姨妈魏湘若有过较深的革命交情,他们在白色恐佈时期是患难之交,主席对他俩老很了解。毛主席接着问:“那你和朱仲丽表姐的年龄相差很悬殊呀?你是干什么工作的?

“我是唱花鼓戏的。”

“演的什么花鼓戏呀?”

“演的《刘海砍樵》,还有《八百里洞庭》”

“啊!八百里洞庭就是那个柳毅传书嘛!受欢迎吗?”

“很受欢迎。”

“要是在农村演出会更受欢迎。”

钟宜淳每当回忆起与主席对话的情景时,心里充满着无限的甜蜜与幸福感。一生中能有缘多次见到毛主席,这是她人生最幸福的高光时刻,但钟宜淳却从不张扬,她谦虚谨慎,低调做人。

花鼓戏泰斗——钟宜淳

1956年,在北京人民大礼堂,毛主席接见参加中南文艺调演赴京演出的全体代表

第二排立于毛主席与周总理之间者为钟宜淳。

1965年7月,中南地区文艺汇演,由钟宜淳、李谷一、彭复光联袂演出湖南花鼓戏《补锅》,还有由凌国康、李小嘉演出的《打铜锣》,获得极大的成功,被评为“上山下乡巡回演出优秀剧目”。并拍摄成彩色电影。10月1日,钟宜淳和李谷一被特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台。10月10日,参加国庆献演的全体代表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在人民大会堂合影留念。后来又在小礼堂和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出,再次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当年还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武汉等几个大城市演出。各地剧团都来学演这两出戏,真是轰动一时,遍地开花。

钟宜淳从艺75年,演过大大小小不同人物性格的角色有100多个。她扮演的角色鲜活灵动,惟妙惟肖;她的音色亮丽清脆,唱腔细腻婉转、韵味十足,深得广大观众喜爱。他们不仅在剧院舞台演出,还将花鼓戏送到了工厂农村、部队矿山、朝鲜战场、越南自卫还击前线和异国他乡。

花鼓戏泰斗——钟宜淳

《补锅》剧照。左:李谷一,中:彭复光,右:钟宜淳

钟宜淳是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多面手。除了演戏,她还创作了各类题材的大小剧本数十个,如《姑嫂忙》《还牛》《桃花开在春风里》等。与人合作创作的剧本有《两个党员》《救救她》《年青一代》《高山下的花环》等。剧院后来委任她担任编导组长,她带领创作班子深入基层,走遍了7个县、17个农机站,创作了很受观众欢迎的《野鸭洲》。此剧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电影。以上都是讴歌新时代的优秀作品。

光环闪灼的背后有艰难,灿烂欢笑的后面有悲凉。在台前,为观众奉献精彩的演出,有掌声,有欢笑;在幕后,有委屈,有痛苦。文革灾难中,知识分子被视为“臭老九”,家庭出身不好的靠边站,钟宜淳曾帮过厨洗碗涮锅,也曾下放农村挖土插秧。她的老妈妈魏靖虞也从北京被红卫兵遣送回邵阳老家。

从参加工作那天开始,她每天都坚持写日记。记下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记录了台前幕后的花花絮絮。她的日记是花鼓剧院的百科全书,是艺术舞台的万花筒。但这些极为珍贵的日记却难逃文革一劫,十七年的日记全部化为灰烬。1974年“批林批孔”,她的优秀剧本《还牛》被打成“为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翻案、为林彪反党集团搞复辟”的毒草。

花鼓戏泰斗——钟宜淳

左:聂南溪(钟宜淳的丈夫),中:魏荣爵,右:钟宜淳

“文革”结束后,她重新握起了被震落的笔,又开始书写她的春夏秋冬。1979年金秋,她赴京出席了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改革春风让她迸发了更大的激情,她甘为花鼓添锦绣,再创辉煌写春秋。

钟宜淳为了传承传播花鼓戏,与音像公司合作。她又编又导又演,将传统戏和新编的优秀剧目,录制了37盒录音磁带。如《补锅》《讨学钱》《送表妹》、《小姑贤》《打豆腐》《湘子与林英》《张二嫂回娘家》等。她说,这是花鼓戏最珍贵的财富。能为国家和人民留下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最开心的事。

1990年,钟宜淳退休了,实际上她退而不休。因她主演的几个角色没有人接班,所以她仍然活跃在舞台上。湖南电视台举办的《聚艺堂》《十九和弦戏乐会》《戏剧嘉年华》等活动,她曾多次被邀请担任特别顾问和评委,她总是积极地不辞辛劳地参与这些社会活动。2006年,公共频道的公共大戏台来了一个叫罗麟书的5岁小女孩,唱起戏来收放自如。担任评委的钟宜淳慧眼识珠,说她是一颗难得的花鼓戏好苗子,并收下他做小徒弟。为了花鼓戏后继有人,钟宜淳不计报酬,为她编排节目,罗麟书在她的辅导下获得了全国小梅花奖,继而获得了全国的超级少儿奖,钟宜淳也获得了哺育新梅奖,两块金牌交相辉映在一老一少的胸前。

花鼓戏泰斗——钟宜淳

钟宜淳在花鼓戏《姑嫂忙》中的剧照

钟宜淳一生为花鼓戏倾心奉献,退休了,她学英语,习书法,学国画,她如今能写出一手漂亮的瘦金体,画出栩栩如生的葡萄、梅花,也能用英语与国际友人对话。2000年夏。古稀之年的她还学会了使用电脑,她在电脑上发email、QQ聊天、看新闻。从2002年元旦开始,迄今她已在电脑上敲打了22年日记,难能可贵的是她持之以恒,从不间断。

生活幸福美满,日子就过得飞快。不知不觉钟宜淳也步入了耄耋之年。老话说:人到八十有个坎。这话对她来说还真不假。2008年钟宜淳年晋80岁。那年大雪严寒,冰封地冻达10几天。老伴聂南溪因肺癌住院治疗。相濡以沫、日夜相伴的钟宜淳怎么放得心下?她每天必去医院照顾老伴。一次不幸滑倒在医院内的路上,造成腰椎骨折。接着,带状疱疹又缠上了她,痛苦万分。从没住过院的她,人生第一次住院。在病床上一动不动躺了1个月后回家继续躺,前后躺了整整3个月,才摆脱了伤痛和病痛的折磨。恰是从这一年开始,她接连有7位至亲先后去世,每年一位。而与她同期参加资江文工团,她这一辈子挚爱着的唯一的男人,他的爱人聂南溪,虽然彻底治好了肺癌,却又因不治之症,于2011年辞世。

这一连串的打击,落在别人头上,会令人崩溃。但钟宜淳骨子里流淌着的是英烈先祖遗留下来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伤病和悲痛都不可能使她消沉,她很快就调整好心态去面对人生,脸上没有一丝愁云。她要重新把快乐、欢笑和幸福送给众生,只有这样,才是对逝去的亲人最好的纪念。

花鼓戏泰斗——钟宜淳

2007年,钟宜淳用电脑敲出了一本回忆录,《一路笑着走来——我的艺术生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32万字的书,详尽地写下了她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记录了花鼓戏的宝贵资料。引起文艺界的极大轰动和读者们的赞赏。

2009年,中国文联授予钟宜淳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60年纪念章和奖状。她的艺术成就被收入《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华夏妇女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戏曲曲艺辞典》。2014年,被评为非遗花鼓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获得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一等奖。钟宜淳还多次被评为阳光老人,最美老干部,老干部先进党员等。

花鼓戏泰斗——钟宜淳

疫情期间,钟宜淳翻阅电脑日记中积累的几百上千首打油诗,从中挑选了两百多首面世,配齐照片、字画,自当编辑,编成了一本书。书名为《为生命放歌》,于2023年金秋出版。时年,她已94岁。

一直以来,钟宜淳都在为弘扬先祖魏光焘拓疆护土、拒俄抗日的伟大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在奔波努力,她尊宗敬祖,为建设魏光焘故居竭尽自己的能力,捐出家中的一些相关书籍藏品物资。她召集亲友一道为故居的修复出力。

2024年,钟宜淳老师95岁,依然是精神矍铄,身体健朗,思维敏捷,谈话风趣。她生活自理,茶饭自做。每天接客待友,活动不断。有空时她就上电脑写诗、敲日记,习字作画......的确,她是在用勤奋持续打造她的艺术人生。

花鼓戏泰斗——钟宜淳

钟宜淳老师无疑是当今社会一位活出了精彩和奇迹的健康长寿老人,她是所有老人的楷模。她的家族本就具有长寿基因。她的外公魏光焘活到了79岁,这在那个物资贫乏,科技落后,国民平均寿命不到40岁的乱世里,这位奉旨开缺、忧国忧民的晚清重臣,已算得上是很高寿之人了。她的十几个表姐妹,大多数活过了90岁,其中活到100-102岁之间的就有5位!

许多人都想知道除了遗传的长寿基因之外,钟宜淳老师是否还有健康长寿秘诀?这里有四句打油诗可替她回答:人要长寿就要忙,胸怀豁达心舒畅,广结善缘有追求,爱唱花鼓寿更长。

愿人民爱戴的花鼓戏表演艺术家钟宜淳笑口常开!健康长寿!活过120岁!

花鼓戏泰斗——钟宜淳

作者简介:李自强,湖南省邵阳市人。1947年9月生,1964年11月27日下乡到邵阳市绥宁县寨市西河公社下寨大队,1979年顶岗进入邵阳市百货公司,1983年法律自修大学带职学习。1991年因病提前退休。后下海经商,合办企业。1996年起在南京、北京、成都、重庆等地开办餐饮公司。2016年回湖南参加长沙市李自健美术馆的建设及后期组织运营管理。喜爱文学作品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