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做好“水文章” 答好“生态卷”——2023年度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典型案例扫描

作者:中国化工报

  为推进全国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工作,提升水环境保护水平,近日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公布了2023年度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典型案例名单。全国共有6个园区案例入选,分别为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精准治污与水资源循环利用典型案例、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工业废水高效资源化利用典型案例、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污水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案例、扬州化学工业园区沿江环境综合整治典型案例、山东滨州无棣县新海工业园区污水智慧管理典型案例、广西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智慧管网”典型案例。

  这些园区从实际情况出发,量身打造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现代水环境治理体系,让园区绿色发展动力更足。它们的积极实践同时也为国内其他园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治水经验。

  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治污经验:多线共治+第三方治理+供排一体化+再生水交易

  “水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治理项目的强力支撑。”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园区采取工业废水多线共治、污水第三方治理、供排水一体化运行及搭建再生水交易平台等措施,工业废水实现精准治污和高效资源化利用。目前,园区污废水处理能力达18.2万吨/日、污废水再生处理能力10万吨/日,满足园区废水处理需求,预计2024年底污废水处理能力增加至23.2万吨/日、污废水再生处理能力增加至17万吨/日。

  工业废水多线共治。为解决化工企业废水处理难度高的问题,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按照“一企一管、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原则,将工业废水纳入污水处理厂多条不同功能的处理线进行处理,其中生产污水分为“常规线”“高碱度线”“高COD线”“高盐线”“高氮线”五条处理线,将生产废水分为“高硬度线”“低硬度线”两条处理线,可根据污水的不同特性进行酸、碱搭配和碳、氮、磷的综合利用,有效提高了处理效能同时实现精准治污。

  污水第三方治理。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水务公司为化工企业量身定制了第三方治理工程,使得园区化工企业的生产污水无需厂内预处理,可直接排入定制化的第三方治理工程,开拓了上下游一体化的污水第三方处理模式。

  供排水一体化运行。为进一步提升水资源使用效率,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着力打造了“供水—污水处理—污水再生回用—高盐废水处理—达标尾水净化—深海排放”的供排水一体化系统,全面提升了集约化治理效能,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

  搭建再生水交易平台。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建立了再生水水权交易等多种激励机制。园区水务公司可根据各企业每年用水的实际需求,统筹协商调配再生水使用配额,并在处理收费中核减再生水水费。企业间再生水权的调配,合理平衡了企业间用水需求,促进了企业清洁生产和节水改造的积极性,不但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益,而且降低了园区污水的排放总量。

  安徽淮北煤化工基地治污经验:污水零排放+资源化利用+市场化定价

  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徽淮北煤化工基地坚持废水“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理念,围绕工业废水治理、污水资源化利用等重点领域,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处理后水质满足中水回用水质标准要求,水资源重复利用率高达94%以上。 安徽淮北煤化工基地通过优化管道布局、扩建中水管网,健全企业排污应急处置,持续提升污水处理系统质效,确保企业污水“应接尽接、应排尽排”。园区先后建设了2.5万立方米/日的污水处理厂、8000立方米/日的浓盐水厂项目。

  据介绍,污水处理厂采用“高效多级沉淀除杂”“难降解有机废水生物整理”等先进技术,污水处理后清水作为生产企业循环冷却水补水,浓水输送至浓盐水厂,实现废水零排放。为实现工业废水高效资源化利用,浓盐水厂通过“梯级浓缩”“纳滤分盐+热法耦合分盐”等工艺,每年可生产硫酸钠约3万吨、氯化钠约2.5万吨,推动浓盐水资源化利用,增加了污水处理效益。

  在政策支持方面,安徽淮北煤化工基地实行排污企业“分类收集、分质处理、一企一管、明管输送、实时监测”,并探索以市场化方式确定服务费用水平,科学制定收费标准。此外,安徽淮北煤化工基地推进污水治理的智慧化、数字化应用,加强厂、站、网等工业污水处理设施日常运行监管,严格把控排水准入关口,提升了环境风险管控能力。

  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治污经验:分类收集+集中处理+以废治污+协同降碳

  近年来,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秉承“生态、低碳、循环”的理念,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提升科学治污能力等措施,全面推进化工废水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据了解,该园区配套一座化工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处理规模达7.98万吨/日。“园区通过废水分类收集处置、精细化管理,科学精准推进污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该园区相关负责人说。同时,园区加强“源—网—厂—口—河”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提高了化工园区的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具有较好的示范意义。

  园区配套建设架空管廊,以明管的形式将企业高浓废水输送至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的高浓污水处置线,所产沼气通过收集管道进入沼气发电系统,产生电量基本覆盖污水处理厂二期运营所需电力,间接实现每日碳减排17.4吨。企业清下水则通过专管收集至园区污水处理厂低浓废水处理线处理后排放,后期实施清下水分质处理工程,将中水回用至上游企业,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为加强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协同增效,该园区积极探索以“废”治“污”的废水资源化利用新模式。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通过技术创新,将有关企业的硫吸收液废水作为硫源替代碳源进行使用,在减少自身碳源药剂投加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了上游企业的污水处理成本,不仅实现了污染物的达标排放,还实现综合减碳排量超过1万吨/年。此外,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了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可每日生产乙酸10余吨,全部回用于污水处理工序,进一步降低了外购碳源的使用量,提高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能。

  扬州化学工业园区治污经验:专管输送预处理+全过程协同管控+加大投入筑屏障

  近年来,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从工程治理、基础提升、品牌建设方面进一步提升化工园区环境治理、综合管理水平,全力推动化工园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提升。

  专管输送,预先处理。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于2020年开展涉水企业污水明管化收集建设工程,推动主要涉水企业“一企一管”输送,其余企业专管输送,实现了污水收集“看得见,收得全”。该园区先后投资1.8亿元全面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对企业高浓有机污水等进行一企一管强化预处理,保障污水处理厂生化工艺的稳定运行,实现了稳定达标排放。

  全程管控、协同增效。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主动探索水环境管理新思路,调整“污水治理只是下游污水处理厂一家责任”的旧观念,强调全过程协同管控。在指导污水处理厂运营方在对排污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该园区指导企业在项目建设时选取合适的工艺包和技术组合,合理配套预处理设施,协商制定纳管标准,杜绝管控要求“一刀切”;采用主要连续排水企业专管管理,间歇排水企业“公管错时排放”的模式,使企业加强水资源利用和污染治理。近年来,该园区实现年减少污水排放约146万吨,为企业减少排污费用1800万余元。

  加大投入,筑牢屏障。为进一步改善出水水质,该园区投资1000余万元率先建设了化工尾水生态缓冲区。3000立方米/日达标的尾水通过生态缓冲区自然净化,水体透明度与水质主要指标均得到提高,已基本达到地表Ⅳ类水的标准,其中化学需氧量(COD)降至40毫克/升以下,排放削减了20%。

  此外,山东滨州无棣县新海工业园区、广西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构建智慧管网监管体系,大力开展水污染整治工作,提升了园区与下游污水处理厂的协同治理水平。

作者: 丁青松 曹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