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博物院丨虎鸟纹阳燧:照日取火

作者:正观新闻
博物院丨虎鸟纹阳燧:照日取火

火的使用,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象征着人从野蛮走向文明,从冷寂迈向温暖,从未知中寻得安全感。而在火的获取方式上,人们的智慧更是熠熠生辉。

不同于依靠摩擦生火的古老方式,进入青铜时代后,中国古人利用铜锡合金铸造出一种名为“阳燧”的圆形凹面镜,用其巧妙地聚集太阳光,从而点燃火种。这一发明不仅展示了古人对太阳能的初步认识和应用,更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堪称古代“黑科技”。

博物院丨虎鸟纹阳燧:照日取火

虎鸟纹阳燧,春秋早期文物,直径7.5厘米,1956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1052虢国太子墓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阳燧铸造精美,正面为银白色,呈凹面弧形,虽有些锈痕,但仍然十分光洁。背面有一高鼻钮,可系穿佩带。钮旁有两只首尾相接的斑斓猛虎与双头虺龙和鸷鸟组成的图案。猛虎血口大张,尾巴卷起,似是发出低沉有力的吼声。虺龙翻腾盘曲,缠绕虎躯;鸷鸟怒目圆睁,展翅飞啄;画面构思巧妙,造型生动,寓意深刻,创作之精致令人叫绝,显示了当时工匠们精湛的技艺水平。

博物院丨虎鸟纹阳燧:照日取火

阳燧背面图案

刚出土时,这件文物的用途曾让考古学家们颇为费解,只好依据形状叫它弧面形器。20世纪90年代,三门峡市考古工作者许永生通过史料研究及实物对比,认为这件弧面形器就是古人聚焦阳光取火的工具阳燧。于是,在他的指导下,虢国文化研究所按原样复制了一件,经过打磨、抛光等技术处理后,在太阳下一试,果然短短几秒钟,就能将棉絮引燃。

博物院丨虎鸟纹阳燧:照日取火

阳燧取火

在遥远的青铜时代,中国人就已经拥有了可以通过聚焦阳光来点燃火种的“打火机”,不可谓不超前。

《周礼·大司寇》记载:“阳燧取之于日,近于天也,故占卜与祭祀时用之。”由于阳燧点火借助的是太阳,古人深信它具备与天沟通的神秘力量,将其应用到祭祀活动中。

作为虢国太子的陪葬品,这件不足盈握的阳燧,或许就是太子生前采集“天火”的用具——在盛大的祭祀之日,太子手持阳燧,照日取火,向天地神明献上最虔诚的敬意。这一刻,火光与阳光交相辉映,熊熊火焰中,寄寓着虢国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他们对邦国未来的无限憧憬。

博物院丨虎鸟纹阳燧:照日取火

阳燧取火示意图

专家解读

据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副馆长刘社刚介绍,根据大陆古籍的记载,阳燧实际上是一种凹面镜,因用青铜制成,所以统称为“金燧”。燧,从火,遂声。本义为古代的取火之器。以燧命名的取火工具有阳燧和木燧。

《周礼·疏》中说:“以其日者太阳之精,取火于日,故名阳燧,取火于木,为木燧者也。”《玉篇》载:“燧,以取火于日。”因此金燧又称日燧、阳燧、夫燧。《周礼·秋官·司烜氏》载:“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贾公彦疏:“明者洁也。日月水火为明水明火,是取日月阴阳之洁气也。”这说明,西周时专门设立了“司烜氏”,作为执掌阳燧的官员,负责“取明火于日”。人们从太阳光中取来的圣洁之火,主要用于祭祀宗教活动,以此来表示对祖先神祗的恭敬和虔诚。同时也可以祛灾降福,驱除邪恶。

阳燧作为古代人们利用太阳能的一种生活用具,也奠定了中国是最早使用凹面镜聚焦取火的国家的地位。直到公元13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才用金属磨成西方第一面凹面镜,对日取火成功,比中国晚了两千多年。

版权声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