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物院丨虎鳥紋陽燧:照日取火

作者:正觀新聞
博物院丨虎鳥紋陽燧:照日取火

火的使用,無疑是人類文明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它象征着人從野蠻走向文明,從冷寂邁向溫暖,從未知中尋得安全感。而在火的擷取方式上,人們的智慧更是熠熠生輝。

不同于依靠摩擦生火的古老方式,進入青銅時代後,中國古人利用銅錫合金鑄造出一種名為“陽燧”的圓形凹面鏡,用其巧妙地聚集太陽光,進而點燃火種。這一發明不僅展示了古人對太陽能的初步認識和應用,更是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堪稱古代“黑科技”。

博物院丨虎鳥紋陽燧:照日取火

虎鳥紋陽燧,春秋早期文物,直徑7.5厘米,1956年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M1052虢國太子墓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件陽燧鑄造精美,正面為銀白色,呈凹面弧形,雖有些鏽痕,但仍然十分光潔。背面有一高鼻鈕,可系穿佩帶。鈕旁有兩隻首尾相接的斑斓猛虎與雙頭虺龍和鸷鳥組成的圖案。猛虎血口大張,尾巴卷起,似是發出低沉有力的吼聲。虺龍翻騰盤曲,纏繞虎軀;鸷鳥怒目圓睜,展翅飛啄;畫面構思巧妙,造型生動,寓意深刻,創作之精緻令人叫絕,顯示了當時工匠們精湛的技藝水準。

博物院丨虎鳥紋陽燧:照日取火

陽燧背面圖案

剛出土時,這件文物的用途曾讓考古學家們頗為費解,隻好依據形狀叫它弧面形器。20世紀90年代,三門峽市考古工作者許永生通過史料研究及實物對比,認為這件弧面形器就是古人聚焦陽光取火的工具陽燧。于是,在他的指導下,虢國文化研究所按原樣複制了一件,經過打磨、抛光等技術處理後,在太陽下一試,果然短短幾秒鐘,就能将棉絮引燃。

博物院丨虎鳥紋陽燧:照日取火

陽燧取火

在遙遠的青銅時代,中國人就已經擁有了可以通過聚焦陽光來點燃火種的“打火機”,不可謂不超前。

《周禮·大司寇》記載:“陽燧取之于日,近于天也,故占蔔與祭祀時用之。”由于陽燧點火借助的是太陽,古人深信它具備與天溝通的神秘力量,将其應用到祭祀活動中。

作為虢國太子的陪葬品,這件不足盈握的陽燧,或許就是太子生前采集“天火”的用具——在盛大的祭祀之日,太子手持陽燧,照日取火,向天地神明獻上最虔誠的敬意。這一刻,火光與陽光交相輝映,熊熊火焰中,寄寓着虢國人對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他們對邦國未來的無限憧憬。

博物院丨虎鳥紋陽燧:照日取火

陽燧取火示意圖

專家解讀

據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副館長劉社剛介紹,根據大陸古籍的記載,陽燧實際上是一種凹面鏡,因用青銅制成,是以統稱為“金燧”。燧,從火,遂聲。本義為古代的取火之器。以燧命名的取火工具有陽燧和木燧。

《周禮·疏》中說:“以其日者太陽之精,取火于日,故名陽燧,取火于木,為木燧者也。”《玉篇》載:“燧,以取火于日。”是以金燧又稱日燧、陽燧、夫燧。《周禮·秋官·司烜氏》載:“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以鑒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賈公彥疏:“明者潔也。日月水火為明水明火,是取日月陰陽之潔氣也。”這說明,西周時專門設立了“司烜氏”,作為執掌陽燧的官員,負責“取明火于日”。人們從太陽光中取來的聖潔之火,主要用于祭祀宗教活動,以此來表示對祖先神祗的恭敬和虔誠。同時也可以祛災降福,驅除邪惡。

陽燧作為古代人們利用太陽能的一種生活用具,也奠定了中國是最早使用凹面鏡聚焦取火的國家的地位。直到公元13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才用金屬磨成西方第一面凹面鏡,對日取火成功,比中國晚了兩千多年。

版權聲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檔、音樂、視訊等)版權歸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經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如需轉載本文,請背景聯系取得授權,并應在授權範圍内使用,同時注明來源正觀新聞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給任何第三方。

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