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知道立夏是“法定称重日”吗?

作者:中国旅游报

立夏最有情有趣的一件事,当数称人。

杭城闺秀高诵芬生日这天,正是立夏,她对立夏的记忆尤其分明。在《山居杂忆》里,她回忆道:

立夏之日每年都要用大秤称人。称人时先取一只长凳,两头扎了麻绳,挂在走廊梁上,被称者就坐在长凳上,由男仆称之。有一次,领我弟弟的女仆、大胖子王妈又闹出笑话。她一坐到长凳上,绳子就被她的分量压断。凳子跌在地上,胖王妈也扎扎实实地仰天一跤,幸好凳子挂得并不太高,王妈没有受伤。大家又大笑一阵。

称人实在是一件很欢乐的事啊,不拘男女老少,谁能不被这一年里的“法定称重日”给感染呢?首先你看,这像不像荡秋千?怪不得清人蔡云写道:“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暖风儿吹着,衣衫儿飘着,秋千架似的秤儿坐着,心情先就有了,氛围先就有了。其次,称人不啻为一场游戏社交活动。伴着司秤人的读数,或轻或重,你插科,我打诨,互相评量,语笑喧阗,好不热闹。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份集体欢乐让欢乐成倍地放大。

你知道立夏是“法定称重日”吗?

有意思的是,如今的“热辣滚烫”是减肥,那时的“热辣滚烫”却是增重。旧时物资匮乏,人们能吃饱就不错了,胖一点被认为更健康,也是生活富足的反映。国人称发胖为“发福”,不是没有原因的。丰子恺有一幅《却喜今年重几斤》的画作,画的就是立夏称人。画面中,从房梁上垂下一杆大木秤,秤钩上悬一个凳子,有一孩童双手攥着秤绳,正坐在凳子上称重。周边围着男男女女。右侧,一成年男子正在打秤花看重量。立夏称人,虽然不只是称孩子,但尤其看重给孩子称重。有些家长还会玩一些无伤大雅的小心机,比如让孩子称重前多吃饭,还有的在孩子口袋里放石头,以求增重增福。

正因如此,司秤人打秤花时,秤砣只能从里向外拨,即从小数往大数拨,不能由外向里拨。也就是说,体重只能增加,不能减轻。司秤人还要会说话,用现在的话说,要情商高。如果体重增加,称“发福”;如果体重减少,谓“消肉”。老人以长寿为福,称老人时就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姑娘要紧的是嫁个好人家,称姑娘时就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孩子前程重要,称小孩时就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怎么吉利,怎么来。

你知道立夏是“法定称重日”吗?

立夏称人,可说是古代版的国民体重监测。清人顾禄《清嘉录》记立夏日风俗,其“称人”一条云:“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称之,以验夏中之肥瘠。”也有些地方把体重监测的时间跨度从夏中扩展到一年,如吴曼云在《江乡节物词》小序中写道:“杭俗,立夏日,悬大秤,男妇皆称之,以试一年之肥瘠。”周作人则认为:“南方苦热,又气候潮湿,故入夏人常眠食不服,称曰蛀夏,称人之俗由是而起。”蛀夏,又作注夏、疰夏。宁波老话也说:“立夏称称人,来年不生病。”不管怎么说,健康都是立夏的主题曲。

你知道立夏是“法定称重日”吗?

那么,立夏称人源于何时呢?恐怕没人能给出铁板钉钉的答案。在民间传说中,它与三国有关。传说版本不一,但多指向一个人:阿斗。没错,就是“扶不起的阿斗”里的那个阿斗,刘备的儿子。最常见的一个版本是:阿斗被带往江东,交由后妈孙夫人抚养。后妈难当啊,聪明的孙夫人当着来人给阿斗称了体重。此日,正值立夏。以后每年立夏再称一次,看看阿斗体重增加了多少,以示尽心。后传入民间,遂相沿成俗。

随着木杆秤在岁月中渐行渐远,立夏称人也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2016年,杭州的半山立夏习俗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立夏的美好以另一种方式归来,一届又一届“半山立夏节”把立夏称人的保留节目栩栩还原。150多岁的红木秤坐镇现场,用最传统的方式为人称重,把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带入高潮。(作者:叶子;编辑:杨硕)

原题:《却喜今年重几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