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央行最新报告回应哪些热点

作者:城市金融报

 本报综合报道 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重磅发布。

  5月10日晚间,央行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在系统回顾一季度政策及成效、全面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基础上,阐释了下一阶段的政策取向及重点安排。

  那么,央行最新《报告》回应了哪些热点?对于下一阶段的政策取向及重点如何安排?

央行最新报告回应哪些热点

准确理解“钱去哪,钱在哪”

  那么,什么是钱呢?

  《报告》认为,所谓的“钱”,实际上就是货币。根据大陆的定义,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总和。

  目前大陆的货币分为M0、M1、M2三个层次。M0是人们常说的“现金”,流动性最高;M1是M0加上流动性稍弱的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2,是M1加上流动性更弱的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存款等。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3月末,M2余额249.77万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0.3个百分点;M1余额64.51万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与上月末持平,但比上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M0余额为9.51万亿元,同比增长9.9%。今年一季度净投放现金4317亿元。

  《报告》中,专栏2则专门分析了银行存贷款流向,用详实的数据解答了“钱去哪,钱在哪”的问题和市场关于“为什么金融和经济数据走势会不一致”等疑问。根据《报告》,贷款主要投向了企业和实体经济的供给端,存款则主要在居民部门。

  具体来看,央行可以适度引导“钱去哪”,但主要还得靠经济主体的自身需求。据《报告》分析,过去大陆贷款主要投向了企业,行业和期限结构上,以基建、房地产、制造业等重资产领域为主,中长期贷款居多。

  有业内人士表示,近些年,央行已在主动引导资金投向,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信贷结构也在优化。但由于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实体经济供给端和投资领域得到的融资更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大陆通胀仍保持低位。

  此外,经济循环恢复需要时间,目前一部分钱已经沉淀在居民部门。同时,由于疫情冲击、风险偏好下降,企业和居民资产摆布上也更倾向于收益更稳定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导致经济循环中的“活钱”变少、循环不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百姓和企业微观感受上都缺钱,而金融体系货币总量还在增加。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当前货币存量已经不少,盘活存量、畅通循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未来宏观政策的重心要从过去的增加供给更多转向提升消费需求、促进供需平衡,央行能调节好“货币供应总闸门”,但对于存贷款等资金流向,主要取决于不同类借款人的需求,还需要财政等政策发挥合力。

下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

  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报告》指出,将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切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具体来说:

  一是保持融资和货币总量合理增长。我们支持直接融资的加快发展,并继续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和金融债券市场的发展。灵活有效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搭配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保持货币信贷供给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融资需求相适配。加大力度盘活存量金融资源,密切关注资金沉淀空转等情况。

  二是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持续做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金融服务,推动畅通民营企业信贷、债券、股权等融资渠道。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是把握好利率、汇率内外均衡。落实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防范高息揽储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坚持底线思维,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四是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夯实公司信用类债券的法制基础。推动柜台债券业务扩容和规范发展,提升金融基础设施服务效率及便利性。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深化对外货币合作,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

  五是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平稳有序推动重点区域、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风险处置和改革化险工作,稳妥有序做好存量风险处置项目收尾。继续做好硬约束早期纠正试点工作。建议继续完善金融稳定法律制度体系,并配合有关部门持续推进金融稳定法立法进程。

业内专家:金融支持质效提升

  近年来,随着大陆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大陆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趋于弱化。业内市场对于“为什么金融和经济数据走势会不一致”的讨论,也备受关注。

  《报告》认为,庞大的货币总量增长放缓,这并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减少,反而是金融支持质效提升的体现。分区域看,各地区贷款增速与经济增速也无必然联系,比如2023年某地区贷款平均增速为11.4%,GDP平均增速为5%;而另一地区贷款平均增速仅3.3%,但GDP平均增速也有4.8%。一些省份贷款增长较快,但未有效带动经济增长;还有一些省份以较低的信贷增长支持了较快的经济发展,资金使用效率却在提高。

  《报告》表示,大陆信贷总量已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但这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减弱。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正在加快推进;当信贷存量规模比较大时,继续增加信贷投放的边际效果递减;直接融资具有良性替代效应。

  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王青表示,经济结构调整说明经济增长对信贷的依赖度下降;增加信贷投放的边际效果递减,包括当贷款投放超过实体经济真实有效的融资需求时,不仅会使得低效企业长期占用信贷资源、难以出清和优胜劣汰,低价恶性竞争拖累经营高效企业,也容易造成部分企业借助自身优势地位,将低成本贷款资金用于购买理财、存定期,或转贷给其他企业,带来企业资金空转套利问题。最后是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对银行贷款形成一定替代等。

  王青表示,《报告》在谈到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时强调了“稳健性”,这意味着接下来货币政策操作会继续坚持渐进调整节奏;其次,报告还明确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说明货币政策将进一步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加强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