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作者:绥德萌芽作文社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书香砚池坬

文/李强国

走家串户几年,每到一个小村,就想了解村中人口演变发展的过程,有关姓氏家族的来龙,在浮沉多变的过程中出现过那些凡人趣事,整理成短文,以作资料保存流传。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我这种兴趣,是因为农村退耕还林、撤并学校以来,年轻的农民变成了农民工,成为城市各行各业尤其是建筑业的顶梁柱,他们也把儿女留在了城市。因此,农村的土地撂荒了,守村的都是年迈的老人。如此下去,偏远的小村二十年后有可能无人居住,而几千年来农民沉淀下的人情世故中的民俗、文化等就会退出历史。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我们张家砭镇,不少村庄处在城乡结合部,当然也有些小村在“后山里”。而每个村庄有相似发展的过程,也有许多不同之处。相互比较,单从文化层次面上来说,张家砭镇的二十几个自然村中要说砚池坬村特殊,历来读书人多,相应的人才也多。因此,几年前我就开始搜集资料,做准备工作,要写写砚池坬人的历史,特别是人口方面,由先祖王士吉一人之本,繁衍出一个600多人的村庄,更主要的一点是,王家世代有以儒业为生的人。如今我动笔了,出于自我的一种使命感。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书香砚池坬(一)

四年前,我陪王军宁到他的老家张家砭镇砚池坬村。那天是农历十月初一日,依照当地风俗,这一天在世人要上坟烧纸,给冥府的祖先送寒衣,体现的是思亲亲还在的一种感恩情怀,草木有根水有源,也是溯源的一种文化。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凡是所到之村,我喜欢到村中的寺庙转一圈,寻找寺庙中的纪念碑、钟磬。有文字处我必要留意观察,摘抄,从中找一些记有人事与生活的记录,作为资料收藏。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砚池坬一坬的庙圪垯上,有一座小庙,立有一通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年)中秋谷旦立的《重修佛祖关帝庙碑序》,是廪生王嗣尊撰文。碑文写得好,一是写法一反历来常态,二则含有哲理,不妨摘录如下,分享予同人:

族长兄东序返自陶城,便道过吾馆,以其本村重修神祠碑记为嘱。余问其所祀之神,则佛祖、关帝、龙神、虸蛾、虫蝻、山神、土地等;问其栖神之地,则上依高阜,俯瞰敝原;问其规模之广狭,则增旧所箍石窑为四,较前人更廓而大也;因并问其阅时有几,用财若干?则始自戊寅岁之菊月,竣于己卯岁之桂月;为日凡三百有六旬,费钱共二百千也,其大略如此。盖常思之,神果何在?在人心而已。舍心而求诸泥塑木雕,抑亦末矣。虽然,人心之神,无感不动,有触斯形。今试指荒烟蔓草之区,破瓦颓垣之际,而语人曰:“神在是。”就使最善名状曲画形容,人犹不信也。及与之入乎庙中,周览陆离之光,仰瞻尊严之像,即莫不恪恭整隶,俯伏而拜谒。若是者何哉?所观变于前斯,所守易于内固,其理然也。由是言之,心之神无形,莫若以有形之神,为其形而心之神,乃在即有形之神,更数十百年,势必渐失其形,则又莫若以重新其形者,复其旧形,而心之神乃无时不在。今吾族人之于兹诸神也,盖瓦级砖之破残,栋桡桷棁之缺折,以及金碧之黯腌不圭,丹青之漫漶无色,不忍坐视而鸠工庇(庀)材,重加整理,使之焕然复新者,此物此志也。其心可谓诚,其绩可谓伟矣。余既承东兄之嘱,又嘉诸族属能同一德,以成兹盛举也,于是乎书。”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这篇碑序是廪生王嗣尊应族兄王东序嘱托而所为的。王嗣尊不是砚池坬人,但他和王东序是同一祖宗,按照碑序交代,监生王东序从河南的陶城归来,路过王嗣尊的书馆,才获得碑序。可见,都是秀才,王嗣尊文采一定高于他人。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碑序书丹者是庠生黄赋彝,他善于书法,也是砚池坬王家的女婿客。他是元末安徽霍邱县黄家涧黄彦才移居绥德的十八世后人,葬于拦马关。黄家是旺族,明末黄中色以举人出仕,任过行人司行人,天启元年赐封中大夫。皇帝勑曰:“……保障之吏之,有卫于国也。……”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离开庙圪垯,我们来到王士吉路碑所立之处,这里同时立有王士吉的墓碑,墓碑是立功德碑时出于保护目的从墓地蔡西塔处搬迁而来。上书王士吉,室人惠氏、郝氏,时间是康熙五十四年岁次乙未吉日立。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王士吉是砚池坬王氏家族的立祖人,居所属明朝清涧县苏帖二里七甲地户籍,原籍在清涧县的赤土沟,家谱中有记载可能是土著。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王士吉,字维从,庠生,生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二月十九日,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十七日(公元1699年12月17日)疾终正寝。老谱记载,王士吉于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平西王固山额委清涧县,事载入邑誌”。老谱详载,王士吉原配惠氏,得年十九岁。继配郝氏,天启丁卯年十一月二十日辰时生(公元1627年11月20日)。生有三子,即王作梅、王作楫、王作桢。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王士吉路碑记载:“清邑地当边陲延榆要区,自荣种公成城而后,未闻有以土著署县篆者,自王公始。公讳士吉,庠生,即清涧人也。国朝定鼎之初,逆贼窃发,边县遭残破,需员孔丞,上宪遴于县而得士吉公,遂檄委署,管清涧县知县事务。公绥来地方,抚恤残黎四境。任者至,仍退归田里,闭户读书以老。今其裔孙等将欲勒石竖碑,求余为序。余敬览迭文,此按,公委乃顺治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事也。应赠文林郎邑庠生署清涧县知县士吉 王”。

辛酉科举人候铨知县上郡 刘本伟 撰书。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路碑所述,清涧地是由宋朝洛阳人种世衡建城,公元一〇四〇年种公为城主,建城后十五次易换城主,未设县制。直到元初设县,却一直没有当地人任过知县。到了清初顺治年间,逆贼乱窜,清涧遭残破,急需有德望的人管理,上级领导启用王士吉代理县丞,处理事务,抚恤残黎四境。一年时间,上级派来县丞,王士吉退归田里,闭户读书以老。依照旧制,代理县丞的王士吉,应赠文林郎,享有正七品文官之誉,实际未获殊荣。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路碑的撰写者刘本伟,是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举人,候铨县丞,道光八年(1828年)任河南内乡县知县。刘本伟先祖为山西运城人,明朝洪武初年,来到绥德西川永和里,绵延子孙散居于永和里七甲、六甲、四甲之地,后来人口兴旺,刘浩一支分居于宣化里、和市里。从明末刘彝鼎始到清末,刘氏家族出了五位进士。可以说,刘家是绥德当年获得功名人最多的家族。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传说,刘本伟也是砚池坬王家的女婿客,说明,当年王家人虽然没有记录有多少仕宦之人,但也享有声望,这样才能符合门当户对联姻的旧俗。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那一天,我站在砚池坬的涧滩,和那里来上香的老人们交流。他们告诉我,别看这里现在是这样,在古时候,涧滩里都是水,四围环山,有前西塔、后西塔、马家山、南山峁、寨子圪垯、阳路湾等。这些群山连成团,中间聚积有水,形成特殊的地貌,而积水处为涧滩,涧滩中心位置突出一个山峁来,冠名鱼嘴圪梁。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传说涧滩终年积水,涧滩的水中不仅有鱼虾,还有金马驹。天降倾盆大雨,涧滩中的水位不会增高;赤日炎炎似火烧的酷暑,涧滩中的水位也不会下降。涧滩里的丰富水资源,使居住在这里的百姓,过着鱼米之乡的生活。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后来,来了一位南蛮人,心生歹意,偷偷盗走涧滩中的金马驹,向南逃去。走到一个叫黄土坬的地方,已是黎明时刻,忽然鸡犬齐鸣,声音又急又高。南蛮人手忙脚乱之际,金马驹突然脱缰,钻入地下。片刻功夫,黄土坬变成了平展的黄土地,一会儿遍地冒出芦苇,在吱嘎吱嘎的一片声响中,芦苇就长得比人都高。即便南蛮人东瞅瞅西望望,顾盼左右,也找不到金马驹的踪影。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黄土坬下有了金马驹,山崩地裂形成了好几百亩的坝地,雨涝时泥土增高,坝地面积逐年拓宽增广。奇怪的一点是,坝地平日无水,遇大雨四处山洪涌入坝内,无论积水多深,随即渗入地下,坝地无多大变化,不知水从何渗漏。涧滩周边的农户,也逐渐离开涧滩,来到黄土坬,将上千亩的坝地起了个湫滩的地名。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此后,涧滩中的水从环山的墕口流出,冲刷出许多沟峪来。虽然这是一则传说故事,反映出耕种土地人对大自然恩赐良田的热爱,对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惋惜和怨怼的一种心情。

2024.4.6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绥德张家砭的书香砚池坬(一)

作者简介:李强国,男,陕西省绥德县张家砭镇五里湾村人,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七日生于乡下,农民,喜好诗文,偶有作品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