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作者:綏德萌芽作文社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書香硯池坬

文/李強國

走家串戶幾年,每到一個小村,就想了解村中人口演變發展的過程,有關姓氏家族的來龍,在浮沉多變的過程中出現過那些凡人趣事,整理成短文,以作資料儲存流傳。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我這種興趣,是因為農村退耕還林、撤并學校以來,年輕的農民變成了農民工,成為城市各行各業尤其是建築業的頂梁柱,他們也把兒女留在了城市。是以,農村的土地撂荒了,守村的都是年邁的老人。如此下去,偏遠的小村二十年後有可能無人居住,而幾千年來農民沉澱下的人情世故中的民俗、文化等就會退出曆史。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我們張家砭鎮,不少村莊處在城鄉結合部,當然也有些小村在“後山裡”。而每個村莊有相似發展的過程,也有許多不同之處。互相比較,單從文化層次面上來說,張家砭鎮的二十幾個自然村中要說硯池坬村特殊,曆來讀書人多,相應的人才也多。是以,幾年前我就開始搜集資料,做準備工作,要寫寫硯池坬人的曆史,特别是人口方面,由先祖王士吉一人之本,繁衍出一個600多人的村莊,更主要的一點是,王家世代有以儒業為生的人。如今我動筆了,出于自我的一種使命感。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書香硯池坬(一)

四年前,我陪王軍甯到他的老家張家砭鎮硯池坬村。那天是農曆十月初一日,依照當地風俗,這一天在世人要上墳燒紙,給冥府的祖先送寒衣,展現的是思親親還在的一種感恩情懷,草木有根水有源,也是溯源的一種文化。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凡是所到之村,我喜歡到村中的寺廟轉一圈,尋找寺廟中的紀念碑、鐘磬。有文字處我必要留意觀察,摘抄,從中找一些記有人事與生活的記錄,作為資料收藏。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硯池坬一坬的廟圪垯上,有一座小廟,立有一通嘉慶二十五年(庚辰1820年)中秋谷旦立的《重修佛祖關帝廟碑序》,是廪生王嗣尊撰文。碑文寫得好,一是寫法一反曆來常态,二則含有哲理,不妨摘錄如下,分享予同人:

族長兄東序返自陶城,便道過吾館,以其本村重修神祠碑記為囑。餘問其所祀之神,則佛祖、關帝、龍神、虸蛾、蟲蝻、山神、土地等;問其栖神之地,則上依高阜,俯瞰敝原;問其規模之廣狹,則增舊所箍石窯為四,較前人更廓而大也;因并問其閱時有幾,用财若幹?則始自戊寅歲之菊月,竣于己卯歲之桂月;為日凡三百有六旬,費錢共二百千也,其大略如此。蓋常思之,神果何在?在人心而已。舍心而求諸泥塑木雕,抑亦末矣。雖然,人心之神,無感不動,有觸斯形。今試指荒煙蔓草之區,破瓦頹垣之際,而語人曰:“神在是。”就使最善名狀曲畫形容,人猶不信也。及與之入乎廟中,周覽陸離之光,仰瞻尊嚴之像,即莫不恪恭整隸,俯伏而拜谒。若是者何哉?所觀變于前斯,所守易于内固,其理然也。由是言之,心之神無形,莫若以有形之神,為其形而心之神,乃在即有形之神,更數十百年,勢必漸失其形,則又莫若以重新其形者,複其舊形,而心之神乃無時不在。今吾族人之于茲諸神也,蓋瓦級磚之破殘,棟桡桷棁之缺折,以及金碧之黯腌不圭,丹青之漫漶無色,不忍坐視而鸠工庇(庀)材,重加整理,使之煥然複新者,此物此志也。其心可謂誠,其績可謂偉矣。餘既承東兄之囑,又嘉諸族屬能同一德,以成茲盛舉也,于是乎書。”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這篇碑序是廪生王嗣尊應族兄王東序囑托而所為的。王嗣尊不是硯池坬人,但他和王東序是同一祖宗,按照碑序交代,監生王東序從河南的陶城歸來,路過王嗣尊的書館,才獲得碑序。可見,都是秀才,王嗣尊文采一定高于他人。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碑序書丹者是庠生黃賦彜,他善于書法,也是硯池坬王家的女婿客。他是元末安徽霍邱縣黃家澗黃彥才移居綏德的十八世後人,葬于攔馬關。黃家是旺族,明末黃中色以舉人出仕,任過行人司行人,天啟元年賜封中大夫。皇帝勑曰:“……保障之吏之,有衛于國也。……”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離開廟圪垯,我們來到王士吉路碑所立之處,這裡同時立有王士吉的墓碑,墓碑是立功德碑時出于保護目的從墓地蔡西塔處搬遷而來。上書王士吉,室人惠氏、郝氏,時間是康熙五十四年歲次乙未吉日立。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王士吉是硯池坬王氏家族的立祖人,居所屬明朝清澗縣蘇帖二裡七甲地戶籍,原籍在清澗縣的赤土溝,家譜中有記載可能是土著。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王士吉,字維從,庠生,生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二月十九日,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十七日(公元1699年12月17日)疾終正寝。老譜記載,王士吉于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平西王固山額委清澗縣,事載入邑誌”。老譜詳載,王士吉原配惠氏,得年十九歲。繼配郝氏,天啟丁卯年十一月二十日辰時生(公元1627年11月20日)。生有三子,即王作梅、王作楫、王作桢。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王士吉路碑記載:“清邑地當邊陲延榆要區,自榮種公成城而後,未聞有以土著署縣篆者,自王公始。公諱士吉,庠生,即清澗人也。國朝定鼎之初,逆賊竊發,邊縣遭殘破,需員孔丞,上憲遴于縣而得士吉公,遂檄委署,管清澗縣知縣事務。公綏來地方,撫恤殘黎四境。任者至,仍退歸田裡,閉戶讀書以老。今其裔孫等将欲勒石豎碑,求餘為序。餘敬覽疊文,此按,公委乃順治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事也。應贈文林郎邑庠生署清澗縣知縣士吉 王”。

辛酉科舉人候铨知縣上郡 劉本偉 撰書。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路碑所述,清澗地是由宋朝洛陽人種世衡建城,公元一〇四〇年種公為城主,建城後十五次易換城主,未設縣制。直到元初設縣,卻一直沒有當地人任過知縣。到了清初順治年間,逆賊亂竄,清澗遭殘破,急需有德望的人管理,上級上司啟用王士吉代理縣丞,處理事務,撫恤殘黎四境。一年時間,上級派來縣丞,王士吉退歸田裡,閉戶讀書以老。依照舊制,代理縣丞的王士吉,應贈文林郎,享有正七品文官之譽,實際未獲殊榮。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路碑的撰寫者劉本偉,是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舉人,候铨縣丞,道光八年(1828年)任河南内鄉縣知縣。劉本偉先祖為山西運城人,明朝洪武初年,來到綏德西川永和裡,綿延子孫散居于永和裡七甲、六甲、四甲之地,後來人口興旺,劉浩一支分居于宣化裡、和市裡。從明末劉彜鼎始到清末,劉氏家族出了五位進士。可以說,劉家是綏德當年獲得功名人最多的家族。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傳說,劉本偉也是硯池坬王家的女婿客,說明,當年王家人雖然沒有記錄有多少仕宦之人,但也享有聲望,這樣才能符合門當戶對聯姻的舊俗。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那一天,我站在硯池坬的澗灘,和那裡來上香的老人們交流。他們告訴我,别看這裡現在是這樣,在古時候,澗灘裡都是水,四圍環山,有前西塔、後西塔、馬家山、南山峁、寨子圪垯、陽路灣等。這些群山連成團,中間聚積有水,形成特殊的地貌,而積水處為澗灘,澗灘中心位置突出一個山峁來,冠名魚嘴圪梁。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傳說澗灘終年積水,澗灘的水中不僅有魚蝦,還有金馬駒。天降傾盆大雨,澗灘中的水位不會增高;赤日炎炎似火燒的酷暑,澗灘中的水位也不會下降。澗灘裡的豐富水資源,使居住在這裡的百姓,過着魚米之鄉的生活。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後來,來了一位南蠻人,心生歹意,偷偷盜走澗灘中的金馬駒,向南逃去。走到一個叫黃土坬的地方,已是黎明時刻,忽然雞犬齊鳴,聲音又急又高。南蠻人手忙腳亂之際,金馬駒突然脫缰,鑽入地下。片刻功夫,黃土坬變成了平展的黃土地,一會兒遍地冒出蘆葦,在吱嘎吱嘎的一片聲響中,蘆葦就長得比人都高。即便南蠻人東瞅瞅西望望,顧盼左右,也找不到金馬駒的蹤影。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黃土坬下有了金馬駒,山崩地裂形成了好幾百畝的壩地,雨澇時泥土增高,壩地面積逐年拓寬增廣。奇怪的一點是,壩地平日無水,遇大雨四處山洪湧入壩内,無論積水多深,随即滲入地下,壩地無多大變化,不知水從何滲漏。澗灘周邊的農戶,也逐漸離開澗灘,來到黃土坬,将上千畝的壩地起了個湫灘的地名。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此後,澗灘中的水從環山的墕口流出,沖刷出許多溝峪來。雖然這是一則傳說故事,反映出耕種土地人對大自然恩賜良田的熱愛,對自然環境遭到破壞而惋惜和怨怼的一種心情。

2024.4.6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綏德張家砭的書香硯池坬(一)

作者簡介:李強國,男,陝西省綏德縣張家砭鎮五裡灣村人,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七日生于鄉下,農民,喜好詩文,偶有作品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