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幸福家园丨马庄小学:“知耕园”内的“小农人”

作者:迎泽发布
幸福家园丨马庄小学:“知耕园”内的“小农人”
幸福家园丨马庄小学:“知耕园”内的“小农人”
幸福家园丨马庄小学:“知耕园”内的“小农人”
幸福家园丨马庄小学:“知耕园”内的“小农人”

旁边的一畦菜地上,青椒已经发芽,幼苗沾着露水、迎着阳光,和同学们共同成长。

“知耕园”项目和美育项目是马庄小学的特色课程。通过参加科学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快了学科融合,提升了思想教育和学科教育水平。马庄小学的美术社团被评为迎泽区五星社团,美术作品多次获得省、市奖项。

幸福家园丨马庄小学:“知耕园”内的“小农人”

马庄小学地处城乡结合处,与城区学校相比,校园用地相对宽裕。学校东侧有一片与学校占地面积相当,约6000平方米的多样化植物生态园地,植物生长茂密,种类繁多。

为推进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提升教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学校通过跨学科整合教学,尝试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途径,将生态园地打造为种植基地,并命名为“知耕园”,作为学生动手实践、亲身观察、亲近自然的真实课堂。

幸福家园丨马庄小学:“知耕园”内的“小农人”
幸福家园丨马庄小学:“知耕园”内的“小农人”

随着春天的到来,“知耕园”也热闹起来。同学们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有的翻土、有的除草、有的清理树枝落叶,很快,一块块平平整整、方方正正的田地就开垦出来。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种下四季豆、辣椒等蔬菜。

幸福家园丨马庄小学:“知耕园”内的“小农人”
幸福家园丨马庄小学:“知耕园”内的“小农人”

“播下的种子成为了孩子们心头的牵挂。”马庄小学党委副书记任凯说,每天一到校,同学们就先到园内,看看自己种下的种子有没有发芽。

随着时间推移,菜苗开始发芽、成长,这一过程,也是同学们学习的过程。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了同学们的观察力,以及对细节的关注和分析能力。

幸福家园丨马庄小学:“知耕园”内的“小农人”

植物生长的每个阶段,同学们都陪伴在它们身边,成长过程的每一次变化,都牵动着同学们的情绪。发芽时的好奇、狂风暴雨中的守护、收获时的喜悦……“知耕园”让同学们接触自然,认识劳动、爱上劳动。

任凯说,学生通过参与“知耕园”项目,可以学习到有关植物生长、农业生产、土壤、气候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自然和农业的兴趣。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同学们承担起照顾小菜园的责任,按时浇水、施肥、除草,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幸福家园丨马庄小学:“知耕园”内的“小农人”

2021年9月,太原钟楼街完成改造,正式开放,特色风格的建筑、林立的老字号、潮流与历史融合的商业氛围吸引了众多游人和消费者,很快就成为太原市最受欢迎的商业步行街。

马庄小学以钟楼街为内容,开展特色美术教育项目,引导同学们以钟楼街的地标和特色建筑为素材,为钟楼街设计明信片。

幸福家园丨马庄小学:“知耕园”内的“小农人”

“钟楼街,因一座钟楼而得名。如今的钟楼街,由早年的钟楼街与按司街、东羊市并为一街,以‘大钟寺’(大中市)和‘开化寺’(开化市)相互依存,是太原市历史悠久的繁华街市,是太原百余年来的商品集散中心……”课堂上,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也了解到钟楼街的发展历史和太原城市的演变进程。

幸福家园丨马庄小学:“知耕园”内的“小农人”

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结合美术课三大课题——“美术中的透视规律”“绘画中的细节表现”“丰富的色彩应用”,通过绘画的方式领略钟楼街文化,感受“锦绣太原城”的魅力,并设计出钟楼街系列明信片。

以钟楼为题材的明信片上,巍峨的钟楼边祥云环绕,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把钟楼衬托的古朴庄严,凸显了太原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明信片还运用了灰色、深红、黄绿相间的色彩,与古建筑题材搭配得当。

钟楼街上太原的老字号林立,代表着太原的历史文化和商业文明。在同学们的作品中,有“老鼠窟”元宵,有“双合成”店铺,也有老牌商场“大中市”,明信片融入传统风格,把老字号的韵味表现得十分地道。

“我每次跟着父母去钟楼街,都能看到开化寺前边的牌楼有人直播,或者拍婚纱照。”刘研旭同学以牌楼为素材创作了明信片。

幸福家园丨马庄小学:“知耕园”内的“小农人”

在太原市教育局组织的全市特色教育成果展示中,同学们设计的钟楼街主题明信片代表学校参加活动,并在评比中获得表彰。

此外,《设计钟楼街系列明信片》还荣获山西省“优秀教学·项目设计”一等奖,《“剪窗花”作业设计》荣获太原市作业设计二等奖。

幸福家园丨马庄小学:“知耕园”内的“小农人”
幸福家园丨马庄小学:“知耕园”内的“小农人”

“通过开展特色美育项目,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加强了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能力,增强对生活家园的热爱,表达出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任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