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打造供应链+产业链“联合舰队” 苏美达:千亿“链主”行稳致远跨越周期

作者:大众证券报
打造供应链+产业链“联合舰队” 苏美达:千亿“链主”行稳致远跨越周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依靠供应链+产业链双链驱动,在2023年全球宏观形势依旧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作为央企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旗下二级子公司苏美达(600710)依旧“行稳”。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1229.8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0.30亿元,同比增长12.80%。作为江苏省内唯一一家连续三年营收超过千亿元的央企,苏美达如何做到跨越周期?未来“致远”如何实现?近日,《大众证券报》记者通过参加苏美达股东大会与公司高管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产业链板块发力助利润增长

公司业务分为供应链和产业链两大板块,供应链运营提供服务,包括大宗商品贸易和机电设备进口;产业分为大环保、先进制造、大消费三大板块。其中,大环保包括清洁能源和生态环保;先进制造包括户外动力工具、柴油发电机、船舶制造与航运;大消费包括服装、家用纺织、品牌校服等。

苏美达年报显示,2023年,产业链业务实现收入313.18亿元,同比增长3.27%,收入占比达25.47%;实现利润总额25.05亿元,同比增长15.02%,利润总额占比达63.30%。此外,产业链业务毛利率为16.13%,同比提升0.15个百分点。

根据Wind统计,2020年至2022年,苏美达产业链板块利润总额占比分别为56%、53%、58%。可见,产业链板块已成为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和成长驱动。

其中,2023年大环保板块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主要是清洁能源增长,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17%;OPE户外动力设备利润总额下降20.44%,主要受OPE行业库存周期及下游需求周期影响;柴油发电机组收入同比增长8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5%;船舶航运收入同比增长2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4%;服装、家纺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8%、19%,主要受海外补库存需求回暖,品牌校服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6%。

在苏美达的产业链板块中,船舶制造业务引人关注。公司旗下新大洋造船厂在Crown系列散货船舶设计上具有自主品牌专利。根据英国造船和海运动态分析机构克拉克森研究数据,新大洋造船厂2024年一季度完成交付7艘,完成交付量11.90万CGT,同比增长6.8%。

相比2022年初,截至2024年3月,美元口径下未叠加汇率因素,收入端新造船价格指数上涨19%,成本端占比20%—40%的钢价回落23%。这是否意味着公司船舶板块盈利仍有释放空间?

“希望是这样,因为我们的造船业务对外的价格是锁定的,但我们的成本是有浮动。从目前来看,无论是船板的价格,还是包括汇率等其他方面的因素还是朝着比较有利的方向在发展,希望能够提升收益水平。”苏美达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维林对记者表示道。

供应链品类结构持续优化

面对变化挑战和不确定性,苏美达供应链板块坚持“稳中求进、质量为先、创新为要”的经营方针,通过主动优化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与客户结构,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中稳住了规模和效益。供应链板块2023年实现收入913.93亿元,同比下滑17.41%;实现利润总额14.53亿元,同比下滑9.49%。

根据苏美达年报,公司大宗商品贸易业务模式有自营和代理两种,其中以自营模式为主,可分为统购分销和自营配送,统购分销占比相对更高。统购分销是公司收集下游客户订单,并收取足额定金后,整合下游客户需求,向上游生产商集中采购。该模式下由于已有下游客户确定性订单,同时预收定金,存货囤积风险较低。自营配送指的是公司通过自身对市场的判断,选择在大宗商品价格低位时向上游生产商采购,并在后续价格回升之后再行出售,该模式具有一定灵活性。

那么,针对目前供应链业务情况,未来公司计划怎样提升供应链业务毛利率水平?

赵维林表示:“总体来看,供应链行业毛利率水平均比较低,苏美达的供应链业务毛利率是优于行业的。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在考虑优化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客户结构。一方面,积极开展高附加值、高毛利产品贸易;另一方面,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技术引进、资源供应、产品分销、物流服务’四位一体的供应链集成解决方案,这也将会为公司此板块盈利能力的提高提供助力。”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公司附加值较高的石化产品国内贸易额达到186.1亿元,同比增长15%;年度累计运营煤炭、钢材、矿产、石化产品、林浆纸、纺织原料、农产品等大宗商品超4800万吨。

产业链板块持续成长,供应链品类结构优化,两大业务的齐头并进吸引了北向资金(通过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的增持。在向记者谈及公司股价时,赵维林指出:“苏美达对市值管理的理解是要不断优化公司的基本面,然后真金白银地回报股东和投资人,而不是迎合市场的纯概念炒作。我们要做好经营,做好业绩,加强完善公司治理,履行社会责任,肩负央企担当。如果2023年度现金分红方案通过的话,我们重组上市以来,累计分红金额达18.23亿元,连续三年分红比例高于当年归母净利的40%,未来,我们仍将持续提升公司的内在价值,与股东一起持续分享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红利。”

记者 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