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优化营商环境,多地持续“加码”

作者:3DM游戏网
优化营商环境,多地持续“加码”

优化营商环境是提振社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近段时间以来,多地围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密集出台举措:北京市公布今年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部署60项重点任务;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聚焦5方面内容,出台58项举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发布“5.0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含5大专项提升行动、23个重点提升领域、100条具体工作举措;广东省深圳市首次发布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评价体系,为该市各行政机关采取更加科学的营商举措提供重要指引。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刘诚认为,各地推出的优化营商环境举措是对已有版本的延续和升级,展现出营商环境提升优化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深入推进。这些举措总体呈现出办事更快、窗口更少、电子化方式更普及等特点,同时在细节处理上,各地政府也在积极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多地持续“加码”

2022年以来,安徽省淮南市纪委监委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为主要切入点,在101家民营企业开展“亲清监测点”试点工作,及时收集影响亲清政商关系的问题事项和企业的诉求建议。图为近日,淮南市寿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深入安徽维卡门窗股份有限公司了解企业订单生产出口情况,开展营商环境督查。人民视觉

向“新”而优

瞄准新质生产力,多地推动营商环境向“新”而优。

5月6日,江苏省政府召开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在发布会上提到,优化营商环境就是建立新型生产关系,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江苏省将建设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营商环境。

深圳市则通过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近日,深圳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出台《深圳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评价体系》,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立法供给,助力推进产业创新。

山东省东营市则持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消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类显性或隐性门槛。不久前,东营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出台《东营市关于优化经营主体登记完善企业服务中心体系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若干措施》。东营市聚焦制度创新、数字赋能、优化服务、企业满意等方面,提升审批效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企业竞争力。

新质生产力和营商环境二者有何内在联系?

“营商环境是新质生产力赖以生存和强化的土壤,新质生产力是营商环境得以优化和提升的动力。”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强化创新力,创新力提升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实体企业,而实体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创新力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取决于营商环境的优劣。

宋向清认为,良好的营商环境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至关重要,同时有益于实体企业依托新质生产力实现前沿技术突破和整体创新发展。此外,强大的新质生产力不仅能提升实体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还能增加居民收入和国家税收。因此,必须持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营商环境如何向“新”而优?宋向清建议,地方在此过程中应坚持“三要”和“三不要”。具体而言,一要将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制度化、法律化,为经营主体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经营条件,不要只做口头承诺;二要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等一视同仁,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能对民营企业在参与政府重大建设项目时设置“玻璃门”“弹簧门”等;三要建立营商环境与新质生产力相向而行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确保两者结合能够形成推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合力。

以“数”赋能

数字赋能优化营商环境,逐渐成为地方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发力点。

以北京市为例,近日,北京市政府印发的《2024年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提到,加快推进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建设,大力推行非现场监管,实现监管领域全覆盖。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在数字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有益有效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成都市高新区经营主体总量持续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咨询量激增,咨询电话接通不畅的问题日益凸显。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累计呼入企业登记咨询电话58.8万通,月均呼入4.9万通,传统手段和现有力量无法满足当前的咨询需求。

为此,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托智慧蓉城高新区运行中心市场监管分中心建设,推出“智慧问答+人工应答”服务,在为咨询人解答登记注册业务全流程多种业务问题的同时,在提升咨询接通能力、提高咨询回复质量等多方面同时发力,实现“一键回应”“一库通查”“一线解答”。

数字化营商环境建设正成为当前各地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关键举措,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释放市场活力的重要抓手。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数字化营商环境建设大大简化了企业办事流程,企业不用“跑窗口”,相关需求在网上就能办理。如此一来,大大节省了企业和政府运行成本。

不过,在受访专家看来,地方在数字化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短板弱项,如操作繁琐、智能化不足、互动性差。盘和林建议,未来应进一步简化流程、提升智能化水平,如优化操作便捷性、增加智能提醒功能、强化平台交互性等。

刘诚认为,虽然办事时间和窗口已经压缩到极致,但限制企业发展的制度性卡点堵点仍然存在,如过多的刚性行政监管、社保负担大、营业利润率低等。相比办事效率,以上卡点堵点更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掣肘。如何在更宏观视角下审视环境,在更大尺度上消除卡点堵点,是当前地方数字化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因地制宜

营商环境建设需摸索前行,而具体如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并非“一个方子包治百病”。当前,不少地方因地制宜探索改革方案,推动营商环境优化迈向纵深。

以江苏省为例,林康在上述发布会上提到,鼓励基层创新,支持各地因地制宜进行差异化探索,开展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优秀案例评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经验”。

“优化营商环境,‘营’造什么样的环境,要跟着‘商’来调整。‘商’在哪里,环境优化就要在哪里。” 刘诚认为,要结合当地产业来优化营商环境,因地制宜而不是照抄先进地区的条例做法。对于新兴产业,更要有针对性,而不是简单套用传统经济的一般做法。

“尤其是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要有针对性的环境优化举措。随着技术进步,降低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成本,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兴市场和生态系统创建了起来,新的商业模式也变得可行。这就需要营造好的营商环境,对新业态新模式中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弹性应对。”刘诚说。

刘诚还提到,近年来,网红城市愈发受到关注,其相关做法可进一步制度化,以“网红”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当地营商环境建设从旅游名片推广到招商引资引智,并融入制造业发展之中。此外,还可以将网红城市优化营商环境、打造网红城市品牌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地方在因地制宜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过程中也需谨慎。宋向清提醒,在同一区域、同一行业内,制定差异化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考虑,都是对承受相对较差营商环境企业的歧视,都会造成制度层面的不公和实践层面的不满,不利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营商环境优化的基础就是公平公开公正,差异化将使营商环境基础不稳、根基不牢,难以取信于资本。

原标题:厚植兴业沃土 多地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

■来源:中国城市报记者 邢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