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83年第一届春晚,部级领导审阅之后:为何能让姜昆主持?

作者:高总论古今

有生之年,欣喜相逢,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1983年第一届春晚,部级领导审阅之后:为何能让姜昆主持?

1983年初冬的一个深夜,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冰冻三尺的大地仿佛被凝固住了。就在这个寒冷至极的时刻,中央电视台台长王枫毅然决然地拨打了黄一鹤导演的电话,语气坚定而有力地命令道:“老黄,我们已经做出决定,要举办一场空前绝后的春节晚会!这项艰巨的任务就交付于你,请务必全力以赴,确保这场晚会取得圆满成功!”。

得知这一重大使命,黄一鹤的内心瞬间涌现出无尽的激情与动力。作为一位曾经才华横溢的文艺工作者,他深知举办一场全国性的大型晚会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然而,他并未因此而退缩,反而斗志昂扬,决心全身心投入这场盛大的筹备工作中去。

面对这项重大的历史责任,黄一鹤毫不犹豫地开始行动起来,邀请了当时著名的艺术家马季、王景愚、姜昆等人,组建起一支实力雄厚的创作团队。

1983年第一届春晚,部级领导审阅之后:为何能让姜昆主持?

同时,他还特别邀请了侯宝林、谢添等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担任节目顾问,以确保节目的质量达到最高水平。

然而,在具体的晚会流程设计方面,黄一鹤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两大难题。首先,由于当时中央电视台缺乏举办大型晚会的丰富经验,设备条件也相对较为简陋;其次,主持人的人选问题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在那个时代,语言类节目主持被普遍称为“播音员”或“报幕员”,他们的风格过于严肃刻板,缺乏亲和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季向黄一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设立一个全新的“主持人”角色,以活跃晚会的氛围。

黄一鹤深深地为这一独特的创意所打动,深受启发。

1983年第一届春晚,部级领导审阅之后:为何能让姜昆主持?

经过深入的讨论与研究,黄一鹤最终决定由马季和姜昆共同出任晚会的主持人。然而,这一决定一经公布,便引起了部分领导的质疑:“姜昆不是专攻相声的吗?让他来主持工作,是否显得不够专业呢?”。

面对领导的这一疑虑,黄一鹤深感震惊。因为这种质疑并非毫无根据,当时参与排练的演员刘晓庆就曾对姜昆撰写的台词表示过否定,认为笑点不够好笑,且不易记忆。

然而,黄一鹤先生所倡导的"亲民化、平民化"的晚会变革理念恰恰成为了此次春晚改革的主要方向。为了坚定地贯彻这一理念,他毅然决然地维护了自身的立场,力挺姜昆出任春晚主持人的重要位置!。

鉴于旧时春晚呈现形式陈旧且说教意味浓厚的问题,黄一鹤先生决定在此次春晚上进行大胆的革新,全力以赴为广大观众打造全新的视听盛宴。

1983年第一届春晚,部级领导审阅之后:为何能让姜昆主持?

首先,他突破了晚会固有的传统模式,首次引入了"主持人"这一崭新的角色设定,并由相声界的巨匠马季与姜昆联手担当此重任。

与往日的"报幕员"相比,主持人的职责不仅仅局限于主持节目,更需深度参与到策划、编写剧本以及指导演员排练等诸多繁琐事务中。

其次,黄一鹤先生勇敢地采纳了现场直播的形式。过去的晚会大多在剧场内举行,而此次他却将活动场地迁移到了大型舞台之上,使得现场观众得以如同欣赏传统戏曲一样,深深沉醉在热烈的氛围之中,观赏效果自然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此外,黄一鹤先生还增设了现场连线观众、邀请观众上台互动等新颖环节,使得晚会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临场感。这些在当时都堪称是前所未有的大胆创新之举,同时也为未来的春晚奠定了全新的模式基础。

1983年第一届春晚,部级领导审阅之后:为何能让姜昆主持?

当听到领导质疑的那句"姜昆不是专攻相声吗?主持工作似乎有些不太专业"的话语时,黄一鹤先生内心深受震动。他暗自思索,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舞台老将,姜昆毫无疑问具备主持晚会的卓越才华和非凡实力。

然而,领导的这一疑虑并非空穴来风。当时,正在紧张排练中的演员刘晓庆便曾明确表示对姜昆撰写的台词存在不满。她认为其中许多笑话并不好笑,且篇幅过长,难以记忆。

部分观众亦提出质疑,认为相声演员的视野相对较为狭隘,倘若让他们来主持晚会,恐将导致节目流于平淡无奇,甚至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回首那饱受争议的岁月,姜昆依然感慨颇多。他坦诚道:"实际上,我们那时仅仅是将民众的期待传递至领导层罢了,全然专注于如何为广大观众奉上欢声笑语。

1983年第一届春晚,部级领导审阅之后:为何能让姜昆主持?

"尽管有人可能对个别节目存有疑虑,然而我们并未过分纠结春晚的核心宗旨便是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触动每个人的心灵,一旦达成此目标,春晚便真切站稳了脚跟。

为了避免领导层过多干涉,扰乱晚会的筹备进度,黄一鹤特意礼聘两位相声艺术界的巨匠侯宝林先生与袁世海先生来严格把控节目质量。

尽管二位对于春晚的建议各有千秋,但均表示赞成由姜昆担任主持的决定。

坚定信念,黄一鹤最终果断作出决策:无论何种情况,姜昆都将坚守岗位,担任本届春晚的主持人,以展现晚会所应具备的亲民性、大众化特质。

1983年第一届春晚,部级领导审阅之后:为何能让姜昆主持?

1983年除夕之夜终于降临,在姜昆与马季这两位相声大师的共同主持下,晚会在热闹非凡的欢笑声中盛大启幕。

首先,姜昆与马季联手献上了他们的经典相声《错走了这一步》。两人的表演默契无间,令观众如痴如醉。演出一落幕,马季便从观众手中接过一沓厚厚的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地书写着观众们对节目的热切期望。

未待片刻,两人便迫不及待地走下舞台,来到观众席间。他们现场演绎另一部相声《对口词》,妙语连珠,精彩纷呈。随后更是临场发挥,再度呈现了一段出神入化的相声表演。

现场气氛热烈异常,两位大师的默契配合、紧凑逼真的演出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整场演出堪称完美收官。正是这种现场即兴表演和临场反应的卓越能力,彰显了相声艺术家深厚的功力和超凡的技艺,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春晚亲民化的独特魅力。

1983年第一届春晚,部级领导审阅之后:为何能让姜昆主持?

震撼人心的另一幕亮点,无疑就是王景愚先生倾情奉献的哑剧小品《吃鸡》!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王景愚先生一开始对于这部作品充满了深深的疑虑与抗拒,他的心中充满了种种矛盾与困惑。

原来,这个引人捧腹大笑的小品背后,源自他于1962年那次难忘的品尝罐头鸡的经历。然而,这次特殊的体验竟然被他人误解为“资产阶级生活”,不仅给他带来了难以忘怀的困扰,甚至还给他贴上了这样一个刻薄的标签。

为了帮助王景愚先生克服内心的忧虑,晚会导演团队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既搞笑又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姜昆在舞台上一路叫嚣着自己的饥饿难耐;紧接着,斯琴高娃发现了王景愚手中的美味烧鸡,也毫不掩饰地大声喊出想要购买……这些巧妙的安排,最终使得王景愚先生不得不硬着头皮走上舞台。

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王景愚先生紧张得满头大汗,他对马季先生抱怨无法继续出演。马季先生只能无奈地建议他现场展示“无实物表演”的精湛技艺。

1983年第一届春晚,部级领导审阅之后:为何能让姜昆主持?

终于,王景愚先生鼓起勇气,凭借他那夸张而生动的动作,以及细致入微的面部表情,将整个演出逐渐推向了高潮,赢得了全场观众最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

演员们的出色表现,使得现场气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也让这部早已名声在外的剧目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1983年的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堪称当年中国电视界的一颗重磅炸弹,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轰动性的反响和热烈的讨论。

这场大胆创新、独具匠心的晚会,以欢乐为主题旋律,处处洋溢着热闹喜庆的氛围,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晚会严肃刻板的固有认知。

1983年第一届春晚,部级领导审阅之后:为何能让姜昆主持?

整台晚会贯穿始终的是浓郁的亲民化、平民化特色,无不彰显了黄一鹤导演当初的宏伟愿景。

虽然当时的条件仍然相当简陋,演播大厅只有区区600平方米,全程参与表演的人数也不足60人,现场观众更是寥若晨星,仅有不到200人。

但是,这场看似微不足道的晚会,却孕育了众多精彩绝伦的经典节目,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

翌年伊始,中央电视台再次倾情演绎这一独特创新的晚会范式,其规模逐渐壮大,制作质量与社会影响力亦随之飞速攀升。

1983年第一届春晚,部级领导审阅之后:为何能让姜昆主持?

自那以后,每当盛大节日除夕来临之际,全国各地的民众无不怀揣期待之情,守望在电视机旁,翘首企盼着春节联欢晚会的璀璨盛宴拉开帷幕 。

春节联欢晚会已然不仅仅是人们共享团圆时刻的必备仪式,更是承载着全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无尽憧憬的精神寄托。1983年首届春节联欢晚会的空前成功,无疑如同奏响了春晚新纪元的第一声悠扬乐章,引领着时代潮流,开创了崭新的篇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