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林徽因避难李庄:重病、丧弟,穷到“清炖”衣服,曾频繁想到了死

作者:月影溪风111111

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多人流离失所,艰难求存。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亦是其中之一。1940年,他们随中央研究院迁往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本以为顶多待两三年,却滞留长达五六年之久。这段时间,林徽因经历了人生最艰难的岁月。肺病复发,弟弟战死,家境贫困到无钱买衣买鞋,只能"清炖"旧衣裳度日。病魔缠身、悲伤压顶、生活窘迫,林徽因曾频频想到了死亡。然而,最终她选择了活下去。在这人生最低谷的时刻,林徽因是如何走出阴霾的?她又是如何重拾希望、继续前行的呢?

命运的无情打击

林徽因避难李庄:重病、丧弟,穷到“清炖”衣服,曾频繁想到了死

1940年,正值抗日战火激烈之际,林徽因一家随中央研究院避难四川。临行前,丈夫梁思成不慎感染破伤风,林徽因一路护理有加。然而,刚抵达避难地李庄不久,林徽因的肺病便卷土重来。高烧不止、咳嗽连绵,她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干活行走自如。

就在病魔缠身之时,更令她心力交瘁的是,弟弟林恒的阵亡消息传来。林恒系同父异母的弟弟,二人自幼亲密无间。父亲早逝后,林恒一直跟随林徽因一家相依为命。战火下,林恒不幸阵亡,林徽因悲恸万分。她独自卧病在床,哀嚎不已,写下悼亡诗文《哭三弟恒》,一字一泪洒满阵阵心酸。

家破人亡的双重打击,令林徽因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滋味。她再也无法体会从前的幸福美满,只有承受生离死别的巨大悲痛。疾病加之丧弟之痛,林徽因每每想起,就无法自已,双眼熬红、形销骨立。

生活的艰难困顿

林徽因避难李庄:重病、丧弟,穷到“清炖”衣服,曾频繁想到了死

避难之初,林徽因一家虽有张家大院落作为栖身之所,但生活环境窘迫,困顿异常。张家这座L形院落虽不小,却需要容纳林家、张家以及中央研究院的办公地和职工宿舍,可谓人满为患。

日常起居更是捉襟见肘。林徽因身染重疾,须时刻调养身体,但由于物资匮乏,她只能长期卧病在床,连最基本的药物都无从购买。每每发烧,她只能强忍高热,汗流浃背地辗转反侧。

生活的贫困更是让林徽因一家吃尽了苦头。由于无钱添置新衣,林徽因不得不长期在油灯下,拖着病体为丈夫和孩子缝补那些已经穿得破破烂烂的衣衫和袜子。她常常自嘲说,这些衣服已经"清炖"过无数次了。

贫困不仅让林徽因一家缺衣少食,就连最基本的鞋袜也无从购置。儿子梁从诫上学时,只能蹬着草鞋或光着脚丫往返,看到同学们穿着结实的麻鞋,他也忍不住心生羡慕。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梁从诫无不感慨万千。

林徽因避难李庄:重病、丧弟,穷到“清炖”衣服,曾频繁想到了死

饥饿更是林徽因一家长期面对的困境。由于生活拮据,他们长期只能靠糙米、茄子、豆子和小瓜充饥。梁从诫曾一次忍不住偷吃了专供母亲补身的蜂蜜,被气急败坏的父亲狠狠责打一顿,这更说明了当时的家境有多么贫困潦倒。

蜂蜜和滋补的老水牛肉都是梁思成变卖日用钢笔和手表换来的,可谓是他们仅存的救命之物。每逢变卖旧物时,梁思成都会打趣说这些旧衣旧物可"红烧"或"清炖"了。然而,这种自嘲却掩盖不了林徽因内心的苦楚。

精神的抑郁绝望

连绵不绝的疾病折磨、亲人离世的沉重打击,加之赤贫般的生活窘境,这一切都让林徽因的精神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望之中。她时常郁郁寡欢,对生命的希望也渐渐黯淡了下去。

林徽因避难李庄:重病、丧弟,穷到“清炖”衣服,曾频繁想到了死

在李庄避难期间,林徽因常常卧病在床,她的身体每况愈下,眼窝深陷、颧骨突出、咳嗽不止。丈夫梁思成看着她这副模样,几乎难以将她与从前那个容光焕发的"林下美人"联系起来。林徽因的身体状况令梁思成痛心疾首,他甚至有些怀疑林徽因是否能够熬过这场病魔的折磨。

不仅如此,梁思成自己也遭受了严重的疾病折磨。他的脊椎软组织灰质化越来越严重,不得不穿戴一件金属架似的马甲来支撑上半身。由于长期卧病,这位曾经斯斯文文的书生也瘦得只剩下九十来斤。两口子相亲相依,却又同病相怜,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除了身体的折磨,生活的贫困更是让林徽因精神备受打击。由于买不起新衣,她不得不长期在油灯下,拖着病体为丈夫和孩子缝补那些早已穿旧的衣服和袜子。曾几何时,她是那个体面人家的大小姐,如今却不得不过着如此窘迫的日子,这对林徽因的打击可想而知。

最令人心酸的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天津麦加利银行地下室存放的考古资料,在一场水患中尽数被浸泡毁坏。这意味着,他们数年来在营造学社的辛勤劳动和心血,就这样付之一炬。当林徽因得知这个噩耗时,他们夫妻俩当着孩子的面失声痛哭,绝望到了极点。

林徽因避难李庄:重病、丧弟,穷到“清炖”衣服,曾频繁想到了死

内心的重塑蜕变

在李庄避难期间,林徽因经历了人生的最低谷。然而,正是在这最艰难的时期,她内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塑与蜕变。

起初,林徽因无疑是接受不了眼下的处境的。身染重疾、家破人亡、贫困潦倒,这一切都让她精神恍惚,时常产生了死亡的念头。然而,正是在绝望的深渊中,她慢慢学会了正视现实。

林徽因意识到,逃避现实是无济于事的。她开始积极面对眼前的困难,并竭尽全力去应对。尽管身患肺病,她仍然坚持为丈夫和孩子缝补衣物,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尽管生活拮据,她也学会了节衣缩食,用简朴的开支渡过一个个艰难日子。

林徽因避难李庄:重病、丧弟,穷到“清炖”衣服,曾频繁想到了死

除了应对现实,林徽因也在逆境中重拾了对生命的希望。在遭受种种打击之后,她意识到活下去才是最宝贵的事情。

正是抱着这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林徽因才得以走出阴霾,继续前行。她开始潜心钻研学术,在李庄期间完成了不少治学著作。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拓者,她为中华文明的发掘和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林徽因也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重要事业。在李庄,她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将自己对文物考古的钻研心得一一传授。正是这种执着于事业的决心,让她摆脱了消极绝望的情绪。

更重要的是,林徽因始终怀抱着对和平的期盼。她深知,只有战争结束、社会重现安宁,他们一家人才能真正走出眼前的困境。因此,她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和平的到来,这份期盼也给了她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林徽因避难李庄:重病、丧弟,穷到“清炖”衣服,曾频繁想到了死

重获新生的力量

经过内心的重塑蜕变,林徽因终于走出了人生的最低谷,重新拥抱生命,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事业。在李庄避难期间,她潜心治学、教书育人,为中国现代考古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虽然身患重病,但林徽因从未放弃过对学术的追求。在李庄,她完成了不少治学著作,如《金石录》、《敦煌古佚书录》等,为后世珍贵古籍的整理和出版做出了重大贡献。她不仅自己孜孜不倦于学术研究,更将这份对文物考古的钻研心得一一传授给学生。

当时一批年轻的考古学者如郭沫若、李济等,都是林徽因的弟子。他们亲身见证了林徽因对学术的热忱执着,更从中获益良多。郭沫若回忆说,尽管林徽因病体缓复,却从不间断研究工作,待人和蔼可亲,为人师表。正是林徽因的言传身教,让这些后来成为考古领域宗师的年轻人,受益终生。

林徽因避难李庄:重病、丧弟,穷到“清炖”衣服,曾频繁想到了死

除了治学著述,林徽因在李庄期间还大力支持考古发掘工作。她与丈夫梁思成合力创办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资支持西安半坡、灞桥等处遗址的发掘工作。凭借她们夫妻二人在营造学社期间积累的丰富经验,这些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虽然身陷贫困,林徽因仍然尽自己所能,大力资助考古工作。她不遗余力地为考古工作募捐,并亲自动员妇女同胞们,将自己仅存的首饰摘下来捐赠。正是凭借着这份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林徽因才走出了绝境,重获新生。

结尾

更重要的是,在李庄期间,林徽因终于看到了和平的曙光。1945年,她满怀期待地迎接了战争的结束。虽然国家分裂局势依旧严峻,但和平毕竟为他们摆脱了生活窘迫、精神压抑的困境,带来了重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