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林徽因避難李莊:重病、喪弟,窮到“清炖”衣服,曾頻繁想到了死

作者:月影溪風111111

戰火紛飛的年代,許多人流離失所,艱難求存。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亦是其中之一。1940年,他們随中央研究院遷往四川宜賓附近的李莊,本以為頂多待兩三年,卻滞留長達五六年之久。這段時間,林徽因經曆了人生最艱難的歲月。肺病複發,弟弟戰死,家境貧困到無錢買衣買鞋,隻能"清炖"舊衣裳度日。病魔纏身、悲傷壓頂、生活窘迫,林徽因曾頻頻想到了死亡。然而,最終她選擇了活下去。在這人生最低谷的時刻,林徽因是如何走出陰霾的?她又是如何重拾希望、繼續前行的呢?

命運的無情打擊

林徽因避難李莊:重病、喪弟,窮到“清炖”衣服,曾頻繁想到了死

1940年,正值抗日戰火激烈之際,林徽因一家随中央研究院避難四川。臨行前,丈夫梁思成不慎感染破傷風,林徽因一路護理有加。然而,剛抵達避難地李莊不久,林徽因的肺病便卷土重來。高燒不止、咳嗽連綿,她再也無法像從前那樣幹活行走自如。

就在病魔纏身之時,更令她心力交瘁的是,弟弟林恒的陣亡消息傳來。林恒系同父異母的弟弟,二人自幼親密無間。父親早逝後,林恒一直跟随林徽因一家相依為命。戰火下,林恒不幸陣亡,林徽因悲恸萬分。她獨自卧病在床,哀嚎不已,寫下悼亡詩文《哭三弟恒》,一字一淚灑滿陣陣心酸。

家破人亡的雙重打擊,令林徽因感受到了"國破家亡"的滋味。她再也無法體會從前的幸福美滿,隻有承受生離死别的巨大悲痛。疾病加之喪弟之痛,林徽因每每想起,就無法自已,雙眼熬紅、形銷骨立。

生活的艱難困頓

林徽因避難李莊:重病、喪弟,窮到“清炖”衣服,曾頻繁想到了死

避難之初,林徽因一家雖有張家大院落作為栖身之所,但生活環境窘迫,困頓異常。張家這座L形院落雖不小,卻需要容納林家、張家以及中央研究院的辦公地和職工宿舍,可謂人滿為患。

日常起居更是捉襟見肘。林徽因身染重疾,須時刻調養身體,但由于物資匮乏,她隻能長期卧病在床,連最基本的藥物都無從購買。每每發燒,她隻能強忍高熱,汗流浃背地輾轉反側。

生活的貧困更是讓林徽因一家吃盡了苦頭。由于無錢添置新衣,林徽因不得不長期在油燈下,拖着病體為丈夫和孩子縫補那些已經穿得破破爛爛的衣衫和襪子。她常常自嘲說,這些衣服已經"清炖"過無數次了。

貧困不僅讓林徽因一家缺衣少食,就連最基本的鞋襪也無從購置。兒子梁從誡上學時,隻能蹬着草鞋或光着腳丫往返,看到同學們穿着結實的麻鞋,他也忍不住心生羨慕。後來回憶起這段經曆,梁從誡無不感慨萬千。

林徽因避難李莊:重病、喪弟,窮到“清炖”衣服,曾頻繁想到了死

饑餓更是林徽因一家長期面對的困境。由于生活拮據,他們長期隻能靠糙米、茄子、豆子和小瓜充饑。梁從誡曾一次忍不住偷吃了專供母親補身的蜂蜜,被氣急敗壞的父親狠狠責打一頓,這更說明了當時的家境有多麼貧困潦倒。

蜂蜜和滋補的老水牛肉都是梁思成變賣日用鋼筆和手表換來的,可謂是他們僅存的救命之物。每逢變賣舊物時,梁思成都會打趣說這些舊衣舊物可"紅燒"或"清炖"了。然而,這種自嘲卻掩蓋不了林徽因内心的苦楚。

精神的抑郁絕望

連綿不絕的疾病折磨、親人離世的沉重打擊,加之赤貧般的生活窘境,這一切都讓林徽因的精神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絕望之中。她時常郁郁寡歡,對生命的希望也漸漸黯淡了下去。

林徽因避難李莊:重病、喪弟,窮到“清炖”衣服,曾頻繁想到了死

在李莊避難期間,林徽因常常卧病在床,她的身體每況愈下,眼窩深陷、顴骨突出、咳嗽不止。丈夫梁思成看着她這副模樣,幾乎難以将她與從前那個容光煥發的"林下美人"聯系起來。林徽因的身體狀況令梁思成痛心疾首,他甚至有些懷疑林徽因是否能夠熬過這場病魔的折磨。

不僅如此,梁思成自己也遭受了嚴重的疾病折磨。他的脊椎軟組織灰質化越來越嚴重,不得不穿戴一件金屬架似的馬甲來支撐上半身。由于長期卧病,這位曾經斯斯文文的書生也瘦得隻剩下九十來斤。兩口子相親相依,卻又同病相憐,着實令人扼腕歎息。

除了身體的折磨,生活的貧困更是讓林徽因精神備受打擊。由于買不起新衣,她不得不長期在油燈下,拖着病體為丈夫和孩子縫補那些早已穿舊的衣服和襪子。曾幾何時,她是那個體面人家的大小姐,如今卻不得不過着如此窘迫的日子,這對林徽因的打擊可想而知。

最令人心酸的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天津麥加利銀行地下室存放的考古資料,在一場水患中盡數被浸泡毀壞。這意味着,他們數年來在營造學社的辛勤勞動和心血,就這樣付之一炬。當林徽因得知這個噩耗時,他們夫妻倆當着孩子的面失聲痛哭,絕望到了極點。

林徽因避難李莊:重病、喪弟,窮到“清炖”衣服,曾頻繁想到了死

内心的重塑蛻變

在李莊避難期間,林徽因經曆了人生的最低谷。然而,正是在這最艱難的時期,她内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塑與蛻變。

起初,林徽因無疑是接受不了眼下的處境的。身染重疾、家破人亡、貧困潦倒,這一切都讓她精神恍惚,時常産生了死亡的念頭。然而,正是在絕望的深淵中,她慢慢學會了正視現實。

林徽因意識到,逃避現實是無濟于事的。她開始積極面對眼前的困難,并竭盡全力去應對。盡管身患肺病,她仍然堅持為丈夫和孩子縫補衣物,盡自己最大的一份力。盡管生活拮據,她也學會了節衣縮食,用簡樸的開支渡過一個個艱難日子。

林徽因避難李莊:重病、喪弟,窮到“清炖”衣服,曾頻繁想到了死

除了應對現實,林徽因也在逆境中重拾了對生命的希望。在遭受種種打擊之後,她意識到活下去才是最寶貴的事情。

正是抱着這種樂觀向上的心态,林徽因才得以走出陰霾,繼續前行。她開始潛心鑽研學術,在李莊期間完成了不少治學著作。作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開拓者,她為中華文明的發掘和傳承做出了卓越貢獻。

同時,林徽因也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重要事業。在李莊,她不遺餘力地培養學生,将自己對文物考古的鑽研心得一一傳授。正是這種執着于事業的決心,讓她擺脫了消極絕望的情緒。

更重要的是,林徽因始終懷抱着對和平的期盼。她深知,隻有戰争結束、社會重制安甯,他們一家人才能真正走出眼前的困境。是以,她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和平的到來,這份期盼也給了她前行的勇氣和動力。

林徽因避難李莊:重病、喪弟,窮到“清炖”衣服,曾頻繁想到了死

重獲新生的力量

經過内心的重塑蛻變,林徽因終于走出了人生的最低谷,重新擁抱生命,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事業。在李莊避難期間,她潛心治學、教書育人,為中國現代考古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雖然身患重病,但林徽因從未放棄過對學術的追求。在李莊,她完成了不少治學著作,如《金石錄》、《敦煌古佚書錄》等,為後世珍貴古籍的整理和出版做出了重大貢獻。她不僅自己孜孜不倦于學術研究,更将這份對文物考古的鑽研心得一一傳授給學生。

當時一批年輕的考古學者如郭沫若、李濟等,都是林徽因的弟子。他們親身見證了林徽因對學術的熱忱執着,更從中獲益良多。郭沫若回憶說,盡管林徽因病體緩複,卻從不間斷研究工作,待人和藹可親,為人師表。正是林徽因的言傳身教,讓這些後來成為考古領域宗師的年輕人,受益終生。

林徽因避難李莊:重病、喪弟,窮到“清炖”衣服,曾頻繁想到了死

除了治學著述,林徽因在李莊期間還大力支援考古發掘工作。她與丈夫梁思成合力創辦了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出資支援西安半坡、灞橋等處遺址的發掘工作。憑借她們夫妻二人在營造學社期間積累的豐富經驗,這些發掘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

雖然身陷貧困,林徽因仍然盡自己所能,大力資助考古工作。她不遺餘力地為考古工作募捐,并親自動員婦女同胞們,将自己僅存的首飾摘下來捐贈。正是憑借着這份對事業的執着追求,林徽因才走出了絕境,重獲新生。

結尾

更重要的是,在李莊期間,林徽因終于看到了和平的曙光。1945年,她滿懷期待地迎接了戰争的結束。雖然國家分裂局勢依舊嚴峻,但和平畢竟為他們擺脫了生活窘迫、精神壓抑的困境,帶來了重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