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弹劾奸臣严嵩差点送命、仕途竟有二十六年被贬,此人清廉留名史册

作者:单纯生活家PvR

家道殷实的书香门第出身,自幼勤恳好学的少年,甫一亭龙门便有廉洁扬名的不平凡成就。当他愤然直斥权倾朝野的奸相严嵩贪腐罪行时,朝野为之震惊。奸相阴谋诡计终将他打入地狱,是生是死?面对皇帝怒火,他又将如何自处?岂料一朝弹劾,三十七年仕途竟被困顿二十六载,其间又经历了何等艰难磨练?让我们一探究竟,看这位历史名臣最终如何留芳百世!

弹劾奸臣严嵩差点送命、仕途竟有二十六年被贬,此人清廉留名史册

一介布衣的不平凡少年

明代中叶,浙江仙居县书香门第吴氏之家,迎来了一位可造之才。这个家世显赫的少年叫吴时来,自小恪守家教,勤奋读书。他天资聪颖,对文字着迷,从小雅好诗词歌赋,三岁时便能作诗,作品雅流盈世。为了潜心研读,他曾在当地景星岩中苦读三年,日夜操劳,以期开卷有益。

弹劾奸臣严嵩差点送命、仕途竟有二十六年被贬,此人清廉留名史册

吴时来进士及第后,被派往松江府任职推官,主管刑狱诉讼。他一心为民作主,秉公执法,循私铡正,整饬吏治,唤起死灵复活。年纪轻轻的他,廉洁勤慎,办事刚正不阿,给当地贪官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任职期间,用诗"欲摘彗星清紫薇"自勉,寓意要做一个光耀的清官。

嘉靖三十四年,上万倭寇突袭攻占松江城。危急存亡之际,虽为文官出身,吴时来临危不惧,亲自拨乱反正,率领军民决堤决口,组织抵抗,反击凌厉,大破倭寇,赫赫战功。朝廷嘉勉,升他为刑科给事中。

弹劾奸臣严嵩差点送命、仕途竟有二十六年被贬,此人清廉留名史册

作为负责监察的言官,吴时来矢志不移,执意 肃清朝纲,为民请命。然而,朝野上下皆被奸相严嵩的阴谋诡计所统治。严嵩篡权把持朝政多年,勾肥集团利益,狼子野心昭昭。政通人和的吴时来深知,"要铲除官场腐败,必先除掉这个狼心狗肺的奸相!"

直斥权倾朝野的奸相严嵩

嘉靖朝奸相严嵩,出身书香门第,本是个文化人。他自嘉靖二十一年起入阁为相,便开始渐渐卷入腐朽的政治漩涡。严嵩对上奉行逢迎媚上之术,对下大肆受贿营私,剥削百姓,祸国殃民。他在朝中大力拉拢党羽,结成所谓"严党",阻挡异己,排斥牙嗖,朝野上下无不闻其名、畏其锐气。

弹劾奸臣严嵩差点送命、仕途竟有二十六年被贬,此人清廉留名史册

严嵩儿子严世蕃更是骄奢淫佚,嚣张跋扈,把权势作为敛财手段,大肆招摇撞骗,贪赃枉法,卖官鬻爵。朝野阴阳怨气暗自积聚,一发不可收拾。包拯、海瑞这些为民除害的名臣们无不被严党打压,甚至有不少廉吏被活活打死。

作为给事中的吴时来,理当是时论时务、替民伸冤的重要职责。他深知要改朝换代,便须先拔除这根毒疮。于是,吴时来首先瞄准严党的许论、杨顺等核心骨干开刀,将他们的贪腐罪行供奏朝廷,皇帝遂革去二人的官职。

紧接着,在嘉靖三十七年的一天,吴时来携手好友董传策、张翀三人,向严嵩发起了直接弹劾。在奏折中,吴时来详列了严嵩的一干罪状,如"朋奸罔上、剥民膏以营私利、虚官帑以充权门"等等,字字诛心剜骨。

弹劾奸臣严嵩差点送命、仕途竟有二十六年被贬,此人清廉留名史册

嘉靖帝读过奏折却含糊其词,态度暧昧。在严嵩的一再谗言之下,嘉靖帝终于勃然大怒,指责这三人勾结内阁次辅徐阶,意在挑拨君臣关系,图谋结党,因而将三人打入诏狱。

狱中,三人遭到严刑拷打,吴时来更是被捆打得体无完肤,七窍流血。然而,他始终咬牙不吐半句供状,誓死不屈。最终,三人皆被贬为边远小卒,流放到云南、贵州和广西三地。这一弹劾,吴时来饱受艰辛磨难,几乎付出生命代价。

二十六年沉浮流离磨砺意志

弹劾奸臣严嵩差点送命、仕途竟有二十六年被贬,此人清廉留名史册

被贬谪至广西横州驯象卫后,吴时来从高阶言官一夕沦为无职无品的小卒,其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横州地处偏僻,燥热潮湿,环境恶劣,俗称"蛮烟瘴雾"。驯象卫是当时驯养大象的特殊卫所,粗犷简陋,与吴时来高雅的文人气质格格不入。

然而,吴时来并未对命运妄自怨恨,反而怀着豁达大度的胸怀。他在《初到横州》一诗中写道"濯足横江水,为家又此城。行藏随所寓,淹滞岂无成"。诗意为,虽身处贫贱之地,但随遇而安,定能在此有所作为。

当时横州驯象卫指挥使范儒久仰吴时来大名,欣然邀请他作官兵们的文学教官。寓所渐渐狭小,吴时来便在城西乌石岭一带建造书斋,命名为"悟斋"。在《寻乌石岭》中写道"林端见远山,四面团青幊。借此结吾庐,愿言养浩气"。诗意为,希望在此传道授业,培养浩然正气。

弹劾奸臣严嵩差点送命、仕途竟有二十六年被贬,此人清廉留名史册

吴时来来到横州后,既无官职亦无俸禄,生活窘迫,只能食些野菜果实维生。但他从不因此而下落为怨妇,反而化悲愤为自我修养之力,专心著书立说,以文字维系生命之光。

当时的横州文教事业冷门,吴时来毅然把敷文兴学视为己任。他设馆讲学,游子从四面八方而来求教。后来觉得横州主城偏远,他便与州知州高仕楠、指挥使范儒等上书朝廷,请求在乌石岭建立书院。

皇帝准奏后,乌石书院终于落成。吴时来亲自撰写了匾额,蕴含"洁身自好,览古鉴今,上求为官以作育人才"的寓意。乌石书院开办后,不仅为广西地区注入了文化发展的新动力,也成为吴时来宣扬道德文化、培育英才的重要阵地。从此,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弘扬儒家文化上来。

弹劾奸臣严嵩差点送命、仕途竟有二十六年被贬,此人清廉留名史册

三番挫折终获重用再展风采

在乌石书院执教期间,吴时来遭遇了几番挫折和打击。嘉靖四十三年,他被逮捕入狱,经半年拷问后又被贬为南宁驯象官。南宁比横州地势略好,环境也更宜人些。吴时来在那里重新撰写诗文,继续教书育人的事业。

后来他又被流放到更偏僻的思恩驯象所,地处贫瘠之地。但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吴时来从不放弃为民请命的决心。临危不惧、永不气馁是他的座右铭,于是他仍然默默坚持着,终日手不释卷。

弹劾奸臣严嵩差点送命、仕途竟有二十六年被贬,此人清廉留名史册

万幸的是,到了万历年间,新科状元张居正执掌朝政,他看重吴时来的才华与节操,主动为他求情,终于使吴时来获准回到京师。张居正欣赏他为官一尘不染的高风亮节,遂任命他为刑部员外郎。

吴时来勇于任事,毫不留情地查办贪官污吏,连云南、贵州、广西三地的官员因其督办而纷纷遭处分。为官清正不阿的他,得到万历皇帝的赏识,不久又被升任为兵部右侍郎。

作为兵部重臣,吴时来主张戡乱边疆、保卫国家安全。他在官场上为民伸冤,权为利除。其办事作风与弹劾奸相严嵩时一脉相承,毫不矫饰。他不仅严惩贪污受贿的将士,还奏请皇帝在四川等地设立厂矿,以解民生之需。

弹劾奸臣严嵩差点送命、仕途竟有二十六年被贬,此人清廉留名史册

清正廉洁的吴时来官运亨通,最终被崇咨阁学士,位列翰林。他历任宰相多年,始终坚持为民请命,执法匡扶正义。直至去世,他仍在满怀理想和抱负,为国为民终其一生。他的为官清正、勇于任事,使他成为明代后期脍炙人口的名臣。

临终遗嘱昭示薪火相传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吴时来耄耋之年,意识到生命将触碰尽头。作为一代名臣,他深知自己肩负着薪火相传的重任,必须将自身宝贵经验和理念代代相传,方能历久弥新。

弹劾奸臣严嵩差点送命、仕途竟有二十六年被贬,此人清廉留名史册

于是,临终前夕,吴时来亲笔撰写了一份遗嘱,誓言将一生的操守理念传之子孙。这份遗嘱字字诲人,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爱国爱民情怀。

遗嘱开篇就铺陈了他一生的理想抱负:"自幼耽读圣贤书,勉励为人须一片丹心向道、兢兢业业。孜孜不倦以求自我完善,秉心无怨无悔。"言简意赅,都是他一生坚守的座右铭。

接着阐述了为官之道:"官无小大,只求为政一尘不染。当保家国和平、匡扶社稷,砥砺前行勿言退。"这段话充分展现了他一腔孤勇直言,敢于斥腐击奸的不畏强权精神。

弹劾奸臣严嵩差点送命、仕途竟有二十六年被贬,此人清廉留名史册

吴时来还在遗嘱中开宗明义,要求子孙后代"勿贪勿嗔,自重自律"。他以清正廉洁著称,誓要将个人操守代代相传,决不允许子孙败坏家风。

最后,吴时来坦言虽一生曲折艰辛,但终于实现了为民伸冤的夙愿,引以为豪。他恳切嘱咐子孙铭记"尽节尽分、行遍世上"的原则,方能不负使命、不辜负重望。

这份遗嘱字里行间透射出吴时来高尚品德和坚贞操守,堪称历代遗嘱的经典范本。遗嘱一经出世,朝野无不钦佩,更有无数后人因此而受益良多,将他的家训铭记于心。

弹劾奸臣严嵩差点送命、仕途竟有二十六年被贬,此人清廉留名史册

从此,吴时来的精神永世长存,百代相沿。他为民执直、匡扶正义的精神薪火相传,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