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革命失败前的中共不注重军事?这些部队暗中都归共产党直接领导

作者:小妞妞678

在大革命失败的前夜,中国共产党是否真的忽视了军事力量的建设?一直有这样的争议存在。然而,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却揭示了一个不同的画面——在明面上,中共好像并未重视军事建设,但实际上它们暗中掌控了一些武装力量,直接对这些部队实施领导。这些部队在关键时刻扮演了何种角色?它们是如何被中共渗透和控制的?对于追求真相的历史学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

大革命失败前的中共不注重军事?这些部队暗中都归共产党直接领导

叶挺独立团:中共掌控的先锋力量

1927年春天,国民革命军北伐已进入最后关头。在武汉方面军的主力部队中,存在着一支独特的武装力量——叶挺独立团。这支部队虽然编制精简,但在中共掌控下,它扮演了先锋尖兵的关键角色。

独立团起初只是个小小的队伍,由不足百人的工人纠察队改编而来。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军队前进中,负责侦查勘察地形,以及镇压反动武装。尽管人数不多,但独立团的队伍素质极佳,大多是沉甸甸的老工人和社员出身,在武汉工人运动中锻炼出来的坚定共产党员,对革命理想满怀热忱。

独立团建立之初,周士第被任命为团长,带领这支队伍重新编组。经过调整,独立团下辖3个连,每个连30余人,总人数不足百人。尽管人数有限,独立团却兵员过硬,素质极佳,勇猛善战,在部队中备受推崇。更为关键的是,这支部队暗中完全归中共直接领导和控制。

独立团成立后不久,就历经了一场严峻的考验。1926年9月,反动武装"铁卫军"在汉阳造反,国民革命军的主力被迫转移到武昌方向,只能暂时撤出汉阳城防。眼见汉阳即将失守,中共紧急调来叶挺独立团前往坚守。

面对几千人的"铁卫军"重兵,独立团不足百人的队伍,在汉阳城头与之遭遇激战。双方炮火齐鸣,独立团官兵与"铁卫军"离得只有几十米的距离,展开了狭路相逢的肉搏战。尽管敌我悬殊,独立团官兵仍然英勇杀敌,同时巧妙利用城头阵地优势,使"铁卫军"伤亡惨重。在独立团的顽强拖住下,国民革命军主力及时赶到,终于全面击溃了"铁卫军"的进攻。

这场战斗使独立团付出了惨重代价,伤亡数十人。但它们的英勇表现,赢得了上级的高度赞赏。张发奎将军不禁赞叹"这样的队伍,打遍天下无敌手"。从此,独立团声名远播,被视为中共掌控的先锋武装力量。

随后的扩编中,独立团不断壮大。中共还得到了三支新建部队的番号,分别为第二十四师、第二十五师七十五团、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它们在初建时,均以独立团抽调人员作为骨干。这四支部队全部暗中归中共直接领导,特别是独立团,排以上干部的任命完全由党组织决定,调动经常发生。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一支如此素质卓越且忠于革命理想的部队,无疑是中共极为珍贵的武装力量。独立团凭借英勇作战和中共的严密控制,在大革命的最后关头发挥了尖兵先锋的关键作用。

"空降"入伙:俘虏军官加入独立团

1927年初,第四军对独立团等部队进行了大规模扩编。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一件颇为罕见的事情——两名俘虏的北洋军官被"空降"加入独立团,分别任参谋和副官一职。

这两人的来历颇为特殊。他们原本是北伐战场上被俘获的北洋军官,在关押期间,经过国民革命军系统的审讯、教育和考核,表现出了较为进步的思想觉悟,愿意重新加入革命军队效力。考虑到他们的军事经验,第四军政治部根据中共的指示,从这批俘虏军官中精挑细选,重新组织了一期"俘虏军官改造训练班"。

这期训练班共有数十名学员,他们不仅接受了军事理论和战术教育,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的新型教育和改造。整个过程历时两个月,最终只有少数几名学员成绩优异,获准重新担任军职。而那两名被分配到独立团的军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当时,独立团的干部对这两名"外来者"的身份曾有所顾虑。毕竟他们原本是革命军队的俘虏,思想立场如何,革命忠诚度如何,大家都觉得存在未知数。开始,部队里对这两人是半信半疑的态度,暗中也有人对他们严密监视。但随着时间推移,双方都逐渐建立了互信。

大革命失败前的中共不注重军事?这些部队暗中都归共产党直接领导

这两名"空降"入伙的军官,虽然年纪不大,但军事经验十分丰富。他们对作战指挥、后勤保障等方面贡献良多,使独立团的战斗力和机动能力大为提高。独立团的其他干部也由此汲取了不少先进的军事理论和战术知识。

更为宝贵的是,通过亲身接触,这两名军官深切感受到了独立团官兵那种纯朴、顽强、忠于革命理想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感染下,他们也逐渐认同了共产党的革命理念。有人亲眼目睹过,每当遇到重大军事行动时,他们总是第一个冲在最前线,更是多次负伤浴血凝红。就这样,通过鲜血的洗礼,他们从思想认识到行动上,都已成为革命军队的一员。

这两名曾被俘获的北洋军官,后来的革命道路并不明朗。但独立团成立初期,他们的加入无疑是一股新鲜的力量。而此事本身,也充分展示了共产党吸收进步力量的睿智,以及俘虏改造工作的意义所在。在曲折的革命年代,真诚以待,通过教育和改造,即便被看作"仇人"的北洋军官,也有可能转变立场,成为革命的追随者和亲密战友。

夏斗寅叛变,残余力量的角色

1927年7月,汪精卫因反对三大政策而被开除出国民党,武汉政权发生动荡。趁此机会,原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长的夏斗寅突然叛变,联合亲英派汇集重兵,意图突袭武昌,夺取武汉政权。

这一叛变曾给武汉地区的中共武装力量带来巨大冲击。当时,张发奎主力已随国民革命军北伐至赣南地区,留驻武汉的只有少数几个团。在中共控制下的主要部队,有叶挺的独立团(改编为第二十四师第七十二团)、第二十四师其余两个团,以及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五团。

面对突如其来的夏斗寅叛军进攻,形势非常危急。独立团虽然素质过硬,但终究只是一个团的编制。第二十四师另外两个团以及七十五团,则都是新建不久,官兵多为新兵,作战经验尚浅,战斗力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武汉地方组织不得不着眼于应对突发事件,尽可能调动和整合所有可用的力量。他们首先决定,暂时将散落在汉口、汉阳等地的其他几个中共控制的小股武装力量全部集中起来,并迅速加强军事训练。

与此同时,中共更是慎重研究了武汉附近其他可疑部队的动向。比如驻汉口的李品仙部,它隶属于与夏斗寅同一军阀系统的唐生智麾下,两军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默契或联系,谁也说不清楚。如果真的调动它们来抵御夏斗寅的进攻,又有谁能保证它们不会反戈相向?

再比如驻九江、安庆一带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和第六军,虽然主力远在外地,但如果给予足够时间,它们倒也可能增援武汉。但问题是,夏斗寅的叛军已经压近武昌城下,如果等待太久,武昌说不定就已沦陷了。

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团等少数几支中共控制的部队,反而成了当下可以依赖的主力。它们虽然人数不多,但官兵经历过无数次战火的洗礼,久经锻炼,素质过硬,向心力极强。更为重要的是,中共对它们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和指挥权,可以在最关键时刻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果不其然,在夏斗寅叛军的突然袭击下,中共组织和动员了包括独立团在内的所有可用武装力量,奋起反击。独立团官兵更是尽展所长,在前线阻击敌军的同时,还担任了军事顾问,指导其他部队的战术作战。最终,在独立团等部队的英勇浴血奋战下,夏斗寅的进攻被暂时挡住,为之后的反攻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一段少为人知的历史,生动诠释了独立团和中共控制的其他部队在大革命最后关头的重要作用。在极其危急的时刻,中共不得不依赖这些忠诚可靠、训练有素的军事力量,才得以渡过难关。这些部队虽然编制有限,但他们的英勇表现则是关键时刻的中流砥柱。

大革命失利前最后一役

大革命失利在即,1927年7月下旬,武汉国民政府面临夏斗寅叛军的进攻。在这场大革命阶段最后的战役中,叶挺独立团等中共控制的武装力量再一次肩负起了关键作用。

7月21日,夏斗寅叛军开始全面进攻武昌。当时驻守武昌的国民革命军主力早已北上,留守的只有中共领导下的独立团(七十二团)、第二十四师其余两个团以及七十五团等部队。

面对数倍于己的进攻兵力,几支中共军队自然陷入了极为危急的境地。为了协调作战,各部分组成"武昌防务总指挥部",由七十二团团长陈卓元担任总指挥,周士第任副总指挥。独立团的副官宋元恺则负责协调全市各武装力量的兵力部署。

大革命失败前的中共不注重军事?这些部队暗中都归共产党直接领导

武昌城内一片火光冲天。7月22日,叛军的炮火开始朝武昌城内疯狂扫射。几支中共军队与夏斗寅部队遭遇了大规模的巷战,双方仅一街之隔,枪炮直接对峙。

此时,陈卓元亲自率领独立团官兵冲在最前线,奋勇杀敌。经过艰难的白天巷战,到了夜里,双方暂时各自收兵,独立团等中共武装力量仅在城内死守数个街巷。

7月23日拂晓,夏斗寅叛军再度发动猛攻。炮火密集,曾经的武昌城内烟尘滚滚,到处是断壁残垣和尸横遍野。陈卓元不得不下令暂时撤出武昌城区,在城外阻击叛军。

在这种绝境中,周士第独立团打响了大革命的最后一役。在城外郊区,他们分为数股小股作战,采取游击战术不断骚扰叛军,削弱他们的进攻气势。独立团官兵更是不畏牺牲,以身犯险,将大量叛军阻击在城外。

虽然付出惨重代价,但独立团的顽强战斗也为其他散落各处的国民革命军主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7月25日,一些主力部队赶到增援,终于形成了对夏斗寅的大规模反攻。

在这场激战中,叶挺独立团彻底失去了战斗力。他们的伤亡惨重,陈卓元和宋元恺等数名高级指挥官阵亡,独立团几乎全军覆没。

但最终,夏斗寅的进攻被粉碎,武昌城陷入双方对峙的僵局。此后不久,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就已彻底失利,武汉国民政府也最终被迫撤离。

这是大革命时期的最后一场战役,对于独立团等部队而言,无疑也是壮烈的最后一役。近百年后的今天,这段沉默的历史其实至关重要。它不仅证明了独立团等部队在大革命进程中扮演的先锋作用,更印证了当年中共对军事力量建设的高度重视,尽管这一切都几乎被遗忘在尘封的历史里。

覆灭与重建:独立团最后的命运

大革命的失利,对独立团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武汉战役结束后,这支曾经英勇善战的部队,已经几乎全军覆没。

随着武汉国民政府最终被迫撤离,残余的独立团官兵也四散奔逃。身陷重围的陈赓等人选择突围,但很快全部阵亡。独立团的新任团长张治中则率领一小股余部退至赣西根据地,与周恩来、贺龙等人会合。

不久,中共中央做出决定,仍然命名"独立团"的名号存续下去,并由贺龙担任新的团长,负责重建工作。然而眼下的形势却十分糟糕,独立团只剩下寥寥几十人马,编制、人员和武器装备全都需要从头再来。

为了重建部队,贺龙先是在赣西农村大量发动群众,招募新兵以充实独立团队伍。与此同时,他还将部分老兵分散到附近乡村,专门开展军事训练,层层传授共产党的军事理论与战术作风。再有一部分老兵则留在根据地,直接担任新兵的训练员。

就这样,独立团在赣西地区慢慢卷土重来。虽然编制仍很薄弱,远无法与原有的规模相比,但军纪风严,作风纯朴,战斗力已经逐步恢复。在贺龙的领导下,独立团还开始注重发展农村游击战争理论,并努力将其付诸实践。

1928年春,独立团得到上级命令,改编为红四军第九师的骨干部队,与陈yi等人一同北上,准备开辟苏区新根据地。4月间,部队由谢子长带领进入粤北地区,仍旧保留着"独立团"的称号。

进入湘南和粤北的山区后,贺龙的这支重建部队逐步壮大,加入了大量新兵力量。同时,部队也遭遇了无数次围剿,与敌军周旋不断。直到1929年初,独立团才进入湘南的平江县一带安家落户。

在平江,贺龙团率领官兵积极宣传共产党的革命理念,大力发展农村武装力量,重整旗鼓。可谓独立团自武汉覆灭后,在湘南这片崇山峻岭间得以重生。接下来,在平江一带,它又将书写新的英勇战绩。

如此坎坷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命运,独立团后来究竟走向何处?其在革命历程中又扮演了怎样的重要作用?这一切就需要另外再作描述。但无可否认,这支部队在大革命时期所呈现出的英勇卓绝,对后来的中国革命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覆灭到重生,独立团就是革命军队永不服输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