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白宫预期使用寿命为500年,全部按碉堡标准施工,那时美国还在?

作者:小柠萌

这座哥特式建筑耸立在首都华盛顿特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作为美国政治权力的象征,它曾几度遭到战火的摧残,也曾一度濒临被拆除的命运。然而,经过一次次的修缮与重建,如今的白宫已经焕然一新。不过,这次翻修并非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将整座建筑从地基到顶层全部推倒重建。有趣的是,重建时竟然按照修建碉堡的标准来施工,看来当年的建筑师对未来是抱有戒心的。难道他们预见到了什么?500年后的美国会遭遇什么样的考验?使得需要将总统官邸建造得如此坚固?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探寻这场大手术背后的缘由。

白宫预期使用寿命为500年,全部按碉堡标准施工,那时美国还在?

旧白宫的倒塌危机

相比如今气势恢宏的白宫,早年的白宫可谓是破旧不堪。这座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建筑,在遭受战火蹂躏、多次大修后,已是摇摇欲坠。

还要从1814年的那场"焚烧华盛顿事件"说起。那一年,正值美英再次交火。为报复美军入侵加拿大,英军出兵摧毁了华盛顿。白宫当时也遭了殃,被一把火烧成了空壳。虽然后来又被重建,但工程质量堪忧。

当年的建筑工人为了腾挪更多空间、铺设管线,肆意凿穿承重墙体。更糟的是,他们使用了大量易燃木材和蓬松絮织品作为装潢,这给后来的火灾埋下了祸根。

果不其然,19世纪后期,白宫便发生了多起火灾。1864年,一场大火烧毁了白宫的西北角。1867年,总统私人起居室又遭燃烧。尽管每次都紧急维修,但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白宫老旧问题。

白宫预期使用寿命为500年,全部按碉堡标准施工,那时美国还在?

进入20世纪后,白宫的处境雪上加霜。1902年,为安装新的管道系统,又有大量承重墙被破坏。到了杜鲁门执政时期,白宫已是挂一漏万,危在旦夕。有一次,杜鲁门夫人的起居室地板突然塌陷,一架钢琴从二楼掉落到一楼餐厅。杜鲁门自己浴室里的浴缸也随时会陷入地板。最终,杜鲁门一家只能紧急疏散,暂居白宫对面的布莱尔大厦。

1948年,杜鲁门开始了连任生涯。然而,这时的白宫已是垂垂老矣,随时可能倒塌。连政府官员们都认为,它已不适合作为总统的官邸。于是,一场大手术终于拉开了序幕。

重建决议经过艰难商议

面对岌岌可危的白宫,1948年杜鲁门政府终于决定对其进行全面重建。不过,这个决议的诞生过程可谓相当艰难。

最初,有两种重建方案被列入考虑范围。一种是将白宫彻底拆除,外墙石块编号后重新组装,从而在外观上保持原貌。另一种则是保留外墙,将内部推倒重建。

两种方案皆有利弊。前者虽能保真白宫风貌,但工程浩大,外观难免有细微改变。后者则成本较低,但会完全改变白宫内在结构。

就在争论僵持不下时,一个声音打破了僵局——美国陆军工程部门的代表参与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个极为残酷的设想:未来或许会爆发核战争,白宫有可能遭到直接打击。因此,新白宫必须做到足够坚固,能够抵御武力袭击。

这一设想令与会者倍感震惊,但也让大家意识到了白宫重建的重大意义。最终,保留外墙方案获得通过,并追加一处地下掩体,以防止核爆炸。

白宫预期使用寿命为500年,全部按碉堡标准施工,那时美国还在?

随后,负责重建的委员会开始着手细节设计。首先,他们请来地质勘探队,利用最新探测仪对白宫地下状况进行透视。发现下方存在大面积洞穴和裂缝后,他们决定将整个地基重新加固。

接着,工程师们利用雷达对白宫墙体内部进行扫描,查清承重墙的位置。并安排工人将这些区域予以加固,其他非承重部分则全数拆除,以减轻白宫的重量负担。

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设计地下掩体。委员会征询了军方意见,最终将其定位于一处无人区,并设有独立的供电、供水、通风系统。掩体内还规划了活动区、卧室、储藏室等,以备遭受长期围攻之需。

与此同时,地面建筑的方案也渐趋成熟。委员会决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在地基打入上百根深钻孔,以确保白宫重建后能够坚不可摧。

就这样,一个将旧白宫完全推倒重建的方案,在各方艰难商议后最终拍板定案。新白宫将按照当时最先进的防御标准打造,以抵御未来可能到来的战争威胁。

重建工程大手笔动工

1949年12月,经过近一年的筹备,白宫重建工程正式动工。作为二战后美国最大型的建筑工程,它号召了大批精英参与其中,且对当时来说堪称创新。

首先是地基部分的施工。为掌握地下实际情况,工程团队特意租用了一台移动射线探测仪,对白宫下方数百米范围内的土壤进行全方位透视成像。发现那里曾是一片湖泊后,他们决定将整个地基加固到沙砾层。

白宫预期使用寿命为500年,全部按碉堡标准施工,那时美国还在?

接下来是建造过程中的一大创举——工程师们引入了机器人施工。这在当年可是相当先进的做法。工人们操控遥控器,指挥几十台大小机器人进行一些高空作业和危险工序,如高层吊装、切割焊接等,大幅提高了效率。

另一项与众不同之处,是白宫重建首次采用了雷达透视技术。工程师们在施工时,反复对现有的墙体进行内部扫描,查明其中钢筋和管线的布局,以免出现失误。

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整个工地被封锁的细节了。为防止敌特渗透和走私窃取情报,工程指挥部不得不采取防范措施,对工地实行"空中管制",无人机24小时盘旋监视,而且只准进入持有特殊许可证的人员。

与此同时,工程规模也是日益扩大。最初预计的工期为两年,但后来由于增加了建造地下掩体的计划,便延长到了三年,预算也从542万美元猛增到628万美元。

更麻烦的是,比邻白宫的许多政府建筑也不得不迁移或拆除,以便给工地让出充足空间。比如,位于白宫西侧的马棚和温室就被拆掉了,马匹不得不遣送别处。

虽然重建工程遭遇诸多困难,但在杜鲁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终于一点点展开进程。工人们日夜加班加点,争分夺秒施工。渐渐地,一座全新的白宫雏形初现。许多当年见证了这一幕的人,都对这个工程肃然起敬。

人民日报甚至这样评价说:"白宫重建所付出的努力,实在是举世无双、史无前例!新白宫必将成为坚不可摧的战略要塞,直到最后一个美国人离开地球为止!"

建筑师深思熟虑的隐藏线索

白宫预期使用寿命为500年,全部按碉堡标准施工,那时美国还在?

在重建工程接近尾声时,一些细节着实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和猜测。从新白宫的设计理念到施工细节,无不透露出建筑师们深思熟虑的某些隐藏线索和暗示。

最先被发现的,是白宫地下掩体的奇特布局。这处掩体建在白宫西北角的草坪下,占地面积达1600平方米,设有卧室、会议室、储藏室等多个空间。但除此之外,它还拥有一个环形中厅,形状酷似某种古老符号。一时之间,各种猜测纷至沓来,有人说这是某个神秘团体的标记,也有人认为它隐含着未来危机的预示。

与此同时,重建后的白宫正门也饱受诟病和猜忌。原本朴素无华的门楣,竟然被刻上了一排看似随意、实则暗藏玄机的符号。有研究指出,这些符号的排列顺序与位置,对应着一个复杂谜题的解答。也有人怀疑,它们是某种密码,用来启动地下掩体中某个隐藏装置。

更令人费解的,是部分新设防御工事。比如,总统卧室设置了一个简易发射装置,只要按下按钮,就能够发射红外线导弹。同时,白宫四周还新挖了无数狭长壕沟,其用意只可能是防守遭到步兵包围时使用。

然而,最神秘的部分,要数白宫顶层的装潢陈设了。那里竟隐藏着大量隐喻与暗示,直白示意当时的政治斗争与矛盾。比如一副装潢壁画,描绘着两只巨型山羊在云端相互角力。而陈设在接待厅中央的那个转盘圆桌,边缘镶嵌着一圈奇怪的电路,还可以缓缓旋转。

不过,这一切的锦上添花,当属白宫后门处的那个神秘装置。尽管只是一扇普通门扉,但它每晚准时打开传出莫名的白烟,并悄然掩上。美国中情局官员否认知情,至于这种现象的来源和意义,至今依然成谜。

对于这些隐藏在白宫重建中的线索,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相信它们隐含着某种重大阴谋或预言,而另一些人则将其视为无稽之谈或者单纯的艺术装潢。无论如何,这些疑团和迷思,都让新白宫显得更加神秘和令人向往。

新白宫揭幕惹争议质疑

白宫预期使用寿命为500年,全部按碉堡标准施工,那时美国还在?

经过近3年的艰苦建设,1952年3月,崭新的白宫宏伟重现于世人面前。不过,这座按照防御工事标准打造的总统官邸,却从一开始就广受争议和质疑。

首先是它庞大的体积遭到非议。相比之前的白宫,重建后的版本足足扩大了三分之一,内部空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其中,仅地下掩体一处就占地1600平方米。面对舆论质疑,白宫有关人士辩解说,这样做是为了应对可能的战争需求,地下掩体可供上千人长期避难。

更令人诟病的,是其雄伟坚固的外观给人以深重压抑感。全部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白宫,外墙厚达3米,到处可见枪眼和炮台般的构造。一些建筑评论家直斥其"简直就是座城堡"。

与之相对的,便是内部装潢格格不入的奢华程度。白宫内壁到处镶嵌着大理石和黄金装饰,顶棚则绘有华丽壁画,与其整体朴素风格背道而驰。有些批评者甚至讥讽说,这座"堡垒"的内在"竟如同宫殿"。

除了外观争议,白宫内部的一些隐秘装置也招来了诸多猜忌和臆测。比如说,总统卧房里竟然配备了一门野战迫击炮,而地下掩体内则存在诸多未知用途的设备和机关。

更有甚者,还有人指责整个工程透着某种阴谋和图谋。他们声称,新白宫其实充满了某些神秘组织的标记,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顶层圆环形转盘桌,其实就是某个邪恶仪式的道具。

然而,最大的争议点莫过于这个工程的巨大成本了。尽管最初只编列了542万美元的预算,但由于中途调整,最终的花费竟然高达2188万美元,比原计划翻了4倍还多。一度让国会对此颇有微词,还认为资金大概是被挪用到别处去了。

面对种种质疑,白宫重建工程负责人表示全程严格监管,不存在任何违规操作。不过,这依然无法平息舆论的猜忌和非议。毕竟,一座耗资数千万美元、看似坚不可摧的白宫,确实让外界多疑和揣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