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被白崇禧视为毒刺,是蒋军黄埔生第一个上将,比胡宗南还早五年

作者:戏说百年风华

在台湾政府成立初期,有这么一位将军竟然成为了第一个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军衔的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这比一直被看作蒋介石左膀右臂的胡宗南还要早整整五年!他就是在国民党军中名字可能不那么响亮,但影响力却十分深远的袁守谦将军。

他被白崇禧视为毒刺,是蒋军黄埔生第一个上将,比胡宗南还早五年

袁守谦,这个名字在国民党的历史中或许不如其他将领那样响亮,但他的故事却足够精彩。1903年出生的袁守谦,是湖南长沙人,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那个培养了无数国民党将领的摇篮。与其他军事将领不同,袁守谦的特点在于他长期从事政工工作,很少有机会直接指挥战斗。但别看他平时不怎么上战场,他的工作却是极为关键的,尤其是在士气的激励与党的政策宣讲上。

进入1930年代,袁守谦的生涯逐渐步入快车道。1932年,他成为了“复兴社”的骨干成员之一,虽然不是那个传说中的“复兴社十三太保”,但在后期的工作中,他的表现却获得了超过这些“十三太保”的信任与重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政工官员的作用不亚于前线指挥官,他们在兵心稳定、士气提升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被白崇禧视为毒刺,是蒋军黄埔生第一个上将,比胡宗南还早五年

袁守谦的人情味儿也是出了名的。记得有一次,黄埔一期的学弟黄杰,家里来信说父亲病重,家中穷得连药都买不起。这让黄杰犹豫是否要辍学回家。得知这一情况后,袁守谦和他的同学李树森二话没说,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拿出来给了黄杰。这笔钱不仅救了黄杰父亲的命,也让三人的友谊更加深厚。

说到李树森,这位一直在政工线上的老兄,命运也颇为坎坷。淞沪会战时,他因战斗中负伤导致右臂断裂,之后虽然恢复了健康,但却再也没有回到过一线部队。转而投身政工,和袁守谦一样,成为了一个幕后英雄。李树森在台湾的晚年,依靠

他被白崇禧视为毒刺,是蒋军黄埔生第一个上将,比胡宗南还早五年

着袁守谦和黄杰的推荐,虽然只是挂了几个虚职,但至少安度晚年没什么大碍。

回到袁守谦,他的政工生涯达到顶峰是在1950年。那一年3月,他被授予了陆军二级上将军衔,成为黄埔军校毕业的将领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毕竟连胡宗南这样的蒋介石的亲信都还没拿到这个头衔。许多人疑惑,袁守谦凭什么能得到这样的荣誉?

他被白崇禧视为毒刺,是蒋军黄埔生第一个上将,比胡宗南还早五年

其实,答案很简单。袁守谦虽然在战场上并不显眼,但他在党内的工作效果显著,特别是在士气提升和党员教育上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在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后,面临着士气低落、党员动摇的双重危机,袁守谦的能力和经验显得尤为重要。蒋介石也意识到,要稳定军心,光靠军事指挥官是不够的,还需要像袁守谦这样既能抓党建又能抓士气的老党卫军。

袁守谦的性格特点也是他能获此殊荣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人情味和对同乡的关照,在党内也积累了不少人脉和好感。这些看似日常的小事,实际上在关键时刻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有人说,政治就是人心,袁守谦无疑是这方面的高手。

他被白崇禧视为毒刺,是蒋军黄埔生第一个上将,比胡宗南还早五年

袁守谦生涯的高点不仅仅是获得上将军衔,更在于他之后的表现。1950年代,国民党在台湾的重建工作中,袁守谦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不仅参与了政策制定,更重要的是,他在执行中总能把握住党的大方向,确保执行过程中不脱离群众,这在当时的台湾社会是极为重要的。

他被白崇禧视为毒刺,是蒋军黄埔生第一个上将,比胡宗南还早五年

直到他老年,袁守谦仍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虽然没有了年轻时的锐气,但那份沉稳和睿智,使他成为了许多年轻政工干部的榜样。而政工工作在军队中的重要性不亚于战场上的厮杀。一个好的政工官员,能稳定军心,提升士气,甚至影响战争的走向。袁守谦虽不曾在战场上驰骋,但他在幕后的付出和努力,却是每一个军事爱好者都不能忽视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