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被白崇禧視為毒刺,是蔣軍黃埔生第一個上将,比胡宗南還早五年

作者:戲說百年風華

在台灣政府成立初期,有這麼一位将軍竟然成為了第一個被授予陸軍二級上将軍銜的黃埔軍校出身的将領,這比一直被看作蔣介石左膀右臂的胡宗南還要早整整五年!他就是在國民黨軍中名字可能不那麼響亮,但影響力卻十分深遠的袁守謙将軍。

他被白崇禧視為毒刺,是蔣軍黃埔生第一個上将,比胡宗南還早五年

袁守謙,這個名字在國民黨的曆史中或許不如其他将領那樣響亮,但他的故事卻足夠精彩。1903年出生的袁守謙,是湖南長沙人,早年畢業于黃埔軍校,那個培養了無數國民黨将領的搖籃。與其他軍事将領不同,袁守謙的特點在于他長期從事政工工作,很少有機會直接指揮戰鬥。但别看他平時不怎麼上戰場,他的工作卻是極為關鍵的,尤其是在士氣的激勵與黨的政策宣講上。

進入1930年代,袁守謙的生涯逐漸步入快車道。1932年,他成為了“複興社”的骨幹成員之一,雖然不是那個傳說中的“複興社十三太保”,但在後期的工作中,他的表現卻獲得了超過這些“十三太保”的信任與重視。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政工官員的作用不亞于前線指揮官,他們在兵心穩定、士氣提升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被白崇禧視為毒刺,是蔣軍黃埔生第一個上将,比胡宗南還早五年

袁守謙的人情味兒也是出了名的。記得有一次,黃埔一期的學弟黃傑,家裡來信說父親病重,家中窮得連藥都買不起。這讓黃傑猶豫是否要辍學回家。得知這一情況後,袁守謙和他的同學李樹森二話沒說,把自己所有的錢都拿出來給了黃傑。這筆錢不僅救了黃傑父親的命,也讓三人的友誼更加深厚。

說到李樹森,這位一直在政工線上的老兄,命運也頗為坎坷。淞滬會戰時,他因戰鬥中負傷導緻右臂斷裂,之後雖然恢複了健康,但卻再也沒有回到過一線部隊。轉而投身政工,和袁守謙一樣,成為了一個幕後英雄。李樹森在台灣的晚年,依靠

他被白崇禧視為毒刺,是蔣軍黃埔生第一個上将,比胡宗南還早五年

着袁守謙和黃傑的推薦,雖然隻是挂了幾個虛職,但至少安度晚年沒什麼大礙。

回到袁守謙,他的政工生涯達到頂峰是在1950年。那一年3月,他被授予了陸軍二級上将軍銜,成為黃埔軍校畢業的将領中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人。這一決定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畢竟連胡宗南這樣的蔣介石的親信都還沒拿到這個頭銜。許多人疑惑,袁守謙憑什麼能得到這樣的榮譽?

他被白崇禧視為毒刺,是蔣軍黃埔生第一個上将,比胡宗南還早五年

其實,答案很簡單。袁守謙雖然在戰場上并不顯眼,但他在黨内的工作效果顯著,特别是在士氣提升和黨員教育上的成就,是不可忽視的。在國民黨敗退到台灣後,面臨着士氣低落、黨員動搖的雙重危機,袁守謙的能力和經驗顯得尤為重要。蔣介石也意識到,要穩定軍心,光靠軍事指揮官是不夠的,還需要像袁守謙這樣既能抓黨建又能抓士氣的老黨衛軍。

袁守謙的性格特點也是他能獲此殊榮的一個重要原因。他的人情味和對同鄉的關照,在黨内也積累了不少人脈和好感。這些看似日常的小事,實際上在關鍵時刻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用。有人說,政治就是人心,袁守謙無疑是這方面的高手。

他被白崇禧視為毒刺,是蔣軍黃埔生第一個上将,比胡宗南還早五年

袁守謙生涯的高點不僅僅是獲得上将軍銜,更在于他之後的表現。1950年代,國民黨在台灣的重建工作中,袁守謙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不僅參與了政策制定,更重要的是,他在執行中總能把握住黨的大方向,確定執行過程中不脫離群衆,這在當時的台灣社會是極為重要的。

他被白崇禧視為毒刺,是蔣軍黃埔生第一個上将,比胡宗南還早五年

直到他老年,袁守謙仍然活躍在政治舞台上,雖然沒有了年輕時的銳氣,但那份沉穩和睿智,使他成為了許多年輕政工幹部的榜樣。而政工工作在軍隊中的重要性不亞于戰場上的厮殺。一個好的政工官員,能穩定軍心,提升士氣,甚至影響戰争的走向。袁守謙雖不曾在戰場上馳騁,但他在幕後的付出和努力,卻是每一個軍事愛好者都不能忽視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