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日四月初七是“收日”,提醒:1不走、2不说、3不洗,牢记传统

作者:袁先生第一讲

时间过得真快,如今已经是5月中旬了,明天就是5月14日,也是农历的四月初七,对应干支纪年中“甲辰年己巳月戊寅日”,这也是一个“收日”。

明日四月初七是“收日”,提醒:1不走、2不说、3不洗,牢记传统

什么是“收日”?

从古代一直到延续至今,有一种文化似乎深深的刻在了人们的骨子里,人们在干一些大事或者做一些重要决定前都会看一下日,选一个好日子,由此来预祝事情发展的更加顺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结婚,这种看日子的文化就叫“择吉”文化——择日选吉,这虽然看似无科学道理,但其中人们不是想真的靠选日子来让事情顺利,而是为了给自己一种心理安慰,在做事情的时候更有信息,这就是“择吉文化”的初衷。

明日四月初七是“收日”,提醒:1不走、2不说、3不洗,牢记传统

择吉文化中,看日子最普遍看的是“建除十二日”,而“收日”就是其中的一个日子。

建除十二日代表的就是“建除十二星”,按照旧俗来说,每日都会有一个轮值星,而每个轮值星代表的意义不同,共有十二颗轮值星,也就是十二天为一轮,周而复始,每个轮值星所在的日子就是其名字,按顺序分别为:建日、除日、满日、平日、定日、执日、破日、危日、成日、收日、开日、闭日。

“收日”就是“建除十二日”中的第十个日子。

明日四月初七是“收日”,提醒:1不走、2不说、3不洗,牢记传统

建除十二日的判断方法其实很简单,只需要确定所在农历月份对应的地支,然后根据此地支找出所对应的日子就好,这就是“起建”的日子,之后就按照十二天为一轮,按照顺序排列下去就好。

如农历四月初七,是一个“己巳月”,其中“己”为天干,“巳”为地支,所以这个月是以“巳日”起建,己巳月的第一个“巳日”就是农历三月二十七的立夏当天,所以立夏当天就是“建日”,然后按照顺序,我们就能计算出四月初七是“收日”。

建除十二日有一个专门的口诀,现在分享给大家:“建满平收黑,除危定执黄,成开皆可用,闭破不相当”。

根据上面这个口诀,我们可以看出有“黑”和“黄”两个词,这两个词代表的就是“黑道凶日”和“黄道吉日”,这也是建除十二日的两种不同意义的日子。

明日四月初七是“收日”,提醒:1不走、2不说、3不洗,牢记传统

明日四月初七,是一个“收日”,也是一个“黑道凶日”,因此,提醒大家,牢记:1不走,2不说,3不洗,4不动,传统不能忘!

1不走:不走亲戚

四月初七也是今年第四个“杨公忌日”,根据民间习俗,这天是不适合走亲戚的。

在每年都会有特定的十三个日子为“杨公忌日”,因此也称“杨公十三忌”,这个日子的由来有很多的说法,但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与宋代抗辽名将杨家将有关,据说,杨家将在这些日子里总是打败仗,因此人们总结出这些日子不能打仗,后来演变为不能办大事,不能走亲戚等。

(以下时间均为农历/阴历)

明日四月初七是“收日”,提醒:1不走、2不说、3不洗,牢记传统

2不说:不乱说话

四月初七不仅是“收日”也是“杨公忌日”,老话说“祸从口出”,所以这一天尽量不要乱说话,比如丧气话,狂话、诋毁人的话等等,尽量多说一些正能量的话。

根据民间信仰,“收日”有着收敛、收紧的意思,所以这一天如果乱话说得罪了人,发生了争吵就不好了,因为争吵与“收日”的收敛正好是一个相反的意思。

明日四月初七是“收日”,提醒:1不走、2不说、3不洗,牢记传统

3不洗:不洗澡

这里所说的“不洗澡”算是一个旧俗,现在是不必遵守的,因为在旧俗中,“收日”是不能洗澡的,因为过去洗澡,人们往往都是去河边洗澡,其中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在收日需要收敛自己,谨慎一些危险的事,所以不宜洗澡,但现代社会人们早已不用去河边洗澡,家家都有热水器,所以这个旧俗大家了解一下就好。

但还是要注意,现在进入夏季,天气也逐渐炎热,很多人每天都会出汗,晚上为了睡得舒服就会睡前冲个澡,但千万注意,不要洗凉水澡,因为很多人认为洗凉水澡可以降温,但恰恰相反,洗凉水澡只能一时间的凉快,但过一会儿身上会更热,这是因为过多的凉水导致身体毛孔紧闭,无法散发体内的热量,这也是人体自带的“恒温系统”。

明日四月初七是“收日”,提醒:1不走、2不说、3不洗,牢记传统

4不动:不动灶

这里说到的“不动灶”并不是说不能做饭,而是不能损坏、移动灶台,再过去,人们的灶台都是用的地锅,因此想要把灶台换个地方就需要损坏原有的灶台,然后在另一个地方搭建一个新的灶台。

根据旧俗,“收日”也有收获的意思,而损坏代表的就是丢失,所以这一天最好不要移动灶台,但这也是旧俗,因为现在大部分家庭用的都是电磁炉煤气灶,而过去的那种地锅灶台还有一部分的农村在使用,但不得不说地锅做出来的饭才是最香的。

总结,明天就是四月初七,是一个“收日”,大家牢记:1不走,2不说,3不洗,4不动,尊重传统。择吉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所以大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理解文化中积极的一面,丢掉负面的一面,这才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