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邦在沛县结交的那群“狐朋狗友”,为何后来都成了治国统帅之才

作者:世间一分钟

众所周知,刘邦举兵反抗秦朝时最初的团队规模十分有限,主要由他的同乡和亲友组成。而这些人大多是沛县的普通人,有基层官吏、贩夫走卒,也有一些没有正经营生的闲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的队伍逐渐壮大,在和项羽的激烈竞争中凭借独特的领导才能,最终赢得天下并建立汉朝,而这个时候他的一群“狐朋狗友”却都成为成为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刘邦在沛县结交的那群“狐朋狗友”,为何后来都成了治国统帅之才

刘邦带着兄弟们迅速崛起

秦朝末年,刘邦曾因崇拜魏国的信陵君而与名士张耳结识。

魏国灭亡后张耳被秦国通缉,刘邦不打不选择返回故乡沛县。公元前223年,楚国在沛县设立泗水郡并由刘邦担任亭长,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他的仕途。

公元前210年吕公举办一场宴会,对刘邦产生极大的好感,预测他将有大成就,并把自己不到20岁的女儿吕雉嫁给他。

同年刘邦在负责押送囚犯去骊山修陵时发生囚犯逃脱事件,他果断释放剩余的囚犯并带队躲藏于芒砀山,一直寻找机会崛起。

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反抗秦朝暴政,沛县县令计划响应起义,因担心刘邦的影响力超过自己,最终拒绝他入城。

刘邦在沛县结交的那群“狐朋狗友”,为何后来都成了治国统帅之才

城中的百姓却有不同想法,于是反叛并杀死县令迎接刘邦尊其为沛公,让他领导他们对抗秦暴。

自此刘邦迅速扩展领土,攻下沛县附近的数座城池,结果部将雍池叛变投靠魏国。愤怒的刘邦决定攻打雍池,在无法攻克的情况下寻求项梁的帮助,最终获五千精兵夺回失地。

归入项梁麾下后不久陈胜战死,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楚王,自封为武信军并兵分两路进攻:一支由项梁亲自指挥,另一支则由刘邦与项羽共同领导。

这两支队伍连战连捷,但项梁过于自负最终在定陶被秦军章邯击败。

公元前207年,楚怀王重新整合军队分两路攻击秦国:宋义与项羽北上救赵,而刘邦西进攻秦,双方约定谁先进入秦地便封其为关中王。

刘邦在沛县结交的那群“狐朋狗友”,为何后来都成了治国统帅之才

刘邦利用项羽与秦军交战之机,再加上手底下的人能说会道,攻破武关直抵秦都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很显然刘邦成为名义上的关中王。

然而巨鹿之战让项羽声名大振成为联军总帅,率40万军队赶赴咸阳,刘邦意识到己方劣势很快撤离咸阳并赴鸿门向项羽道歉。

鸿门宴期间项羽心腹范增劝杀刘邦,但在张良的协助下成功逃脱。随后项羽废除秦王子婴、焚烧宫殿,分封18位诸侯、称霸西楚,本应是关中王的刘邦则被封为汉王、属地巴蜀。

公元前206年,刘邦任韩信为大将军开始出征,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攻下关中。一年后汉军趁项羽攻齐之机,联合各路诸侯进攻彭城,但项羽的突袭使得刘邦大败。

随后几年刘邦与项羽在荥阳进行持久战,韩信北伐成功压迫项羽的后方。

刘邦在沛县结交的那群“狐朋狗友”,为何后来都成了治国统帅之才

时间来到公元前203年,刘邦在张良和陈平的建议下撕毁盟约全力攻楚,为了最终击败项羽还联合韩信、彭越和英布等五路大军攻打

在垓下之战中他们最终打败了项羽,败逃至乌江的项羽自刎身亡,不久刘邦在山东定陶建立汉朝自称皇帝。

一个奇怪的现象

刘邦登基称帝后,为表彰功臣之功绩封列侯147位,此时有意思的一幕发生了。

在147位王侯将相中,其中丰沛区域涌现51位,被称为“丰沛子弟兵”,萧何、曹参领衔的十八位功臣地位崇高,被誉为“十八元功之臣”,其中11位籍贯丰沛,其余7人的出身地也与丰沛相近。

这些勋贵形成汉初朝堂上强大的丰沛功臣集团,尽管他们没有明确的组织架构和统一的政治主张,却在政治上休戚与共成为汉朝初期的主导势力。

刘邦在沛县结交的那群“狐朋狗友”,为何后来都成了治国统帅之才

一个小小的沛县,再往小了说就是丰沛,弹丸之地居然涌现出如此多的功臣,令人不禁感叹这片土地的人杰地灵,难道真的是人杰地灵吗?

刘邦的这群朋友究竟是什么人?县主吏掾萧何属于有些名望的基层官吏,夏侯婴则是专门养马赶车的车夫。

樊哙是个以杀狗和卖狗肉为生的屠夫,周勃则是个整天吹箫的游荡者,偶尔在丧事上吹一吹帮人助兴。

若是在和平年代,这些人很少有人被视为能成大事的角色,说是刘邦的“狐朋狗友”也丝毫不为过。

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此一帮“狐朋狗友”为何在最后,都成为了汉朝的建国、治国之才。

刘邦在沛县结交的那群“狐朋狗友”,为何后来都成了治国统帅之才

首先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播也有限,现在借助互联网广发招聘信息吸引人才,但古代影响力多局限于邻近的地域范围,有的人一辈子都出不了自己的县。

刘邦起兵时依仗的主要是家乡沛县的亲朋好友和知己,形成最早的“子弟兵”班底,大约有二三千人,这其中就包括樊哙、萧何、曹参、夏侯婴、奚涓、王陵、王吸等人。

他们忠心耿耿、资历深厚,自然受到刘邦的重用,也在刘邦的带领下经历战斗并立下赫赫战功。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长时间在社会上打拼,自然形成一套独有的个人理念。

刘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但在古代多少也是一个管理人员,而且此人眼光毒辣、擅长用人,并且给予朋友们充分的信任与空间。

刘邦在沛县结交的那群“狐朋狗友”,为何后来都成了治国统帅之才

萧何原本是一个县主吏掾,熟知当地事务,成为刘邦的首席谋士后主要负责管理后勤;

夏侯婴本是一个马夫,在刘邦麾下则负责辎重运输,凭借超高的驾车的技能和机智屡次救出刘邦的家人,成为他最信任的随从;

樊哙虽然是一个杀狗卖肉之人,但这样的人却有着好勇斗狠的革新,曾在鸿门宴上毫不畏惧地冲入帐中救下刘邦,在战场上称得上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先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萧何、曹参和樊哙并非一开始就是栋梁之才,但在追随刘邦的过程中被用在了合适的位置,通过不断的实践和锤炼逐步成长起来。

建国后立邦曾言“我不如...我不如...我不如...”但却懂激发并利用每个人的潜能,在战火中锻炼他们成为才干出众的治国栋梁,也正因为如此这群被人们视为“狐朋狗友”的沛县子弟最终赢得天下。

刘邦在沛县结交的那群“狐朋狗友”,为何后来都成了治国统帅之才

才华是有,都是缺少一个平台

俗语所言“时势造英雄”,更具体地说环境塑造他们的角色与能力,意思就是生活在某个特定环境下,会逐渐培养的技能和经验。

丰沛功臣们或许起初并不精通军事和政治事务,但在刘邦的领导下他们逐渐被卷入愈演愈烈的天下之争,在这场争斗的压力和自身野心的驱使下被迫快速适应,学习军事和政治的知识。

这种适应和学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刘邦起兵之初势力有限,军政事务相对简单,处理起来难度不高,仅仅萧何、曹参和樊哙等人就足够了。

但随着势力逐渐壮大,丰沛功臣们面临的事务也愈加复杂,沛县那些人的能力跟不上,所以韩信才会在此时登场。

在韩信的领导下,这群沛县子弟与项羽打得有来有回,于艰苦的环境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最终成长为刘邦的得力干将。

刘邦在沛县结交的那群“狐朋狗友”,为何后来都成了治国统帅之才

当然,这种磨练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残酷,萧何、曹参、樊哙与周勃等人的荣华建立在无数尸体之上。

刘邦起兵时丰沛子弟兵多达两三千人,其中真正脱颖而出并获得封侯的只有寥寥数人,其余大多数丰沛子弟都在战场上马革裹尸。

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发生在汉初,东汉末年更是如此,比如刘备只是一个织席贩履之辈、关羽更是一个被通缉的杀人犯、张飞则是一个杀猪的。

但乱世给三人提供了一个舞台,无论刘备、关羽还是张飞都有一身的力气,这些力气和平年代或许没啥大用,但在战乱时期就可能成为战场上的一员武将。

他们也并非天生的英雄,而是通过血与火的磨炼,从战场的尸山血海中脱颖而出,才最终获得了不凡的成就,回看这些人的战场生涯那一次不是从生死边缘逃脱。

刘邦在沛县结交的那群“狐朋狗友”,为何后来都成了治国统帅之才

所以说关羽、张飞与刘备的崛起,又他们自身的努力和牺牲,但更多的是社会环境因素造就了他们,正如现在所说的一句话一样“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在刘邦集团中,韩信与张良是一个很好的对比,韩信是普通百姓的身份一直缺少平台,张良则靠着祖先的荫蔽一开始就是顶级谋臣,但真正的军事实力要比韩信差得多。

由此观之,韩信不是能力不行,而是缺少自我成就的平台。推而广之,萧何、曹参与樊哙等人也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最初没有施展能力的平台,一旦机遇到来就会鲤鱼跃龙门。

古代能够读书识字的人能力并不低,所以以萧何、曹参为代表的成为左右汉初朝堂的重要政治势力;能养好马、敢徒手杀狗的人力气也不会小,所以樊哙、夏侯婴成为刘邦集团的武力代表。

那些后来投奔刘邦的人虽然也得到相应的任命,但因为不是创业时期的董事,所以资源相对分配的少一些,以至于刘邦一统天下后最初的那群人因忠诚与战功被赐予高官厚禄。

刘邦在沛县结交的那群“狐朋狗友”,为何后来都成了治国统帅之才

总的来说,“狐朋狗友”之所以会蜕变成治国统帅之才,离不开这群人本身都有一些技能,但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刘邦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当的平台。

也是得益于这个“平台”,使得他们站在许多后来者的肩膀上,比如郦食其、陈平和韩信等,在一次次的历练中不断上升成为推动汉朝发展的重要力量。

若是没有这个平台,强如韩信最后也不过会成为历史中的“胯下之徒”难以翻身,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