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莫言当年获得诺奖,一个日本人在背后默默出力,他为何要帮莫言?

作者:鸿鹄迎罡

文·段宏刚

“诺贝尔文学奖”诞生于1901年,是世界文坛最重要的奖项,如同文学界的皇冠,一位作家在有生之年一旦加冕它,注定会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诺奖的评选机制很复杂,也很苛刻,候选人在国际上必须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作品必须有一种以上世界主要语种(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阿拉伯语、俄语)的翻译,被一些读者所熟知。

然而,候选人即使很有实力,也不能毛遂自荐,必须经过有资格的人来提名,并被诺奖委员会认可后,方可进入角逐环节。具备提名人资格的人,只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之一即可。

莫言当年获得诺奖,一个日本人在背后默默出力,他为何要帮莫言?

其一,瑞典文学院院士,或者其他国家跟文学院院士级别对等的人士。

其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其三,各国高校有影响力的文学教授或者语言学教授。

其四,各国的作协主席。

一百多年的诺奖历史上,中国作家鲁迅、沈从文、老舍、林语堂等人,都获得多次提名,有的甚至被确定为该年的获奖者,只不过因为一些原因遗憾地错过。之后,我们盼星星盼月亮,总算在2012年看到了结果。

2012年10月,莫言先生首次为中国作家夺得诺奖,诺奖委员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莫言用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莫言当年获得诺奖,一个日本人在背后默默出力,他为何要帮莫言?

莫言能获得诺奖的青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他非常具备探索意识,传承了鲁迅先生的文学精神,勇于说真话,作品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为基础,又融合了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伤痕文学等多种写作手法,小说语言虚实相生,活泼幽默,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独具匠心的艺术张力。

当然,莫言能摘取诺奖,当然也离不开一位日本作家,以及日本文学界和学术界的大力推荐与支持。

这个人就是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代表作有《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人生的亲戚》、《空翻》、《别了,我的书》等数十部长篇,以及中短篇小说集。

莫言当年获得诺奖,一个日本人在背后默默出力,他为何要帮莫言?

强烈的自传色彩和象征手法,是大江健三郎小说的最大特色。

1994年,大江健三郎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1968年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位获得该奖的日本作家。

大江健三郎出生于1935年,莫言是1955年出生的人,两人都出生在农村,本不属同一时代的人,也分属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却因为出生背景相同,文学观念基本一致,让他们的生命中产生了许多交集。

比莫言大20岁的大江健三郎,表现出对这个后辈格外的关注和支持,甚至还有一丝崇拜,这让人意想不到。

1994年12月7日,大江健三郎站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题为《我在暧昧的日本》的演讲。

莫言当年获得诺奖,一个日本人在背后默默出力,他为何要帮莫言?

演讲词洋洋洒洒近万字,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不久后,这些系统还把我同韩国的金芝河、中国的莫言等结合在了一起。这种结合的基础,是亚洲这块土地上一直存续着的某种暗示——自古以来就似曾相识的感觉。当然,我所说的亚洲,并不是作为新兴经济势力受到宠爱的亚洲,而是蕴含着持久的贫困和混沌的富庶的亚洲。在我看来,文学的世界性,首先应该建立在这种具体的联系之中。为争取一位韩国优秀诗人的政治自由,我曾参加过一次绝食斗争。现在,我则对中国那些非常优秀的小说家们的命运表示关注。

此时的莫言只有39岁,已经发表了代表作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以及《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食草家族》、《酒国》等长篇。

大江健三郎在此时还没有见过这位小辈作家,却已经读过莫言的多部作品,并被深深吸引,开始关注莫言。借此领奖和演讲的机会,他向全世界隆重介绍了莫言。

莫言当年获得诺奖,一个日本人在背后默默出力,他为何要帮莫言?

在后来的一次演讲中,大江健三郎甚至说:让我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就选莫言。

可见,在大江健三郎心里,莫言是一位很有分量的作家。

事实上,此时的莫言,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他的名声来自一部电影。

在1988年2月,莫言的长篇处女作《红高粱》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并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因为“金熊奖”是国际A类电影节的最高荣誉,又加上《红高粱》是第一部获得该奖的中国电影,所以,莫言从此后在世界文学艺术界被一些人特意关注起来。

也许是对莫言惺惺相惜,有意栽培这位潜力股作家,大江健三郎自从获得诺奖后,利于自己诺奖获奖者具备提名权的身份,不遗余力地多次向瑞典文学院院士韦斯特伯格先生推荐莫言,大力称赞莫言以及他的作品。

莫言当年获得诺奖,一个日本人在背后默默出力,他为何要帮莫言?

2002年大年三十(2月11日),大江健三郎受日本一家电视台栏目《二十一世纪开拓者》的邀请,来到山东高密采访莫言。为了搞清是什么样的地域环境和人文观念,促成莫言写出了许多惊世骇俗的小说,大江健三郎特意跟莫言一起吃饺子过除夕,晚上还睡在莫言老屋的土炕上,跟莫言彻夜长谈,这让莫言十分感动。经过相互了解,两人从此成为朋友。

2006年9月8日——15日,大江健三郎访问中国,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专门组织召开了“大江文学专题研讨会”。莫言在讲话中由衷地表达了对大江健三郎勤奋创作的钦佩,认为大江健三郎持续创作的力量,来源于知识分子难以泯灭的良知,以及“唯一逃出来报信人”的责任与勇气。

大江健三郎作为此次的主角,以《从绝望开始的希望》为主题进行了演讲,莫言邀请了许多文学界的朋友来到演讲现场捧场。

莫言当年获得诺奖,一个日本人在背后默默出力,他为何要帮莫言?

至此,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俨然成为亲密朋友,交往越来越频繁。

在后来的一次演讲会上,大江健三郎信誓旦旦地说:如果下一位亚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一定是莫言。他甚至还在许多公开场合将莫言跟鲁迅相提并论。

2009年12月,莫言的长篇《蛙》出版,2011年5月,《蛙》由日本著名学者吉田富夫翻译,并由日本中央公论新社出版,封面上印着大江健三郎的推荐语——亚洲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作家。在大江健三郎的推荐下,日本文学界即刻掀起了一阵“莫言热”,让莫言成为日本读者最喜爱的中国当代作家。

果不其然,2012年10月11日,莫言凭借长篇《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看似偶然实际上是必然。

实际上,莫言本人对日本文学也非常喜爱,他曾说过这样的话:我大胆地借鉴和学习了日本文学中的技巧,像夏目漱石、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等日本文学家的作品,都对我的创作发生过积极的,甚至是启蒙般的影响。

莫言当年获得诺奖,一个日本人在背后默默出力,他为何要帮莫言?

莫言前后对日本进行了十多次访问,每次演讲时台下观众座无虚席,人气非常高。

不可否认,是日本文学界、学术界,以及读者对莫言长期的认可和支持,增强了莫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这些对他获奖有一定帮助。

莫言作品在西方国家的推广者,是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和瑞典翻译家陈安娜,他们才是莫言获得诺奖的最大推手。

至于日本读者为什么喜欢莫言的作品,日本著名作家茅野裕城子的一句话,或许能给我们解开疑问。他评价莫言的《丰乳肥臀》时说道:在故事中,由于天灾人祸接连发生,日军的形象看起来并不恶。作为一个日本人,读日本军队的文学作品,第一次有舒服、放松的感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