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德化:最美的课堂在路上

作者:看见泉州

近年来,德化县深化教育强县建设,优化育人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德化县教育部门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研学作为“行走的课堂”,在“研”与“学”的完美融合中,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德化县实施“引客入德”行动,进一步丰富研学团产品,吸引了新疆学子、青年企业家、美术家以及两岸青年等来德化研学。

实践课程丰富多彩

近日,德化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上涌校区开营仪式在雄壮的国歌声和庄严的升旗仪式中拉开帷幕。研学围绕劳动实践、游戏拓展、户外拓展等展开。在基地现场,记者看到学生们在教官的带领下整齐排列,站军姿、踢正步,朝气蓬勃。教室内,陈培财老师正在带领学生完成“雷区取水”活动,他说:“这项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意识。”在多米诺骨牌活动现场,学生搭起他们心目中高高的“火箭”。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苏雅阳说:“想把‘火箭’搭得越高越快,最底下的基础越要打好,大家就要互相帮助。”

德化:最美的课堂在路上

陶艺课是融合了德化本地特色的一门课程。实践基地的教室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陶艺工具和原材料。在陶艺大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开始了他们有趣的陶艺创作,转盘、拍打、捏塑、彩绘,忙得不亦乐乎,用一双双巧手完成了一件件独具特色的陶艺作品。陶艺老师林小彩说:“学生们在陶艺制作的过程中得到了放松,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更领略了世界瓷都的陶瓷魅力。”

德化:最美的课堂在路上

“我们用心对待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学生,基地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们用稚嫩的小手辛勤劳动的身影,也留下了成长的足迹。他们品味了艰辛,也体会了收获的喜悦。”德化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处主任赖奇能说。

“实践出真知,学生们喜欢研学,我观察过,在研学实践的路上他们更加释放天性,会把自己的特色和特长呈现给大家。”德化一中校长陈荣天向笔者表示,教学成绩重要,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重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学校合理安排研学,让学生在实践中陶冶身心,快乐成长。值得一提的是,5月4日,德化一中刚刚获得清华大学“2023年生源中学”荣誉牌匾,这也是清华大学对德化一中办学质量的高度认可。

德化:最美的课堂在路上

研学资源得天独厚

除了在基地研学,德化县还拥有石牛山自然教育基地和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首批省级自然教育基地”。

石牛山自然教育基地立足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深入挖掘石牛山独特的自然资源,集亲子、科研、探险、观光、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以“教育+文旅融合”发展为导向,全力打造“石牛山”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的校本研学实践如《坏脾气的火山》《化石猎人集结》《“竹”够自然在野课堂》《水利发电科考记》《活化石探“藓”记》等特色课程。

而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托九仙山生态旅游和教学实训基地、戴云山生态博物馆等平台,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争当生态科普教育典范,打造“戴云山”生态研学品牌。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米,为闽中最高山峰,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4.5%,是大陆东南沿海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水源涵养区、生态安全屏障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物安全岛屿,是开展自然教育、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德化县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此外,在德化,研学班还可以走进陶瓷博物馆、亿嘉美术馆、龙鹏艺术馆、顺美陶瓷文化世界、陶瓷生产基地、陶瓷艺术家工作室等,深入了解陶瓷,领略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阿嫲家茶油,还可以了解茶油的历史渊源、民间传说、先进的生产工艺及其在饮食、药用等方面的传统用法。

陈巧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