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结直肠癌的筛查与预防

作者:胃肠病科普

结肠直肠癌(carcinoma of colon and rectum)是一种于结肠或直肠组织发生癌病变的疾病,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以及横结肠,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结肠)发展的趋势。其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发病年龄趋老年化,男女之比为1.65:1。

结直肠癌的筛查与预防

据《内科学年鉴2022》(Ann Transl Med 2022)最新数据,大陆76.9%的结直肠癌患者首次确诊就已处于中晚期。结直肠癌目前是大陆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和第四大致死性肿瘤,并且其全癌种标化发病率和全癌种标化死亡率仍在升高。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的疾病负担形势也十分严峻。

结直肠癌的筛查与预防
结直肠癌的筛查与预防

结直肠癌病因

已经知道可能与以下癌前病变和一些因素有关:

①在许多临床实践中发现结肠息肉可以恶变,其中乳头状腺瘤最易恶变,可达40%;在家族性息肉病的病人中,癌变的发生率则更高,这说明结肠癌与结肠息肉关系密切。

②部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可以并发结肠癌,发生率可能比正常人群高出5~10倍。发生结肠癌的原因可能与结肠粘膜慢性炎症刺激有关,一般认为在炎症增生的过程中,经过炎性息肉阶段发生癌变。

③在中国,血吸虫病并发结肠癌的病例并不少见,但对其因果关系仍有争论。

④据世界肿瘤流行学调查统计,结肠癌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发病率高,而在日本、芬兰、智利等地较低。研究认为,这种地理分布与居民的饮食习惯有关系,高脂肪饮食者发病率较高。

⑤结肠癌的发生率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这已越来越被引起重视。

结直肠癌的筛查与预防

结直肠癌临床表现

早期结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列症状:

1.排便习惯突然改变:多为排便次数或粪便性状改变,比如原来大便每天1次,最近突然大便3~4次,或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改变持续2-3个月以上,就需要引起重视。

2. 粪便形状的改变:息肉压迫粪便,大便形状会变细或变扁,中间有凹槽或血痕。

3. 粘液血便:这是结直肠癌最早、最常见的表现,左半结肠癌更易观察到。轻者仅表现为偶尔有少量出血,重者可表现有黏液血便、黏液脓血便或鲜血便。

4. 腹痛:疼痛为阵发性绞痛,持续数分钟,自觉有气体窜过疼,接着有排气,然后疼痛突然消失。可表现为右下腹不适或隐痛,伴腹胀、肠蠕动亢进、便秘和排气受阻等。当老年人出现这种症状时,应首先考虑结直肠癌。

5. 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可触摸到腹部包块,形状不规则,某些包块可随肠管有一定的活动。

结直肠癌的筛查与预防

抗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

不同学会组织对“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的定义有着细微差别,而大陆主要参考的定义为“符合以下任意一条者”:

  • 粪便潜血阳性
  • 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
  • 本人肠道腺瘤史
  • 本人癌症史
  • 排便习惯改变
  • 符合以下任意2项: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术、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术、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
结直肠癌的筛查与预防

结直肠癌筛查

癌症筛查,就是在“肿瘤萌芽”和“肿瘤搞事儿了”之间的窗口期检查。从息肉演变肠癌,可达10年之久。肠癌若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基本实现治愈。而目前临床上约80%的结直肠癌患者发现时就是中晚期,近半数患者生存期不超过5年。

最近几十年来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了40%多,早期筛查功不可没。2018年《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专家共识》推荐的筛查人群为40-75岁的一般人群,以城市人群为优先对象(肠癌在城市地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肠癌的筛查主要有三类:粪便、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结肠镜仍是结直肠癌筛查普遍应用的金标准。

结直肠癌的筛查与预防
结直肠癌的筛查与预防

但结肠镜检查正常或发现腺瘤并予以摘除后,患者也不能高枕无忧。有统计显示,肠镜摘除腺瘤后5年,出现腺瘤复发/异时性腺瘤的风险超过80%。因此,还需结合个体的结直肠癌风险和腺瘤特征等因素,定期行结肠镜监测和随访,以及时发现腺瘤复发或异时性结肠腺瘤(癌)。

结直肠癌的筛查与预防

当前围绕结直肠癌筛查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研究很多,新的标志物层出不穷,有更具参考价值,富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研究进展不断出现,例如粪便肠菌检测(具核梭杆菌、共生梭菌)、多靶点粪便隐血试验和DNA检测技术、长非编码RNA等。

结直肠癌的筛查与预防
结直肠癌的筛查与预防

结直肠癌的预防

严格意义上,结直肠癌的预防手段包括化学预防、筛查与早诊、内镜下摘除腺瘤并随访、调节饮食、减重等。按目的不同,预防又可分为一级预防(用于腺瘤发生前,目的是预防腺瘤发生)和二级预防(用于腺瘤摘除术后,目的是预防腺瘤复发)。

结直肠癌的筛查与预防

一级化学预防包括遵医嘱使用叶酸、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

二级预防指的是腺瘤摘除后再发的化学预防。包括遵医嘱使用盐酸小檗碱(黄连素),钙和(或)维生素D和二甲双胍。

有观点提出结直肠癌的预防应从多角度入手,包括饮食、肠道微生态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调控等,但这方面的干预性研究当前还比较匮乏。还有学者认为当前早发结肠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与过多摄入乳化剂、反式脂肪酸、丙烯酰胺、亚硝酸盐等脱不了干系,建议对饮食加以控制。

肠道微生态是结肠癌诊治的新靶点,近年来受到极大关注。粪菌移植、补充益生菌-益生元或饮食干预消除致病菌的方法能否帮助预防结直肠癌,也备受期待。

为更精确和个性化地评估个体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当前还开发了多种风险分层系统。例如,“亚太结直肠癌风险评分”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及吸烟等指标(改良版评分增加了“BMI”指标),对每个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根据总得分判断结直肠癌风险。

还要注意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结直肠癌风险的影响,尤其是其中可被修正的因素。它们有些起到保护作用,如体育活动、健康饮食、某些药物,而有些则带来更高的风险,如吸烟、饮酒、不健康食品、肥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