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結直腸癌的篩查與預防

作者:胃腸病科普

結腸直腸癌(carcinoma of colon and rectum)是一種于結腸或直腸組織發生癌病變的疾病,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惡性良性腫瘤,發病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以及橫結腸,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結腸)發展的趨勢。其發病與生活方式、遺傳、大腸腺瘤等關系密切。發病年齡趨老年化,男女之比為1.65:1。

結直腸癌的篩查與預防

據《内科學年鑒2022》(Ann Transl Med 2022)最新資料,大陸76.9%的結直腸癌患者首次确診就已處于中晚期。結直腸癌目前是大陸第二大高發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和第四大緻死性惡性良性腫瘤,并且其全癌種标化發病率和全癌種标化死亡率仍在升高。全球範圍内,結直腸癌的疾病負擔形勢也十分嚴峻。

結直腸癌的篩查與預防
結直腸癌的篩查與預防

結直腸癌病因

已經知道可能與以下癌前病變和一些因素有關:

①在許多臨床實踐中發現結腸息肉可以惡變,其中乳頭狀腺瘤最易惡變,可達40%;在家族性息肉病的病人中,癌變的發生率則更高,這說明結腸癌與結腸息肉關系密切。

②部分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可以并發結腸癌,發生率可能比正常人群高出5~10倍。發生結腸癌的原因可能與結腸粘膜慢性發炎刺激有關,一般認為在發炎增生的過程中,經過炎性息肉階段發生癌變。

③在中國,血吸蟲病并發結腸癌的病例并不少見,但對其因果關系仍有争論。

④據世界惡性良性腫瘤流行學調查統計,結腸癌在北美、西歐、澳洲、紐西蘭等地的發病率高,而在日本、芬蘭、智利等地較低。研究認為,這種地理分布與居民的飲食習慣有關系,高脂肪飲食者發病率較高。

⑤結腸癌的發生率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這已越來越被引起重視。

結直腸癌的篩查與預防

結直腸癌臨床表現

早期結直腸癌可無明顯症狀,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現下列症狀:

1.排便習慣突然改變:多為排便次數或糞便性狀改變,比如原來大便每天1次,最近突然大便3~4次,或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改變持續2-3個月以上,就需要引起重視。

2. 糞便形狀的改變:息肉壓迫糞便,大便形狀會變細或變扁,中間有凹槽或血痕。

3. 粘液血便:這是結直腸癌最早、最常見的表現,左半結腸癌更易觀察到。輕者僅表現為偶爾有少量出血,重者可表現有黏液血便、黏液膿血便或鮮血便。

4. 腹痛:疼痛為陣發性絞痛,持續數分鐘,自覺有氣體竄過疼,接着有排氣,然後疼痛突然消失。可表現為右下腹不适或隐痛,伴腹脹、腸蠕動亢進、便秘和排氣受阻等。當老年人出現這種症狀時,應首先考慮結直腸癌。

5. 腹部腫塊:部分患者可觸摸到腹部包塊,形狀不規則,某些包塊可随腸管有一定的活動。

結直腸癌的篩查與預防

抗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

不同學會組織對“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的定義有着細微差别,而大陸主要參考的定義為“符合以下任意一條者”:

  • 糞便潛血陽性
  • 一級親屬結直腸癌家族史
  • 本人腸道腺瘤史
  • 本人癌症史
  • 排便習慣改變
  • 符合以下任意2項: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術、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術、長期精神壓抑有報警信号
結直腸癌的篩查與預防

結直腸癌篩查

癌症篩查,就是在“惡性良性腫瘤萌芽”和“惡性良性腫瘤搞事兒了”之間的視窗期檢查。從息肉演變腸癌,可達10年之久。腸癌若能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基本實作治愈。而目前臨床上約80%的結直腸癌患者發現時就是中晚期,近半數患者生存期不超過5年。

最近幾十年來結直腸癌死亡率下降了40%多,早期篩查功不可沒。2018年《中國結直腸惡性良性腫瘤早診篩查專家共識》推薦的篩查人群為40-75歲的一般人群,以城市人群為優先對象(腸癌在城市地區的發病率明顯高于農村地區)。

腸癌的篩查主要有三類:糞便、影像學及内鏡檢查。結腸鏡仍是結直腸癌篩查普遍應用的金标準。

結直腸癌的篩查與預防
結直腸癌的篩查與預防

但結腸鏡檢查正常或發現腺瘤并予以摘除後,患者也不能高枕無憂。有統計顯示,腸鏡摘除腺瘤後5年,出現腺瘤複發/異時性腺瘤的風險超過80%。是以,還需結合個體的結直腸癌風險和腺瘤特征等因素,定期行結腸鏡監測和随訪,以及時發現腺瘤複發或異時性結腸腺瘤(癌)。

結直腸癌的篩查與預防

目前圍繞結直腸癌篩查和早期診斷标志物的研究很多,新的标志物層出不窮,有更具參考價值,富有臨床應用前景的研究進展不斷出現,例如糞便腸菌檢測(具核梭杆菌、共生梭菌)、多靶點糞便隐血試驗和DNA檢測技術、長非編碼RNA等。

結直腸癌的篩查與預防
結直腸癌的篩查與預防

結直腸癌的預防

嚴格意義上,結直腸癌的預防手段包括化學預防、篩查與早診、内鏡下摘除腺瘤并随訪、調節飲食、減重等。按目的不同,預防又可分為一級預防(用于腺瘤發生前,目的是預防腺瘤發生)和二級預防(用于腺瘤摘除術後,目的是預防腺瘤複發)。

結直腸癌的篩查與預防

一級化學預防包括遵醫囑使用葉酸、阿司匹林和他汀類藥物。

二級預防指的是腺瘤摘除後再發的化學預防。包括遵醫囑使用鹽酸小檗堿(黃連素),鈣和(或)維生素D和二甲雙胍。

有觀點提出結直腸癌的預防應從多角度入手,包括飲食、腸道微生态以及其他環境因素的調控等,但這方面的幹預性研究目前還比較匮乏。還有學者認為目前早發結腸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與過多攝入乳化劑、反式脂肪酸、丙烯酰胺、亞硝酸鹽等脫不了幹系,建議對飲食加以控制。

腸道微生态是結腸癌診治的新靶點,近年來受到極大關注。糞菌移植、補充益生菌-益生元或飲食幹預消除緻病菌的方法能否幫助預防結直腸癌,也備受期待。

為更精确和個性化地評估個體的結直腸癌發病風險,目前還開發了多種風險分層系統。例如,“亞太結直腸癌風險評分”包括年齡、性别、家族史及吸煙等名額(改良版評分增加了“BMI”名額),對每個名額賦予一定的權重,根據總得分判斷結直腸癌風險。

還要注意到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對結直腸癌風險的影響,尤其是其中可被修正的因素。它們有些起到保護作用,如體育活動、健康飲食、某些藥物,而有些則帶來更高的風險,如吸煙、飲酒、不健康食品、肥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