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科技擦亮文山三七品质升级的底色

作者:云南网
科技擦亮文山三七品质升级的底色

5月12日,中国文山三七品质升级研讨会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举行,省内外中医药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见仁见智,共同为文山三七品质升级“把脉开方”。

业界盛会花落文山,文山三七为何如此备受瞩目?这缘于文山是三七原产地和道地产区,文山三七品质优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被中国特产协会授予中国“三七之乡”;缘于在文山三七产业的发展历程中,省内外科研力量协同攻关,用科技铸就了文山三七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缘于文山州委、州政府全面构建以三七为主的种植、加工、市场、科研、康养等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发展体系,谋划将三七打造成千亿元产业。

科技擦亮文山三七品质升级的底色

文山三七发展壮大,科技之力不可或缺。在位于文山市国有红旗林场清水塘村的文山州林下三七种植及生态评估试验示范基地,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基地应用朱有勇院士团队历时10余年研发的林下有机三七种植技术,让三七回归山野林间,不施一滴化肥农药,实现高品质、高效益的林下有机三七种植生产。距此不远的无公害三七良种产业化基地则是按照陈士林院士团队研发的无公害三七生产技术标准,通过精准选地、良种选用、土壤复合改良、减肥减药、质量追溯实现无公害三七生产。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让文山三七优质优价,既缓解了土地资源匮乏矛盾,又让青山变成了“金山”。

科技擦亮文山三七品质升级的底色

品种是三七产业的关键竞争资源。在文山三七核心产区的砚山县盘龙乡,文山苗乡三七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云南农业大学、文山学院、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共同建设了200多亩的云南省三七种质资源圃和三七品种选育基地。目前,资源圃收集种质材料突破1.1万份,为大陆最大的人参属种质资源圃。收集人参属种质有姜状三七、屏边三七、竹节参、狭叶竹节参、珠子参、金平人参。栽培三七种质覆盖其所有变异类型。基地上,“苗乡1号”“滇七1号”“苗乡抗七1号”“文院紫七1号”“苗乡三七2号”等三七良种长势喜人。云南省中药材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杨生超教授介绍,1999年以来,联合研发团队采用集团选育和分子辅助选育方法、以优质、适产、抗病为目标,成功选育出三七新品种及良种13个,其中2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5个品种实现规模化应用。这些三七种业“芯片”的突破,为三七品种制度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技擦亮文山三七品质升级的底色

由文山市象水三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云南农业大学、文山学院、苗乡三七公司等科研单位和企业打造的文山“三七地”产业数字化平台旨在打造促进三七种植、加工、仓储、交易等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发展的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自2020年上线运营至今,平台累计迭代超过20个版本,在行业产生了良好的口碑,截至目前平台注册用户突破13659户,平台发生交易额1亿元。

目前,文山苗乡三七科技示范园建立了朱有勇、陈士林院士工作站,杨生超、高立志、蔡祖聪专家工作站,与云南农大、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文山学院等30余家科研机构合作,在三七的农业产业化中实现了人才引进、技术研发、技术辐射及示范。在三七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连作障碍克服、农残及重金属降低等方面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科技擦亮文山三七品质升级的底色

三七原料供给,关键不在产量而在质量和安全,三七品质的提升,主要还是依靠科技,这已是业界的共识。在科技支撑下,文山三七取得长足发展,但还存在科技创新应用不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和短板,与会代表认为,未来,要深入挖掘以无公害标准为基础的三七品质升级典型案例,引领产业升级;加强三七技术创新,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发展;加强三七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数字三七智慧农业等新质生产力创新及应用……以科技引领三七品质升级、产业升级,推进这株“南国神草”蝶变向新,创新的步伐永不停歇。

云南网记者 陈云芬 摄影报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