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曹爽手握皇帝为什么不反击司马懿?(智囊桓范是真心相助他嘛?)

作者:布拉达

曹爽手握皇帝,为什么不趁此良机击溃司马懿?权力和野心在他心中孰轻孰重?面对桓范的诚恳劝说,他又作何抉择?这位昔日嚣张跋扈的权臣,为何临危不乱,最终甘心认输?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智囊桓范孤身犯险投奔曹爽,难道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还是出于对曹爽的真心相助?这场权力角逐的结果,注定将改写历史的走向,让我们拭目以待,探究其中的缘由。

曹爽手握皇帝为什么不反击司马懿?(智囊桓范是真心相助他嘛?)

局中局,曹爽陷危机

公元249年,曹芳继位魏帝六年。那一年,权倾朝野的曹爽突然身陷绝境。一切祸根源自他长期的昏庸无道,引发了司马氏豪门的不满。经过缜密布局,权臣司马懿终于动手发动了著名的洛阳政变。

当时曹芳年幼,朝政全由曹爽专擅主持。曹爽的嚣张跋扈引起了文武重臣的强烈不满,许多人渴望推行新的政策改革,但一直受到曹爽的阻挠。局面一度陷入僵局。

就在这危机关头,军神司马懿打起了夺权的主意。他先是联合宗室大臣钟会、卞壹、荀芻等人密谋对策。同时斥巨资买通了禁军中坚力量,为行动做足了准备。

诡计伊始,司马懿先让钟会上书曹爽,劝其归还朝政。曹爽狂妄自大,根本不予理睬。于是司马懿亮出了杀手锏,指挥爱卫钟繇带领禁军直扑曹爽府邸,企图生擒活捉。曹爽惊慌失措,不知所措。

危难当头,曹爽连忙出逃,准备另起炉灶。可是眼见着部曲涣散,原本臂助的中军也摇摆不定,一切都在瞬间崩溃。曹爽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身陷重围,处于绝对的下风。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曹爽哪里还有从容应对的余裕?逃之夭夭,竟将年幼的帝王孤身遗留在洛阳城中。这一失策,更加深了曹爽已经穷途末路的处境。

桓范阴差阳错身陷囹圄

洛阳政变的风云突变,着实让曹爽措手不及。然而,就在此时,一个意外的人物卷入了这场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大司农桓范。

桓范原本是曹爽的手下,曾勤勤恳恳为曹爽效力多年。两人同为沛郡人,旧交甚笃。然而,在关键时刻,桓范却产生了动摇。

事情还要从洛阳政变之前说起。曹爽兄弟当政日久渐添昏庸傲慢之习,屡屡轻率外出游乐,有失国家掌柄重任。前阵子,桓范就曾规劝曹爽兄弟,勿轻率并肩出城,防患于未然。可曹爽浑然不觉,置若罔闻。

洛阳政变一触即发,司马懿掌控了局面。当时桓范本想抱残守缺,听命于司马懿。然而,儿子及时相劝,令其改变了主意。儿子指出,皇帝尚在曹爽手中,倘若能及时投靠曹爽,或可乘机东山再起。

经过一番犹豫,桓范最终选择了孤注一掷。他冒着生命危险,诡计多端逃出洛阳,前去曹爽阵营。当时,司马懿的爪牙已经封锁了洛阳城门,桓范只得假冒奉诏出行,骗过城门把守,方能逃脱。

桓范行踪暴露,令司马懿吃了一惊,不禁感叹"智囊往矣"。蒋济更是直言,桓范虽有智谋,但曹爽性情暴戾,难望桓范的策略有任何作用。看来,司马懿早已预料到了局面会走向何处。

司马懿智取曹爽高招迭出

虽然曹爽暂时控制了皇帝,但形势对他越发不利。这一切,都归功于司马懿运筹帷幄,高招迭出。

首先,司马懿以曹爽深信不疑的殿中校尉尹大目为诱饵,诱使曹爽投降。当时尹大目冒充使者,向曹爽表示司马懿并无加害之意,只是要曹爽放弃兵权。这番话令曹爽心生幻想,似乎投降能保全性命。

然而,司马懿远非如此善类。他早已暗中布下一张大网,力图彻底铲除曹爽。就在尹大目回复曹爽的时候,司马懿更是当面指着洛水起誓,誓言绝不加害曹爽家人性命,只为夺取兵权。这一举措,进一步赢得了曹爽的信任。

曹爽虽然权倾一时,但毕竟刚愎自用,处处裹足不前。他深知,若是孤军作战,凶多吉少。于是,他开始动摇,产生投降的念头。此时,司马懿又派遣亲信许允和陈泰前去说服曹爽,承诺只要交出兵权,爵位家产尽可保全。

面对如此重兵围困,家破人亡的威胁,曹爽终于屈服。他不得不向皇帝请求免除自己官职,准备认罪投降。就在这紧要关头,尹大目再次出场,出示了一份"曹爽谋反"的构陷证据,彻底扫除了曹爽最后的顾虑。

一步一棋,精心布局,司马懿几乎是出尽了高招,方能彻底瓦解曹爽的决心。这些历史轶闻,无不折射出司马懿在权谋方面非凡的智慧与手腕。

曹爽艰难抉择权衡利弊

曹爽手握皇帝为什么不反击司马懿?(智囊桓范是真心相助他嘛?)

权力和生命,哪一个更加重要?这是曹爽在这场政变中不得不面对的两难抉择。

起初,曹爽对于司马懿的行动根本没有任何防备。他深信凭借手中掌控的帝王,自己就是合法的执政者。因此,听闻洛阳城中发生变乱,他仅仅是将帝王暂时遗留在那里,自己就带着部属离开了。

很快,曹爽便发现自己陷入了被动境地。部曲散去,中军摇摆不定,他几乎已经身无分文。面对司马懿的压境,曹爽不得不认真考虑是与其决一死战,还是乖乖投降。

一时间,曹爽的心中陷入了天人交战的困境。他深知,若是孤军作战,胜算渺茫;但若是投降,自己的权力就要尽失。权力对于曹爽而言,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岂能就此白白放弃?

然而,现实残酷地敲响了曹爽的警钟。他回过神来,细细盘算了一番,终于作出了让步的决定。毕竟,与其两败俱伤,不如先求生存。于是,曹爽开始摆出一副恭顺的姿态,准备向皇帝请求免官。

这一决定,使曹爽在关键时刻作出了权衡,暂时放弃了对权力的追求。不过,司马懿并没有就此放过他。趁曹爽放松戒备之际,尹大目出示了一份构陷的"谋反"证据,令曹爽彻底放弃了抵抗的念头。

一锤定音,司马懿赢家通吃

曹爽认罪投降,这场洛阳政变终于尘埃落定。但司马懿没有就此放过曹爽及其党羽,而是趁热打铁,一举将他们彻底扫荡一空。

首先,司马懿下令暗杀曹节及其儿子曹纵。当初曹节力挺曹爽执政,成为其党羽首领。如今被灭族,可谓死有余辜。接着,许多与曹爽关系密切的中枢要员也相继遭到诛杀,如南阳太守陈子广、征西将军陈元龙等。

随后,司马懿又发现了一批隐藏较深的曹爽党羽。他们包括扬州太守李臣、徐州太守陈密,以及新野太守、济阳太守等人。司马懿命令全数诛灭,连妇孺在内无一幸免。这种火并手段,着实残酷无情。

更为严厉的是,司马懿将矛头直指贵族世家。曹爽的妻妾、子侄、骨肉亲朋无一逃脱,纷纷遭到牵连诛杀。这一幕,令人扼腕。据史书记载,当时整整三个月之久,"曹氏阖门皆绝"。

不过,也有为数不多的幸运儿获救。比如曹叡,年幼时被司马宣王救下,从而逃过了横祸。此外,大约还有十余人得以保存生命。不过,司马懿总体上铲除了曹氏一党的根基。

结尾

一波三折,斗智斗勇,司马懿智取曹爽,最终赢家通吃。这不仅巩固了他在朝中的权力,也为曹魏政权未来开辟了新的道路。不过,这种手段的残酷无情,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极端的操纵榜样,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