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外蒙古当年为什么要独立?这个祸根,从大清就埋下了

作者:魔法孔雀u

外蒙古当年为什么要独立?这个祸根,从大清就埋下了。蒙古人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曾经统治着广阔的草原。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不得不服从于强大的中央政权。然而,在被大清朝统治的那段岁月里,外蒙古地区的命运遭遇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对独立的渴望?又是什么力量推动了这一进程的展开?这令人费解的历史谜题,似乎蕴含着一个隐秘的祸根。我们需要追溯到那个动荡年代,去探寻这段曲折历程的根源,方能解开心中的疑惑。那么,外蒙古为何要独立,真相又是什么呢?

外蒙古当年为什么要独立?这个祸根,从大清就埋下了

蒙古人的起源与分裂

蒙古人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祖先最初生活在中国东北广阔的草原上。在两千多年前,他们被称为"东胡"。那个时候,东胡人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过着以打猎和捕鱼为生的日子。

然而,北方另一支游牧民族——匈奴人,却早已在今天蒙古国境内的大草原上安家落户。匈奴人的实力渐渐壮大,他们的单于"冒顿单于"集结了30万大军,不断开疆扩土,向东扩张。最终,冒顿单于的铁蹄踏平了东胡的家园。

面对强敌的铁蹄侵袭,东胡人不得不分道扬镳。一支人马向西迁徙,来到鲜卑山,自称"鲜卑人"。另一支人马则转向东北,迁居乌桓山,自称"乌桓人"。

就这样,原本同根同源的东胡人,在战火的洗礼下分崩离析,奠定了蒙古人日后分裂的基因。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三国时期,曹操鼓励北方游牧民族向中原迁徙。鲜卑人听从号召,南下中原,但遭到曹操军队的狙击,几乎被全军覆没。幸存的鲜卑人回到了故乡,最终在西晋时期重新崛起,建立了北魏王朝,与汉民族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乌桓人的命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这支曾经与鲜卑人"手足情深"的部落,在曹操的镇压下彻底覆灭,从此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

鲜卑人虽然南下,但仍有一部分人坚守在北方的根脉。他们又一次分裂成三股力量:一股向西迁徙,占据蒙古高原,发展成为"柔然";一股留在故土东北,以兴安岭为界,北部称为"室韦",南部称为"契丹"。

柔然人后来被突厥所灭,突厥又被大唐所灭。契丹人趁机崛起,统一了整个北方地区,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辽国王朝。那个时候,契丹的势力达到了顶峰,统治范围远及阿尔泰山,甚至连今天的俄罗斯人,都习惯用"契丹"来称呼中国人。

在契丹人的统治下,室韦人地位有限,只能做契丹的"小弟"。而这个曾经自称"乌桓人"、"柔然"的游牧民族,却注定要在未来书写一段闪耀的史诗——他们,就是后来的蒙古人。

大蒙古国的兴衰与四大汗国的划分

蒙古人的命运,在1206年迎来了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一年,蒙古乞颜部首领成吉思汗,集结各部落力量,建立了统一的"大蒙古国"。从此,游牧民族蒙古人踏上了征服与开疆扩土的道路。

外蒙古当年为什么要独立?这个祸根,从大清就埋下了

成吉思汗虽然雄心勃勃,但他的军事扩张在北方地区遇到了重重阻力。他南征击败了西夏,东征压境金国,西征更是打开了大西域的大门,但都未能攻下敌人的中心地带。纵观成吉思汗的一生,他真正统治的版图,仅限于草原和草原以北的广阔区域。

真正让蒙古国放眼天下、扬威内外的,是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他们分别向四面开疆,在各自的征途中书写了不同的传奇。

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儿子拔都,率领大军向西发起了第二次征程。他不仅征服了高加索地区,更在漫长的行军路上建立了"金帐汗国"。从东欧平原到西伯利亚,都臣服于拔都的铁蹄之下。

二儿子窝阔台继承了成吉思汗的衣钵,成为了大汗。他发动第三次西征,由弟弟旭烈兀带队远征。途中,窝阔台去世,旭烈兀未及返回,就在现今的伊朗、阿富汗一带建立了"伊尔汗国"。

窝阔台去世后,汗位之争迅速爆发。长子贵由继位,但很快便被另一支家族的蒙哥所取代。蒙哥成为新任大汗,立即发动第四次西征,再度出兵远征高加索。然而蒙哥在征程中去世,两个儿子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因为争夺汗位而火并。

经过五年的内斗,忽必烈最终胜出,登基称汗。不过这时的蒙古帝国已名存实亡,四大汗国早已渐行渐远,与忽必烈的"元朝"关系日趋疏远。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派遣徐达北伐,攻陷大都。元顺帝战败逃往北方,蒙古人的中原统治从此终结。他们只能退回草原,重拾游牧生活。

在辽阔的草原上,蒙古人再次分裂成东西两支。西部被称为"瓦剌",分为和硕特、准葛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落。东部则被称为"鞑靼",后分裂为漠南和漠北两大部分。

这其中,漠北蒙古又名"喀尔喀蒙古",由札萨克、车臣、土谢图三大部落组成。漠南蒙古则包括科尔沁、察哈尔、土默特、乌拉特等部落。其中,察哈尔部被视为"黄金家族",掌管着蒙古的传国玉玺。

就这样,曾经统一的大蒙古国再次分崩离析,前景未卜。他们对中原的统治也只能化作遥远的梦想,被永远地埋葬在历史的尘埃里。

蒙古人在大清疆域的地位划分

随着明朝的兴起,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地位不复存在。退回草原的他们,在大清王朝的统治下,再次经历了内外分裂的命运。

当时的大清皇帝,将辖区内的蒙古人划分为"内属"和"外藩"两大类。内属蒙古人,是指生活在大清疆域内、臣服于清王朝的那些蒙古部落。而外藩蒙古人,则是指生活在大清疆界之外、没有归顺朝廷的游牧民族。

在内属蒙古人中,又可分为"内札萨克"和"外札萨克"两大阵营。内札萨克蒙古是指生活在黄河流域附近的蒙古部落,例如察哈尔、科尔沁等。而外札萨克蒙古则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和大兴安岭之间的广阔草原,包括阿拉坦、卓里格、青海等诸多部落。

外蒙古当年为什么要独立?这个祸根,从大清就埋下了

这些内札萨克蒙古部落,虽然在政治上臣服于清帝国,但仍可保留相当程度的自治权。他们可以自行管理内部事务,选派首领,并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在内地,他们享有与汉人同等的地位和权利。不过,大清朝廷对他们的行为和活动範围有严格的限制。

相比之下,外札萨克蒙古部落的处境就要艰难得多。生活在大清版图之外的他们,虽然名义上臣服于清朝,但实际上完全居于自由放牧的状态,不受任何约束。

大清朝廷对这些处于"边陲"的外藩蒙古部落十分警惕,时刻防范他们"谋反作乱"。因此采取了严厉的压制手段,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剥夺了他们的武装自卫权。一旦外札萨克蒙古人越界放牧或打猎,就会遭到清军的严厉镇压。

这种严酷的限制措施,加上内地汉人移民对草原资源的无节制掠夺,令外札萨克蒙古人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他们不得不四处流浪,寻找新的草场,甚至主动投奔西北之疆的沙俄势力。

沙俄见状,乐于利用这些外札萨克蒙古人的不满情绪,对他们进行经济渗透和意识形态灌输。随着时间推移,外札萨克蒙古逐渐成为沙俄在中国北疆地区的"马前卒"。这也为日后的外蒙古独立运动,埋下了导火索。

外蒙古王公的动荡与独立运动的萌芽

19世纪后期,大清王朝的统治开始出现动荡。外蒙古地区的王公贵族们,也纷纷对清朝的高压统治表示不满。

当时,外蒙古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清政府觊觎的对象。为了开采这些资源,满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高压手段,剥夺了外蒙古贵族的传统特权。

1891年,俄国工程师在外蒙古发现了大量煤矿。清政府闻讯后,立即派兵把守煤矿,并下令将煤矿无偿割让给朝廷。外蒙古贵族对此怀恨在心,认为这是清朝肆意剥削他们的表现。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亲率朝野逃往西安。外蒙古的一些王公笃信佛教,对慈禧太后的逃亡深感不满,认为这是背离佛教的行为。他们借机拒绝了清朝派往外蒙古的驻军。

1906年,大清政府根据日本的建议,推行"新政"运动。新政要求外蒙古王公们废除旧有的封建特权,实行军国主义统治。外蒙古贵族对此极为不满,开始酝酿反抗。

这时,俄国也看准了时机,开始向外蒙古地区渗透。1911年,俄国颁布了《西伯利亚蒙古教民暂行条例》,承认了外蒙古地区的宗教自治地位。这无疑是向外蒙古王公们抛出了一个橄榄枝。

就在这种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武昌爆发了轰动中国的辛亥革命。外蒙古地区的知识分子们,纷纷响应革命号召,呼吁推翻满清政权。

1911年12月,蒙古僧侣、贵族们集结在钦察棹德尔格德城,宣布"外蒙古独立",并自立为"蒙古行宫"国家。随后,他们自行选举了第一位蒙古汗——喀尔梅仁旺杰。

外蒙古当年为什么要独立?这个祸根,从大清就埋下了

不过,这场独立运动很快就受到了制衡。清朝派遣大军镇压,新生的蒙古行宫政权节节败退。最终,蒙古人不得不向俄国求助。

1915年,俄国发动对德宣战,蒙古国作为俄国附庸,也对德国宣战。借助战时的特殊形势,俄国旋即承认了蒙古的独立地位。而清朝此时已经名存实亡,无暇再顾及蒙古事务。

就这样,在列宁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批蒙古知识分子开始秘密在外蒙古地区传播共产主义革命理论。外蒙古独立运动的火种,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徐徐燃烧了起来。

外蒙古独立运动的全面爆发

1919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苏俄政权开始向蒙古输出共产主义思想,支持他们的独立运动。

这一年,蒙古青年党在苏俄的支持下成立,开始在蒙古境内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号召民众反对旧蒙古王公领导的"蒙古行宫政权"。

1920年,蒙古共产党在库伦正式成立。随后,蒙古红军配合苏俄红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军事进攻,向各地蒙古贵族王公的武装力量开火。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蒙古红军最终攻占了钦察棹德尔格德城,将"蒙古行宫政权"的残余力量彻底肃清。

1921年,外蒙古地区宣布建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由苏俄支持的蒙古人民党执政。独立运动的领袖苏兹惹勒扎卜,出任该国第一任政府首脑。

紧接着,外蒙古人民政府就宣布彻底废除了封建制度,没收了贵族和寺院的土地,将其分配给农牧民。政府还大规模关闭寺院,镇压佛教势力,以削弱其影响力。

1924年,苏俄政府与外蒙古签订了《蒙古人民共和国与苏俄同盟条约》,正式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地位。条约还规定,苏俄将长期驻军外蒙,以确保其安全。

此后,苏俄继续在外蒙古推行社会主义改造。蒙古经济被纳入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人民公社和国营农场在外蒙古遍地开花。

1939年,外蒙古武装力量还曾参与了与日本军队的诺门罕事件。这场战役虽然规模有限,但却被视为是苏日战争的前奏,标志着外蒙古已彻底成为苏联在远东地区的重要盟友和前沿阵地。

就这样,在苏联的大力支持下,外蒙古地区完成了从封建君主制向人民共和国的飞跃,成功获得独立地位。这场独立运动的胜利,也标志着游牧民族蒙古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终于彻底褪去了昔日的"野蛮"印记,步入了现代国家的行列。

在这一过程中,外蒙古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不仅失去了传统的牧民生活方式,就连佛教信仰也遭到了严厉的打击。整个外蒙古,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铺开,已经彻底丧失了昔日游牧文化的原始面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