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羽死后,蜀汉如何评价他?刘禅中肯,诸葛亮谨慎,刘备耐人寻味

作者:幸福44960

在三国时期,关羽是一位令人难忘的人物。他的英勇无畏、忠心耿耿在当时无人能及。但当他在攻打东吴时不幸身亡,蜀汉三大领袖对他的评价却各不相同。刘禅直言不讳,诸葛亮矜持有度,而刘备却显得矛盾复杂。他们对这位英雄的不同评价,折射出了各自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到底关羽留给蜀汉什么印象?他的一生是否达到了自己的期望?面对这位开国功臣的离世,蜀汉三巨头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关羽死后,蜀汉如何评价他?刘禅中肯,诸葛亮谨慎,刘备耐人寻味

刘备的矛盾心理

刘备与关羽结下了生死之交,两人可谓是肝胆相照、手足情深。自从涿县起义之初,关羽就一直追随刘备东征西讨,可谓是打下了汉中、益州这些重要根据地的功臣。关羽当年在长板桥上一人阻挡曹军万人之师,勇绝人寰;在赤壁之战又立下大功,扭转了蜀汉初创的颓势。刘备对关羽武勇过人、忠心耿耿自是由衷钦佩和爱戴。关羽亦以刘备为兄长,誓死追随。

然而,关羽终因攻打东吴不利而被俘后遇害,令刘备痛心疾首,悲痛万分。他对关羽的评价也因此呈现出矛盾心理。一方面,刘备深知关羽打下了蜀汉根基的卓越功勋,对他恩重如山,理应给予充分肯定。但另一方面,关羽丢失荆州,更是直接导致刘备随后的夷陵之战失利,令蜀汉前程几成黄粱。作为开国君主,刘备对此自是深恶痛绝,不能不承认关羽在军事指挥上的失利。

关羽死后,蜀汉如何评价他?刘禅中肯,诸葛亮谨慎,刘备耐人寻味

毕竟二人自涿县之后便并肩作战多年,结下了生死之交。刘备对关羽的忠勇仗义,自是无比钦佩和爱戴。当年关羽单骑救主出了不世之勇,令人永志难忘。即便后来关羽丢失荆州,刘备亦未置一词痛加指责,可见对老友的恩重情深。

不过身为君主,刘备对关羽在荆州之役中的失利亦是避无可避。毕竟关羽丢失荆州这关键根据地,直接导致刘备随后的夷陵之战溃败,蜀汉前程几成黄粱。作为国家领袖,对臣下功过是非,理当明确批评指正。刘备对关羽的评价也因此难免产生了矛盾心理。

有鉴于此,刘备在给关羽追封谥号时也是三番五次反复考虑,最终才下定决心给老友最大的礼遇。他不但追谥关羽为"壮"以彰显武勇,更在"大将军"一职始终空缺,意在借此向关羽致敬。可见刘备在矛盾心理中仍是倾尽全力维护老友名节。儘管蜀汉最终亡于西凉军,但关羽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亦是无可置疑的。

诸葛亮的权衡取舍

关羽死后,蜀汉如何评价他?刘禅中肯,诸葛亮谨慎,刘备耐人寻味

面对关羽身殒军火的遭遇,诸葛亮的评价显得格外谨慎。作为蜀汉军师,诸葛亮深知关羽在军事上的威望和地位,对他的评判绝非可以草率从事。

诸葛亮虽才高八斗,但在处理关羽问题上却未尽显赫赫身手。与关羽共事十余载,诸葛亮对其骁勇善战,出生入死毫无疑问。但面对关羽丢失荆州这一战略重地,导致蜀汉前程陷入绝境的严重失误,诸葛亮亦只能闭口无言。毕竟战事失利,责任在关。

不仅如此,诸葛亮在其著名的《后出师表》中也只是几笔带过关于关羽战死的事件,并未多加评论。可见他对待这位旧日战友极为小心翼翼。毕竟蜀汉当时正陷入重重危机,诸葛亮作为军师不得不小心维系内部团结,避免火上浇油。

关羽死后,蜀汉如何评价他?刘禅中肯,诸葛亮谨慎,刘备耐人寻味

除了对关羽评价避重就轻外,诸葛亮在军事决策上亦较为保守。例如在永安之战中,诸葛亮未能像关羽那样大胆突围出击,反而坐守不前。此乃明哲保身之计,不愿重蹈关羽战死覆辙。然而这种过于谨小慎微的作风,也导致蜀汉无法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诸葛亮对关羽评价的小心谨慎,更多还是出于对形势的权衡。当时刘备即将驾崩,曹魏又步步紧逼,蜀汉处境艰难。如果诸葛亮公开点评关羽的得失,很可能引发内部更大的分裂。因此他选择避重就轻,以维系军心稳定为先。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或许也是诸葛亮在动荡年代能稳坐军师一职的重要原因。

刘禅的客观评判

作为蜀汉的君主,刘禅对关羽的评价显得中肯而客观。他与关羽并无过多私人恩怨,因而能够比较公正地评价这位曾经蜀汉顶梁柱的功过。

关羽死后,蜀汉如何评价他?刘禅中肯,诸葛亮谨慎,刘备耐人寻味

毫无疑问,刘禅首先肯定了关羽在蜀汉开国立业中的卓越军功。当年关羽力挽狂澜于长板桥,一人力敌万夫,勇猛无比;随后又在赤壁之役斩将夺旗,建立了汉臣伐曹的奇功。刘禅作为继承人,自然将关羽的武勇悍勇铭记于心。

与此同时,刘禅并未因关羽先前有功而对其后来的过失视而不见。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关羽在防守荆州期间却疏忽大意,最终导致荆州失守、蜀汉国力遭受重创。为此,刘禅在追谥关羽时用了"壮缪侯"的谥号,既褒其"壮勇",又贬其"武功不成、昧于名实"。可谓是一语中的,全面评判了关羽的得失。

不仅如此,刘禅对关羽的评判还体现在蜀汉的军事布局上。自关羽战死之后,刘禅明确否定了将军独当一面的做法,改而采取互为表里的军事决策。这与关羽当年不听劝阻、孤军深入导致覆没的教训是相呼应的。由此可见,刘禅不仅在语言上对关羽加以评判,实际军事决策也吸取了关羽当年的教训。

总的来说,刘禅对关羽的评价是比较客观中肯的。他既没有因关羽的先前功勋而网开一面,也没有因个人恩怨而过分苛责或贬低。这种君臣之间的公正评判,彰显了刘禅作为一国之君的高度和理性。

关羽死后,蜀汉如何评价他?刘禅中肯,诸葛亮谨慎,刘备耐人寻味

关羽的自我表现

评判一员将领,固然需从上峰睥睨俯瞰,但更需要回溯其一生的经历和表现。关羽虽最终战死于东吴军阵,但他的壮举早已彪炳千古,值得为后人所铭记。

自刘备起兵于渔阳之初,关羽即效命于涿县,从此与张飞并称"马后炮"。出身布衣,关羽本非武力世家,但其武勇勇猛却无人能及。当年长板桥一役,关羽一人独挡曹军大营,敌万余人不能前;百兽潜伏,独关马贯日云。正所谓"手挥豪气,遏云勒雷",方显关羽那彪戾张扬的武力非凡。

及后赤壁之役,关羽更是建立赫赫功勋。当年东吴联曹伐蜀,刘备三路进军陷入绝境。是役关羽亲征大战,斩曹军大将黄祖,随即夺旗冲阵,机警勇猛,令人叹为观止。正是这出人意料的反击,方为刘备翻转了颓势,最终击溃曹军主力。

关羽死后,蜀汉如何评价他?刘禅中肯,诸葛亮谨慎,刘备耐人寻味

除了武力无双,关羽作为将领亦能独挑重任。其后在守荆州期间,关羽独领众将屡建奇功。当时曹魏孙权两股强大兵力步步进逼,但关羽却独力固守,不给敌人可乘之隙。直至最后被陷于东吴奇计之下,方才被擒受辱。然而回看关羽当年的骁勇,实在令人为之仰止。

纵观关羽一生,不难发现其命运坎坷多舛。早年受刘备赏识,屡建奇勋,备受器重。然而从守荆州起,关羽的运气却一直走下坡路。失守荆州后,虽曾一度勉力重整夷陵,但终被俘受辱于东吴,为蜀汉添了最大一劫。直至最后被无情杀害,关羽的一生几乎就是坎坷的写照。

正所谓"勇冠三军"却最终战死沙场,关羽的人生经历着实曲折离奇,让人深有体会。然而即便如此,关羽的忠勇仗义、不畏生死的英雄气概仍深深铭刻在蜀汉乃至整个三国的历史之中,永不磨灭。

三巨头的终极定论

纵观蜀汉三大领袖对关羽的评价,不难发现他们虽有分歧,但总的评判都是基于事实和理性的。每个人根据自身立场和见解,对这位旧日战友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褒贬。

关羽死后,蜀汉如何评价他?刘禅中肯,诸葛亮谨慎,刘备耐人寻味

对于关羽这位挚友,刘备无疑是最为难以释怀的。二人自涿县之后便并肩作战,结下了生死之谊。故而面对关羽最终战死,刘备内心自然无比悲痛。他不但在语言上多方维护关羽的名节,更在追谥上给予极高的礼遇。可见对老友的恩重情深,刘备是用尽一切力量在挽回关羽的名声。

身为军师,诸葛亮的评价则显得格外谨慎。他对关羽战死只是一笔带过,并未多加评论,防止激化内部矛盾。此外在军事决策上,诸葛亮亦采取了相对保守的做法,避免重蹈关羽的覆辙。可见诸葛亮对关羽虽有崇敬之意,但更多还是出于对当时局势的权衡取舍。

作为继承人,刘禅对关羽的评判则显得客观中肯。他既肯定了关羽在蜀汉立业上的卓越军功,又直言其后来失守荆州的重大过失。刘禅用"壮缪侯"的谥号,对关羽加以褒贬并重的评判,可谓一语中的。不仅如此,刘禅在军事决策上也吸取了关羽的教训,彰显了其公正无私的处事作风。

结尾

总的来说,三大领袖虽从不同角度评判关羽,但都没有完全否定或肯定。刘备因私交力挺,诸葛亮因谨慎而保留,刘禅因公正而有所批评。他们对关羽评价或褒或贬,正是出于各自不同的处世立场。但不可否认的是,关羽在他们心目中毕竟是蜀汉鼎鼎有功的开国功臣,值得永久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