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羽死後,蜀漢如何評價他?劉禅中肯,諸葛亮謹慎,劉備耐人尋味

作者:幸福44960

在三國時期,關羽是一位令人難忘的人物。他的英勇無畏、忠心耿耿在當時無人能及。但當他在攻打東吳時不幸身亡,蜀漢三大領袖對他的評價卻各不相同。劉禅直言不諱,諸葛亮矜持有度,而劉備卻顯得沖突複雜。他們對這位英雄的不同評價,折射出了各自的處世哲學和人生智慧。到底關羽留給蜀漢什麼印象?他的一生是否達到了自己的期望?面對這位開國功臣的離世,蜀漢三巨頭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關羽死後,蜀漢如何評價他?劉禅中肯,諸葛亮謹慎,劉備耐人尋味

劉備的沖突心理

劉備與關羽結下了生死之交,兩人可謂是肝膽相照、手足情深。自從涿縣起義之初,關羽就一直追随劉備東征西讨,可謂是打下了漢中、益州這些重要根據地的功臣。關羽當年在長闆橋上一人阻擋曹軍萬人之師,勇絕人寰;在赤壁之戰又立下大功,扭轉了蜀漢初創的頹勢。劉備對關羽武勇過人、忠心耿耿自是由衷欽佩和愛戴。關羽亦以劉備為兄長,誓死追随。

然而,關羽終因攻打東吳不利而被俘後遇害,令劉備痛心疾首,悲痛萬分。他對關羽的評價也是以呈現出沖突心理。一方面,劉備深知關羽打下了蜀漢根基的卓越功勳,對他恩重如山,理應給予充分肯定。但另一方面,關羽丢失荊州,更是直接導緻劉備随後的夷陵之戰失利,令蜀漢前程幾成黃粱。作為開國君主,劉備對此自是深惡痛絕,不能不承認關羽在軍事指揮上的失利。

關羽死後,蜀漢如何評價他?劉禅中肯,諸葛亮謹慎,劉備耐人尋味

畢竟二人自涿縣之後便并肩作戰多年,結下了生死之交。劉備對關羽的忠勇仗義,自是無比欽佩和愛戴。當年關羽單騎救主出了不世之勇,令人永志難忘。即便後來關羽丢失荊州,劉備亦未置一詞痛加指責,可見對老友的恩重情深。

不過身為君主,劉備對關羽在荊州之役中的失利亦是避無可避。畢竟關羽丢失荊州這關鍵根據地,直接導緻劉備随後的夷陵之戰潰敗,蜀漢前程幾成黃粱。作為國家領袖,對臣下功過是非,理當明确批評指正。劉備對關羽的評價也是以難免産生了沖突心理。

有鑒于此,劉備在給關羽追封谥号時也是三番五次反複考慮,最終才下定決心給老友最大的禮遇。他不但追谥關羽為"壯"以彰顯武勇,更在"大将軍"一職始終空缺,意在借此向關羽緻敬。可見劉備在沖突心理中仍是傾盡全力維護老友名節。儘管蜀漢最終亡于西涼軍,但關羽在劉備心中的地位亦是無可置疑的。

諸葛亮的權衡取舍

關羽死後,蜀漢如何評價他?劉禅中肯,諸葛亮謹慎,劉備耐人尋味

面對關羽身殒軍火的遭遇,諸葛亮的評價顯得格外謹慎。作為蜀漢軍師,諸葛亮深知關羽在軍事上的威望和地位,對他的評判絕非可以草率從事。

諸葛亮雖才高八鬥,但在處理關羽問題上卻未盡顯赫赫身手。與關羽共事十餘載,諸葛亮對其骁勇善戰,出生入死毫無疑問。但面對關羽丢失荊州這一戰略重地,導緻蜀漢前程陷入絕境的嚴重失誤,諸葛亮亦隻能閉口無言。畢竟戰事失利,責任在關。

不僅如此,諸葛亮在其著名的《後出師表》中也隻是幾筆帶過關于關羽戰死的事件,并未多加評論。可見他對待這位舊日戰友極為小心翼翼。畢竟蜀漢當時正陷入重重危機,諸葛亮作為軍師不得不小心維系内部團結,避免火上澆油。

關羽死後,蜀漢如何評價他?劉禅中肯,諸葛亮謹慎,劉備耐人尋味

除了對關羽評價避重就輕外,諸葛亮在軍事決策上亦較為保守。例如在永安之戰中,諸葛亮未能像關羽那樣大膽突圍出擊,反而坐守不前。此乃明哲保身之計,不願重蹈關羽戰死覆轍。然而這種過于謹小慎微的作風,也導緻蜀漢無法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

諸葛亮對關羽評價的小心謹慎,更多還是出于對形勢的權衡。當時劉備即将駕崩,曹魏又步步緊逼,蜀漢處境艱難。如果諸葛亮公開點評關羽的得失,很可能引發内部更大的分裂。是以他選擇避重就輕,以維系軍心穩定為先。這種"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或許也是諸葛亮在動蕩年代能穩坐軍師一職的重要原因。

劉禅的客觀評判

作為蜀漢的君主,劉禅對關羽的評價顯得中肯而客觀。他與關羽并無過多私人恩怨,因而能夠比較公正地評價這位曾經蜀漢頂梁柱的功過。

關羽死後,蜀漢如何評價他?劉禅中肯,諸葛亮謹慎,劉備耐人尋味

毫無疑問,劉禅首先肯定了關羽在蜀漢開國立業中的卓越軍功。當年關羽力挽狂瀾于長闆橋,一人力敵萬夫,勇猛無比;随後又在赤壁之役斬将奪旗,建立了漢臣伐曹的奇功。劉禅作為繼承人,自然将關羽的武勇悍勇銘記于心。

與此同時,劉禅并未因關羽先前有功而對其後來的過失視而不見。他直言不諱地指出,關羽在防守荊州期間卻疏忽大意,最終導緻荊州失守、蜀漢國力遭受重創。為此,劉禅在追谥關羽時用了"壯缪侯"的谥号,既褒其"壯勇",又貶其"武功不成、昧于名實"。可謂是一語中的,全面評判了關羽的得失。

不僅如此,劉禅對關羽的評判還展現在蜀漢的軍事布局上。自關羽戰死之後,劉禅明确否定了将軍獨當一面的做法,改而采取互為表裡的軍事決策。這與關羽當年不聽勸阻、孤軍深入導緻覆沒的教訓是相呼應的。由此可見,劉禅不僅在語言上對關羽加以評判,實際軍事決策也吸取了關羽當年的教訓。

總的來說,劉禅對關羽的評價是比較客觀中肯的。他既沒有因關羽的先前功勳而網開一面,也沒有因個人恩怨而過分苛責或貶低。這種君臣之間的公正評判,彰顯了劉禅作為一國之君的高度和理性。

關羽死後,蜀漢如何評價他?劉禅中肯,諸葛亮謹慎,劉備耐人尋味

關羽的自我表現

評判一員将領,固然需從上峰睥睨俯瞰,但更需要回溯其一生的經曆和表現。關羽雖最終戰死于東吳軍陣,但他的壯舉早已彪炳千古,值得為後人所銘記。

自劉備起兵于漁陽之初,關羽即效命于涿縣,從此與張飛并稱"馬後炮"。出身布衣,關羽本非武力世家,但其武勇勇猛卻無人能及。當年長闆橋一役,關羽一人獨擋曹軍大營,敵萬餘人不能前;百獸潛伏,獨關馬貫日雲。正所謂"手揮豪氣,遏雲勒雷",方顯關羽那彪戾張揚的武力非凡。

及後赤壁之役,關羽更是建立赫赫功勳。當年東吳聯曹伐蜀,劉備三路進軍陷入絕境。是役關羽親征大戰,斬曹軍大将黃祖,随即奪旗沖陣,機警勇猛,令人歎為觀止。正是這出人意料的反擊,方為劉備翻轉了頹勢,最終擊潰曹軍主力。

關羽死後,蜀漢如何評價他?劉禅中肯,諸葛亮謹慎,劉備耐人尋味

除了武力無雙,關羽作為将領亦能獨挑重任。其後在守荊州期間,關羽獨領衆将屢建奇功。當時曹魏孫權兩股強大兵力步步進逼,但關羽卻獨力固守,不給敵人可乘之隙。直至最後被陷于東吳奇計之下,方才被擒受辱。然而回看關羽當年的骁勇,實在令人為之仰止。

縱觀關羽一生,不難發現其命運坎坷多舛。早年受劉備賞識,屢建奇勳,備受器重。然而從守荊州起,關羽的運氣卻一直走下坡路。失守荊州後,雖曾一度勉力重整夷陵,但終被俘受辱于東吳,為蜀漢添了最大一劫。直至最後被無情殺害,關羽的一生幾乎就是坎坷的寫照。

正所謂"勇冠三軍"卻最終戰死沙場,關羽的人生經曆着實曲折離奇,讓人深有體會。然而即便如此,關羽的忠勇仗義、不畏生死的英雄氣概仍深深銘刻在蜀漢乃至整個三國的曆史之中,永不磨滅。

三巨頭的終極定論

縱觀蜀漢三大領袖對關羽的評價,不難發現他們雖有分歧,但總的評判都是基于事實和理性的。每個人根據自身立場和見解,對這位舊日戰友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褒貶。

關羽死後,蜀漢如何評價他?劉禅中肯,諸葛亮謹慎,劉備耐人尋味

對于關羽這位摯友,劉備無疑是最為難以釋懷的。二人自涿縣之後便并肩作戰,結下了生死之誼。故而面對關羽最終戰死,劉備内心自然無比悲痛。他不但在語言上多方維護關羽的名節,更在追谥上給予極高的禮遇。可見對老友的恩重情深,劉備是用盡一切力量在挽回關羽的名聲。

身為軍師,諸葛亮的評價則顯得格外謹慎。他對關羽戰死隻是一筆帶過,并未多加評論,防止激化内部沖突。此外在軍事決策上,諸葛亮亦采取了相對保守的做法,避免重蹈關羽的覆轍。可見諸葛亮對關羽雖有崇敬之意,但更多還是出于對當時局勢的權衡取舍。

作為繼承人,劉禅對關羽的評判則顯得客觀中肯。他既肯定了關羽在蜀漢立業上的卓越軍功,又直言其後來失守荊州的重大過失。劉禅用"壯缪侯"的谥号,對關羽加以褒貶并重的評判,可謂一語中的。不僅如此,劉禅在軍事決策上也吸取了關羽的教訓,彰顯了其公正無私的處事作風。

結尾

總的來說,三大領袖雖從不同角度評判關羽,但都沒有完全否定或肯定。劉備因私交力挺,諸葛亮因謹慎而保留,劉禅因公正而有所批評。他們對關羽評價或褒或貶,正是出于各自不同的處世立場。但不可否認的是,關羽在他們心目中畢竟是蜀漢鼎鼎有功的開國功臣,值得永久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