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毅临终时对王震说:此人当年差点杀我,别让他受委屈

作者:王历史

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陈毅曾经历了一次生死危机,差点被自己人当作叛徒枪毙。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又是谁差点杀了陈毅?陈毅为何要在临终时对王震提起这件事?这段往事蕴含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陈毅临终时对王震说:此人当年差点杀我,别让他受委屈

党内误会引发悲剧:陈毅奉命上山通知改编,被怀疑为叛徒

1937年10月,中国内战阵线发生重大变化。经过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停止了对共产党的"围剿",双方形成统一战线共同抗日。在这场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原红军被要求接受改编,组建新的抗日武装力量,开赴前线阵地。

北方的红军部队由于与总部联系顺畅,改编工作相对简单。但在湖南、江西等地区活动的游击队,却因长期与外界失去联系,对国共合作一事精神未能及时统一,改编进程十分艰难。

湘赣边地区的游击队就遭遇了这一情况。他们长期与总部失联,连国共合作统一抗日的大事都一无所知。在他们看来,蒋介石一直是可恨的旧敌,现在忽然要与之携手并肩、同室操戈,无异于向仇人低头投降。

陈毅临终时对王震说:此人当年差点杀我,别让他受委屈

身陷湘赣边游击队的陈毅,奉命上山传达国共合作抗日的方针政策,他万万没料到,这一"喜讯"却在谭余保麾下的游击队引发了惊天动地的"叛变"指控。

10月下旬,陈毅前往位于湖南省的九龙山,准备向谭余保所部游击队员传达上级指示。沿途辗转经过了几次盘查,终于见到了谭余保的亲信和部下。

可是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当陈毅耐心解释局势并传达指示时,谭余保等人却以为他是来"招安"的,理直气壮将陈毅捆绑至树干,痛骂是"投靠蒋氏"的"叛徒"。

很快,谭余保在甘子山召开了大会,提议要当众公审陈毅,甚至有将陈毅"枪毙"的狂言。会场上一片哗然,激昂的杀声响彻林间。身陷囹圄的陈毅勇敢高喊:"不能杀,不能杀,杀我你们会犯大错的!"

危机时刻英勇表现:临危不惧陈毅据理力争

面对谭余保等人的怀疑和威胁,陈毅始终保持着英勇气概和坚定立场。次日上午,谭余保在树林空地召开大会,公审陈毅所谓"叛变"一事。

陈毅临终时对王震说:此人当年差点杀我,别让他受委屈

会场气氛凝重,不少同志怀有敌意地盯着陈毅。谭余保首先发难,质问陈毅为何在井冈山时还信誓旦旦要坚持革命,如今却要"叛变"跟蒋介石合作。

陈毅大声反驳道:"党章明文规定下级服从上级,你们应该服从组织决定。"谭余保不以为然,反问陈毅是不是贪图荣华富贵、吃不得苦才"叛变"。

陈毅气愤地说:"吃不得苦?笑话!我陈毅吃的苦并不比你们少,经历的艰难更是比谁都多。"

为了证明自己的革命忠诚,陈毅面向会场,满怀深情地讲起上年在梅山游击队被蒋军46师重重围困的经历。"当时我身体虚弱,在树丛草莽中躲了20多天,写下3首诗作为遗嘱。"

陈毅随后吟诵起那3首诗来:"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诗词豪迈慷慨,现场不少同志为之动容。

但谭余保仍然不为所动,执意要"枪毙"陈毅以稳住军心。陈毅愤然说道:"别用枪毙来吓唬我,我怕死就不会革命了。蒋军那一套我历历在目,你开枪吧!"

陈毅临终时对王震说:此人当年差点杀我,别让他受委屈

面对陈毅的狮子大吼,谭余保显然是怯了。原本大声喊"杀"的人,在听明白陈毅的话后也开始缄默。谭余保作为久经考验的党员,陈毅的话语无疑给了他极大的思想冲击。

特殊身份使命光荣:陈毅冒生命危险传达上级指示

陈毅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也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向谭余保等人阐明上级来意,实在有着特殊的身份和重大使命在身。

陈毅不仅是红军著名将领,更是中共中央委派前来传达重大决策的特使。这份重任不容有失。倘若陈毅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后果极其严重。

身在湘赣边区的红军游击队,由于长期与外界失去联系,对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抗日的方针一无所知。游击队怀有强烈疑虑,意志难以统一,甚至产生了极端想法。

陈毅此行的关键使命,就是要消除疑虑,统一思想认识,为后续改编工作扫清障碍。一旦陈毅未能圆满完成任务,湘赣边区的武装就可能在统一战线的大好形势面前失去方向,甚至出现内耗。

陈毅临终时对王震说:此人当年差点杀我,别让他受委屈

更为可怕的是,如果陈毅未能亲自前往,仅派遣普通人员或文件,极有可能被当成敌人的诡计,遭到武装袭击。届时要想平息事端,阻力将更为艰巨。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陈毅不得不亲自冒着生命危险前往。这份使命凸显了陈毅在党和革命事业中的特殊地位和分量。

早在1937年7月,陈毅就已经接到中共中央的电报,着令他前往湘赣边区宣传统一战线抗日的方针。但由于交通阻塞,前后两次都未能如期到达。

直到10月下旬,党中央再次发电要陈毅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工作万无一失。这才有了陈毅上山事件的发生。

当时正是南方游击队陷入思想困惑的关键时期,若不及时解疑释惑,后患无穷。陈毅深知重任在身,方不惜以身殉职的决心应付各种突发事件。

事实上,就在陈毅上山的前一个月,也曾派遣游击队员前往周游说,却未能顺利接头,反而陷入绝境。要不是陈毅一再坚持,坚持到最后一刻,整个局面恐怕将更加危险。

陈毅临终时对王震说:此人当年差点杀我,别让他受委屈

戏剧性曲折加深感情:经历生死陈谭友谊更珍贵

就在陈毅被捆绑,生死一线的危急时刻,谭余保在现场亲眼看到陈毅临危不惧的英勇表现,内心产生了天翻地覆的震撼。

起初,谭余保对于陈毅前来"传达投降"感到无比愤怒。他认定陈毅是"叛徒"之徒,必须严惩不贷。在谭余保的主导下,会场一度充斥着"杀""杀"的呐喊声浪。

但在陈毅慷慨陈词,满怀豪情朗诵诗句之后,现场气氛出现了逆转。原本咄咄逼人的谭余保,在听完陈毅动人心弦的话语后,忽然开始沉默了。

作为久经沙场的老革命,谭余保对陈毅话里话外所蕴含的忠诚信念及崇高品格,有着惺惺相惜的敬佩之情。面对枪口下的威胁,陈毅毫无惧色,反而斥责谭余保有悖党纪。这样的气魄,令谭余保深有触动。

更重要的是,陈毅讲起自己在梅山围困期间的艰苦经历,以及悲壮诗句,无不让谭余保想起了自己与陈毅同甘共苦的峥嵘岁月。两人一同经历了生死离别、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革命情谊在那一刻油然而生。

陈毅临终时对王震说:此人当年差点杀我,别让他受委屈

会场原本喧闹不已,在陈毅充满热情洪钧的话语中,变得安静祥和。就连那些原本咆哮痛骂的游击队员,此刻也低下了头,不作声了。

谭余保内心涌现一种强烈愧疚感。作为党的干部,自己理应服从党纪,而非主观武断。面对革命战友的真情诉说,他在精神上遭受了沉重打击,对自己的言行感到羞愧万分。

为了摆脱这种羞愧心理,谭余保主动要求将自己捆绑起来,以示惩戒。而陈毅则挺身而出,及时解开了谭余保的绳索,展现出宽广胸怀的同志情谊。

陈毅和谭余保在这场生死危机中,曾一度对立何等剧烈。但终因双方忠诚于共产主义革命事业永不动摇的崇高信念,最终化解了隔阂,结下了生死之交。这段经历,不啻成为两人珍贵难能可贵的友谊基石。

临终嘱托彰显大义:陈毅对老友谭余保怀有祝福

几十年过去,当陈毅卧病临终时,他却依然对当年的那段往事念念不忘。在与王震的最后一次谈话中,陈毅特意提到了谭余保,并嘱咐王震好生关照这位老友。

陈毅临终时对王震说:此人当年差点杀我,别让他受委屈

"此人当年差点杀我,别让他受委屈。"陈毅如是说。这简单的一句话,饱含了陈毅对友谊的珍视与对革命事业的赤诚忠心。

早在1937年底,经过陈毅的耐心说服,谭余保最终放下偏见,接受了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抗日的方针决定。而陈毅也在此后和谭余保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两人一同经历了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在敌人疯狂扫荡之下,他们同甘共苦、并肩作战,几度生死与共。正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陈谭两人的友谊就像火一般熊熊燃烧。

抗战胜利后,谭余保一直活跃在党的各条战线上,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而陈毅亦是如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他就担任了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两人的命运虽然早已分道扬镳,但彼此对友谊的珍视却从未间断。陈毅晚年时经常会提起和谭余保的那段峥嵘岁月,津津乐道地讲述两人的革命经历。

可见,陈毅对谭余保并不是简单的朋友那么肤浅。他们堪称同生共死的革命战友,用鲜血铸就了牢不可破的友谊。即便当年险些遭到不测,陈毅也从未对谭余保怀有丝毫怨恨,反而一味地予以理解和包容。

正因如此,陈毅才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谭余保的安危挂在心头。身为陈毅最后的知己好友,王震自然理解其中的深意。

谭余保已年迈,生活拮据,往日英勇卓著的革命前辈如今委实处境堪怜。陈毅之所以叮嘱王震"别让他受委屈",正是出于对谭余保的一片赤诚之心和不忍之情。

结尾

从这个细微的片段,我们可以看出陈毅对友谊的高度珍视,以及为之而活的崇高理想和宗旨。友谊源于革命,而友谊又高于一切是非曲直。在陈毅心中,理想信念和同志之谊,方是最为重要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