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毅臨終時對王震說:此人當年差點殺我,别讓他受委屈

作者:王曆史

這句話背後隐藏着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陳毅曾經曆了一次生死危機,差點被自己人當作叛徒槍斃。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又是誰差點殺了陳毅?陳毅為何要在臨終時對王震提起這件事?這段往事蘊含着怎樣的曆史意義?

陳毅臨終時對王震說:此人當年差點殺我,别讓他受委屈

黨内誤會引發悲劇:陳毅奉命上山通知改編,被懷疑為叛徒

1937年10月,中國内戰陣線發生重大變化。經過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被迫停止了對共産黨的"圍剿",雙方形成統一戰線共同抗日。在這場國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原紅軍被要求接受改編,組建新的抗日武裝力量,開赴前線陣地。

北方的紅軍部隊由于與總部聯系順暢,改編工作相對簡單。但在湖南、江西等地區活動的遊擊隊,卻因長期與外界失去聯系,對國共合作一事精神未能及時統一,改編程序十分艱難。

湘贛邊地區的遊擊隊就遭遇了這一情況。他們長期與總部失聯,連國共合作統一抗日的大事都一無所知。在他們看來,蔣介石一直是可恨的舊敵,現在忽然要與之攜手并肩、同室操戈,無異于向仇人低頭投降。

陳毅臨終時對王震說:此人當年差點殺我,别讓他受委屈

身陷湘贛邊遊擊隊的陳毅,奉命上山傳達國共合作抗日的方針政策,他萬萬沒料到,這一"喜訊"卻在譚餘保麾下的遊擊隊引發了驚天動地的"叛變"指控。

10月下旬,陳毅前往位于湖南省的九龍山,準備向譚餘保所部遊擊隊員傳達上級訓示。沿途輾轉經過了幾次盤查,終于見到了譚餘保的親信和部下。

可是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當陳毅耐心解釋局勢并傳達訓示時,譚餘保等人卻以為他是來"招安"的,理直氣壯将陳毅捆綁至樹幹,痛罵是"投靠蔣氏"的"叛徒"。

很快,譚餘保在甘子山召開了大會,提議要當衆公審陳毅,甚至有将陳毅"槍斃"的狂言。會場上一片嘩然,激昂的殺聲響徹林間。身陷囹圄的陳毅勇敢高喊:"不能殺,不能殺,殺我你們會犯大錯的!"

危機時刻英勇表現:臨危不懼陳毅據理力争

面對譚餘保等人的懷疑和威脅,陳毅始終保持着英勇氣概和堅定立場。次日上午,譚餘保在樹林空地召開大會,公審陳毅所謂"叛變"一事。

陳毅臨終時對王震說:此人當年差點殺我,别讓他受委屈

會場氣氛凝重,不少同志懷有敵意地盯着陳毅。譚餘保首先發難,質問陳毅為何在井岡山時還信誓旦旦要堅持革命,如今卻要"叛變"跟蔣介石合作。

陳毅大聲反駁道:"黨章明文規定下級服從上級,你們應該服從組織決定。"譚餘保不以為然,反問陳毅是不是貪圖榮華富貴、吃不得苦才"叛變"。

陳毅氣憤地說:"吃不得苦?笑話!我陳毅吃的苦并不比你們少,經曆的艱難更是比誰都多。"

為了證明自己的革命忠誠,陳毅面向會場,滿懷深情地講起上年在梅山遊擊隊被蔣軍46師重重圍困的經曆。"當時我身體虛弱,在樹叢草莽中躲了20多天,寫下3首詩作為遺囑。"

陳毅随後吟誦起那3首詩來:"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詩詞豪邁慷慨,現場不少同志為之動容。

但譚餘保仍然不為所動,執意要"槍斃"陳毅以穩住軍心。陳毅憤然說道:"别用槍斃來吓唬我,我怕死就不會革命了。蔣軍那一套我曆曆在目,你開槍吧!"

陳毅臨終時對王震說:此人當年差點殺我,别讓他受委屈

面對陳毅的獅子大吼,譚餘保顯然是怯了。原本大聲喊"殺"的人,在聽明白陳毅的話後也開始緘默。譚餘保作為久經考驗的黨員,陳毅的話語無疑給了他極大的思想沖擊。

特殊身份使命光榮:陳毅冒生命危險傳達上級訓示

陳毅之是以不惜一切代價,也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向譚餘保等人闡明上級來意,實在有着特殊的身份和重大使命在身。

陳毅不僅是紅軍著名将領,更是中共中央委派前來傳達重大決策的特使。這份重任不容有失。倘若陳毅不能如期完成任務,後果極其嚴重。

身在湘贛邊區的紅軍遊擊隊,由于長期與外界失去聯系,對黨中央關于統一戰線抗日的方針一無所知。遊擊隊懷有強烈疑慮,意志難以統一,甚至産生了極端想法。

陳毅此行的關鍵使命,就是要消除疑慮,統一思想認識,為後續改編工作掃清障礙。一旦陳毅未能圓滿完成任務,湘贛邊區的武裝就可能在統一戰線的大好形勢面前失去方向,甚至出現内耗。

陳毅臨終時對王震說:此人當年差點殺我,别讓他受委屈

更為可怕的是,如果陳毅未能親自前往,僅派遣普通人員或檔案,極有可能被當成敵人的詭計,遭到武裝襲擊。屆時要想平息事端,阻力将更為艱巨。

正是基于這一考慮,陳毅不得不親自冒着生命危險前往。這份使命凸顯了陳毅在黨和革命事業中的特殊地位和分量。

早在1937年7月,陳毅就已經接到中共中央的電報,着令他前往湘贛邊區宣傳統一戰線抗日的方針。但由于交通阻塞,前後兩次都未能如期到達。

直到10月下旬,黨中央再次發電要陳毅不惜一切代價,確定工作萬無一失。這才有了陳毅上山事件的發生。

當時正是南方遊擊隊陷入思想困惑的關鍵時期,若不及時解疑釋惑,後患無窮。陳毅深知重任在身,方不惜以身殉職的決心應付各種突發事件。

事實上,就在陳毅上山的前一個月,也曾派遣遊擊隊員前往周遊說,卻未能順利接頭,反而陷入絕境。要不是陳毅一再堅持,堅持到最後一刻,整個局面恐怕将更加危險。

陳毅臨終時對王震說:此人當年差點殺我,别讓他受委屈

戲劇性曲折加深感情:經曆生死陳譚友誼更珍貴

就在陳毅被捆綁,生死一線的危急時刻,譚餘保在現場親眼看到陳毅臨危不懼的英勇表現,内心産生了天翻地覆的震撼。

起初,譚餘保對于陳毅前來"傳達投降"感到無比憤怒。他認定陳毅是"叛徒"之徒,必須嚴懲不貸。在譚餘保的主導下,會場一度充斥着"殺""殺"的呐喊聲浪。

但在陳毅慷慨陳詞,滿懷豪情朗誦詩句之後,現場氣氛出現了逆轉。原本咄咄逼人的譚餘保,在聽完陳毅動人心弦的話語後,忽然開始沉默了。

作為久經沙場的老革命,譚餘保對陳毅話裡話外所蘊含的忠誠信念及崇高品格,有着惺惺相惜的敬佩之情。面對槍口下的威脅,陳毅毫無懼色,反而斥責譚餘保有悖黨紀。這樣的氣魄,令譚餘保深有觸動。

更重要的是,陳毅講起自己在梅山圍困期間的艱苦經曆,以及悲壯詩句,無不讓譚餘保想起了自己與陳毅同甘共苦的峥嵘歲月。兩人一同經曆了生死離别、艱苦卓絕的戰争年代,革命情誼在那一刻油然而生。

陳毅臨終時對王震說:此人當年差點殺我,别讓他受委屈

會場原本喧鬧不已,在陳毅充滿熱情洪鈞的話語中,變得安靜祥和。就連那些原本咆哮痛罵的遊擊隊員,此刻也低下了頭,不作聲了。

譚餘保内心湧現一種強烈愧疚感。作為黨的幹部,自己理應服從黨紀,而非主觀武斷。面對革命戰友的真情訴說,他在精神上遭受了沉重打擊,對自己的言行感到羞愧萬分。

為了擺脫這種羞愧心理,譚餘保主動要求将自己捆綁起來,以示懲戒。而陳毅則挺身而出,及時解開了譚餘保的繩索,展現出寬廣胸懷的同志情誼。

陳毅和譚餘保在這場生死危機中,曾一度對立何等劇烈。但終因雙方忠誠于共産主義革命事業永不動搖的崇高信念,最終化解了隔閡,結下了生死之交。這段經曆,不啻成為兩人珍貴難能可貴的友誼基石。

臨終囑托彰顯大義:陳毅對老友譚餘保懷有祝福

幾十年過去,當陳毅卧病臨終時,他卻依然對當年的那段往事念念不忘。在與王震的最後一次談話中,陳毅特意提到了譚餘保,并囑咐王震好生關照這位老友。

陳毅臨終時對王震說:此人當年差點殺我,别讓他受委屈

"此人當年差點殺我,别讓他受委屈。"陳毅如是說。這簡單的一句話,飽含了陳毅對友誼的珍視與對革命事業的赤誠忠心。

早在1937年底,經過陳毅的耐心說服,譚餘保最終放下偏見,接受了黨中央關于統一戰線抗日的方針決定。而陳毅也在此後和譚餘保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兩人一同經曆了抗日戰争最為艱苦的時期。在敵人瘋狂掃蕩之下,他們同甘共苦、并肩作戰,幾度生死與共。正是在那個特殊年代,陳譚兩人的友誼就像火一般熊熊燃燒。

抗戰勝利後,譚餘保一直活躍在黨的各條戰線上,為民族解放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而陳毅亦是如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他就擔任了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等重要職務。

兩人的命運雖然早已分道揚镳,但彼此對友誼的珍視卻從未間斷。陳毅晚年時經常會提起和譚餘保的那段峥嵘歲月,津津樂道地講述兩人的革命經曆。

可見,陳毅對譚餘保并不是簡單的朋友那麼膚淺。他們堪稱同生共死的革命戰友,用鮮血鑄就了牢不可破的友誼。即便當年險些遭到不測,陳毅也從未對譚餘保懷有絲毫怨恨,反而一味地予以了解和包容。

正因如此,陳毅才會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将譚餘保的安危挂在心頭。身為陳毅最後的知己好友,王震自然了解其中的深意。

譚餘保已年邁,生活拮據,往日英勇卓著的革命前輩如今委實處境堪憐。陳毅之是以叮囑王震"别讓他受委屈",正是出于對譚餘保的一片赤誠之心和不忍之情。

結尾

從這個細微的片段,我們可以看出陳毅對友誼的高度珍視,以及為之而活的崇高理想和宗旨。友誼源于革命,而友誼又高于一切是非曲直。在陳毅心中,理想信念和同志之誼,方是最為重要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