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是把乡亲当爹娘的干部,突围折返,不惜牺牲也要背走卧病的大娘

作者:许历史说

一九四二年春天,形势风云突变,敌人的"扫荡"行动愈发频繁。在献县偏僻小村宋家房子的一个小院落里,一群普通的农家子弟正悄然进行着一场看似平凡,实则惊心动魄的斗争。他们在村里干着普通的农活,过着看似与村民无异的生活。但随着战火的逼近,一场可怕的危机正向他们袭来。面对敌人的疯狂袭击,他们将作何抉择?一位年轻的组长将如何带领这支队伍,守护乡亲村民?背着卧病老人突围的故事,将如何上演?

他是把乡亲当爹娘的干部,突围折返,不惜牺牲也要背走卧病的大娘

乡村日常生活的动荡冲击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落在杂草丛生的小院里。鸡鸭啼叫,牲口嘶鸣,一派普通农家的生活景象。村里的农民正在田间地头劳作,收获着辛勤劳动的硕果。然而,这祥和的乡村生活背后却暗潮汹涌。

隐藏在村民中的,是一支隶属于抗日游击队的地下工作组织。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执行着秘密任务,为军民两条战线提供着宝贵的保障。这个小村庄成了党的地下斗争的前线阵地,平凡的村民身份下隐藏着英勇不屈的革命战士。

这股隐秘的力量就是抗三团的文印组。他们肩负着出版教材的重任,为抗日斗争输送着宝贵的理论武器和知识源泉。一支仅有十余人的微小力量,却承载着党的伟大事业,化作一股涓涓细流,在黑暗处默默汇聚。

然而,随着敌人"扫荡"行动的日益猖獗,黑云开始笼罩这片乡村。铁蹄由远及近,枪炮声越发清晰可闻。一股阴森恐怖的气息在村庄四周蔓延开来,吞噬着往日的祥和宁静。

来犯的不仅是枪炮硝烟,更是摧残人性的野蛮暴行。党员们了解到,不远处的村落已遭到敌人的血腥屠杀,惨不堪言。许多无辜村民被活活烧死,儿童遭到野蛮虐杀。而一旦被敌人发现文印组的藏身之处,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加残酷的厄运。

面对渐近的杀戮与屠村的恐怖,文印组内诞生了动荡与困惑。有些同志开始心生退缩,恐惧使他们萌生了逃离的冲动。而党的铁军,从来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锻造出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任何畏缩都是对信念的背叛。

组长董志森深知,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他年轻的肩膀上,扛着党性命相连的重大信任与责任。他必须鼓舞大家的斗志,坚定同志们对革命的信念。

融入群众化解危机的艺辛历程

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文印组谨记着上级的教导,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才是最牢固的依托和藏身之所。他们决心通过彻底改头换面,完全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化解眼前的危机。

首先,他们开始了精心的伪装。一个个将军装卸去,换上粗布衣衫,蓝布长褂。有的同志还精心描了小胡子,以伪装成老农。组长董志森更是涂满一脸尘土,刻意遮掩住自己白皙的肤色。

然而,单单的外表改变还远远不够。要想真正做到"化"到群众中去,仅仅表面伪装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必须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学会当地方言,熟悉村庄里的户口家族关系,就连对村民的称呼都要一一了熟于胸。

在董志森的积极指导下,大家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学习过程。一位同志曾如实道出了内心的困惑:"我明白党的教导,但如何对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妇人当面叫'娘'呢?这分明就是做戏,怎能算得上是真正融入了群众生活?"

董志森并没有一味训斥,而是耐心解释:"革命就是要我们放下階级成见,与群众同甘共苦。唯有把乡亲们当成自己的父母兄弟,才能真正植根于群众之中。"

在党的教育下,同志们逐渐放下了内心的芥蒂。有的同志在白天就热火朝天地帮助村里的老人家做农活,捶腿捏肩;有的则牵着孩子们的小手,听他们讲着乡音重的顽皮故事。他们竭尽所能地倾注自己的心血,向村民们展现真诚。

这种诚心诚意终于换来了村民们的认可。一位老农曾由衷地说:"你们现在确实成了宋家房子的人了。"一位母亲也在嘘寒问暖中,由衷地称呼这些年轻人为"儿子"。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有一些别扭与趣事发生。有一位同志被分配到一户人家,本应扮演一位未婚女婿的角色。但他一见了那户人家的闺女,就再也无法视她为外人,反倒是心猿意马、神魂颠倒起来。最终只得将他重新安排到另一家,扮演一位循规蹈矩的"儿子"角色。

漫长而艰辛的融入过程,终于取得了圆满的成果。白日里,大家或在田间地头劳作、或在户外游荡、或在家中下棋、抓虱、纺线,一切行止都如同寻常的村民。直到天色将黑,他们才会悄悄返回集中的院落,开始印刷与编写的工作,直至黎明。

就这样,在枪林弹雨环绕的恐怖之中,文印组像是一粒坚韧的种子,在乡亲们的庇护下悄然生根、破土而出。越是凶险的环境,越能锻造出他们这些革命战士不屈的斗志和对党无限忠诚的决心。

爆发战火下的不屈斗争

伪装行将失手之时,更加凶残的战火却已经点燃。一个黑夜,枪炮声在宋家房子的村庄上空此起彼伏,敌军开始了新一轮的"扫荡"行动。

文印组的同志们被惊醒后,迅速行动起来。根据事先制定的计划,他们立刻开始转移藏匿的印刷设备。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枪声响起,一名年轻的地下党员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之下。

这名年轻人临终前,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印刷机,确保了机器的安全转移。他的鲜血很快便洒满了地面,染红了整个小院。年长的老郑见状,眼中喷薄出熊熊怒火,他竟一个人暴起直扑重围,与敌人展开了拼杀。

老郑的身手矫健利落,在场内外连续击毙数名敌军,一度形成了对峙的僵局。可是敌人的人数实在太多,枪林弹雨很快便将他包围。就在这危急关头,一名仅存的妇女党员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为老郑阻挡了敌人的射击。

这一幕情景,就如同革命年代里常见的那些悲壮画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倒在血泊之中,身躯上布满了弹孔;而一位老党员则负伤倒地,眼中仍燃烧着不屈的斗志之火……

就在这个危急关头,组长董志森挺身而出,指挥着所有幸存的同志迅速转移。有几位同志本打算固守阵地、不惜一切代价护送印刷机安全转移,然而董志森却下令放弃了这一想法,转而优先保护幸存同志的生命安全。

一行人很快便离开了宋家房子,沿着滹沱河的方向艰难前行。敌军很快就追了上来,枪林弹雨从四面八方笼罩而来。正当人人绝望之时,一位患有重病、卧床多年的老人家竟突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体为大家抵挡了敌人的射击。

趁此屏障,董志森果断做出决断,背起这位年迈的老人就地突围。在他身后,其余同志也迅速展开撤离。敌军的枪炮虽然猛烈,但终究敌不过革命战士的顽强意志。一行人很快便摆脱了重重包围,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就这样,文印组付出了惨重的牺牲,但还是保住了根据地的秘密,也保全了宝贵的生力军。更重要的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革命斗争的尊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惊心动魄生死时刻

夜色笼罩下的滹沱河岸边,一行人狼狈逃命,处处皆是硝烟与杀戮。敌军全力追击,枪炮声不绝于耳。生死存亡,正陷入了最为惊心动魄的关头。

董志森一手扶着那老人,一手提着印刷机,沉重的负担几乎将他压垮。他时而低垂下去,时而又挺直腰杆,竭尽全力向前行进。铁蹄乱踏之声已经由远及近,很快就将包围上来。

同行的几个年轻人见状,也都纷纷卸下各自的重担,帮助董志森分担重任。他们轮流背着老人和印刷机,勉力向前冲去。在他们身后,残留的同志们则拼命阻挡着敌军的追击。

期间有一名年轻党员被流弹击中,当场牺牲。老郑一边为他丧钟,一边英勇格斗,奋不顾身地护卫着同志们的退路。一路上,不少勇士就这样一个个倒下。直到最后,只剩下董志森和几个年轻人,拼死拼活地向前跑去。

突然间,一阵马蹄声由左路传来,一支敌军骑兵竟也加入了追击。董志森当机立断,带领几个年轻人急转直右,向一座小山奔去。敌军的骑兵很快便追了上来,他们的枪炮射击距离渐渐拉进。

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董志森作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断。他将印刷机和老人交给身边的年轻人,独自一人逆向返回,以自己的身躯为同志们阻挡敌军的射击!

他的手中只有一把火绳枪作为武器,面对重重包围阻击着实是捉襟见肘。但他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枪声与爆炸声在他身边此起彼伏。敌军很快就将他包围,一旦被活捉,遭受的将是无尽的酷刑折磨。

正当危机再一次降临之时,几名年轻党员突然掉头返回,加入了董志森的阻击战。他们就这样数人对数十人,战至最后一刻。直至弹尽粮绝,每一个人都拼尽了全力。最终,只剩下董志森一人负伤倒地,其余人尽数牺牲。

就在敌军准备活捉董志森的时候,一个身影突然出现,竟是那位背着印刷机和老人的年轻人。他不顾万分危险,一路蹒跚而回,独自单枪匹马,英勇殊毅迎击敌军。很快他便牺牲在枪林弹雨之下,身躯倒在董志森身旁。

最终,连年轻人临终前的那一枪也被敌军的火力压制。眼见危机四伺,董志森突然拖着负伤的身躯,倒在印刷机的机轮旁,用自己的身躯将机器遮掩起来。就这样,他在枪林弹雨中伏于地上,一动不动,直到天明时刻才被营救出来。

就是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些革命战士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党的尊严,捍卫了他们的理想和信念。这一路艰辛的突围,历历在目,惊心动魄。

平凡群众中的不平凡力量

一缕曙光自东方升起,黎明的帷幕即将揭开。整夜的硝烟散尽,战火暂时平息。宋家房子的村民们从家中探出头来,却看到了一幅触目惊心的景象。

一行人影正在缓缓靠近村落,有的人捂着伤口,有的人支撑着倒下的同伴,所有人身上都残留着战火的痕迹。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名负伤的青年,他双肩驮着一台破旧的印刷机和一位老人。

村民们见状赶忙迎上前去,簇拥着这些疲惫的战士进入村庄。不少人发现这些年轻人竟然就是自己曾经日夜相处的乡亲,不禁惊愕万分。有人发现自己的"儿子"倒在路旁,已然永远离世。一时间,哀号声响彻了整个村庄。

但更令人震惊的是,负伤的董志森竟然端端正正将那台印刷机安置在村中一处空旷的场地上,然后慷慨陈词,向惊惶的村民们解释了事情的原委。

"这台印刷机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他用沙哑的声音说道,"只要印刷机在,我们的斗争就永不停止。我们这些党员,就是从你们这些普通百姓中走出来的。每个人都曾生活过,就和你们一样。"

"但我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就算牺牲了生命,也要完成党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所以这台印刷机,就是我们的希望,是党的理论能够永远传播下去的载体……"

董志森虽已遍体鳞伤,但他的语气却异常坚定。从他的眼神中,村民们看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与庄严。这与往日相处时,那个看似平凡的青年判若两人。

在村民们惊愕的目光中,董志森一行人开始了最后的工作。他们小心翼翼地安置好印刷机,很快便投入到熟悉的工序之中。嘶嘶作响的机器开始运转,一张张鲜红的传单自印刷辊上流泻而出。

与此同时,受伤的同志们也纷纷就地而坐,以双手编起传单,以口述方式撰写新的文字。鲜血很快便浸透了那些宣传单,编写人的手掌也被溶液熏得通红。但是没有人在意这些,一股迸发的力量正在激荡他们的内心。

一行人就这样废寝忘食地工作了数天,直到武装队伍终于赶来进行了最后的接应。军队到达时,只见村中这一幕幕看似平凡,实则震撼人心的景象:一位老人倚坐在家中,朗诵着战地来报的最新革命文字;一群村妇正在熟练地编织鲜红色的宣传品;一台老旧的印刷机嘎吱作响,源源不断地印出着新鲜的理论读物……

如此一幕,无不彰显着普通农民群众内心中沉淀的不平凡力量。当战火硝烟的炮声过后,革命的种子依然在人民中扎下了根。正是这份执着的信念,这种隐藏在平凡外表下的顽强斗志,成就了革命战士在危难时刻舍生忘死的不屈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