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把鄉親當爹娘的幹部,突圍折返,不惜犧牲也要背走卧病的大娘

作者:許曆史說

一九四二年春天,形勢風雲突變,敵人的"掃蕩"行動愈發頻繁。在獻縣偏僻小村宋家房子的一個小院落裡,一群普通的農家子弟正悄然進行着一場看似平凡,實則驚心動魄的鬥争。他們在村裡幹着普通的農活,過着看似與村民無異的生活。但随着戰火的逼近,一場可怕的危機正向他們襲來。面對敵人的瘋狂襲擊,他們将作何抉擇?一位年輕的組長将如何帶領這支隊伍,守護鄉親村民?背着卧病老人突圍的故事,将如何上演?

他是把鄉親當爹娘的幹部,突圍折返,不惜犧牲也要背走卧病的大娘

鄉村日常生活的動蕩沖擊

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棂,灑落在雜草叢生的小院裡。雞鴨啼叫,牲口嘶鳴,一派普通農家的生活景象。村裡的農民正在田間地頭勞作,收獲着辛勤勞動的碩果。然而,這祥和的鄉村生活背後卻暗潮洶湧。

隐藏在村民中的,是一支隸屬于抗日遊擊隊的地下工作組織。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執行着秘密任務,為軍民兩條戰線提供着寶貴的保障。這個小村莊成了黨的地下鬥争的前線陣地,平凡的村民身份下隐藏着英勇不屈的革命戰士。

這股隐秘的力量就是抗三團的文印組。他們肩負着出版教材的重任,為抗日鬥争輸送着寶貴的理論武器和知識源泉。一支僅有十餘人的微小力量,卻承載着黨的偉大事業,化作一股涓涓細流,在黑暗處默默彙聚。

然而,随着敵人"掃蕩"行動的日益猖獗,黑雲開始籠罩這片鄉村。鐵蹄由遠及近,槍炮聲越發清晰可聞。一股陰森恐怖的氣息在村莊四周蔓延開來,吞噬着往日的祥和甯靜。

來犯的不僅是槍炮硝煙,更是摧殘人性的野蠻暴行。黨員們了解到,不遠處的村落已遭到敵人的血腥屠殺,慘不堪言。許多無辜村民被活活燒死,兒童遭到野蠻虐殺。而一旦被敵人發現文印組的藏身之處,等待他們的将是更加殘酷的厄運。

面對漸近的殺戮與屠村的恐怖,文印組内誕生了動蕩與困惑。有些同志開始心生退縮,恐懼使他們萌生了逃離的沖動。而黨的鐵軍,從來都是在艱苦的環境中鍛造出來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任何畏縮都是對信念的背叛。

組長董志森深知,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在他年輕的肩膀上,扛着黨性命相連的重大信任與責任。他必須鼓舞大家的鬥志,堅定同志們對革命的信念。

融入群衆化解危機的藝辛曆程

面對敵人的狂轟濫炸,文印組謹記着上級的教導,隻有深深紮根于人民群衆之中,才是最牢固的依托和藏身之所。他們決心通過徹底改頭換面,完全融入當地村民的生活,化解眼前的危機。

首先,他們開始了精心的僞裝。一個個将軍裝卸去,換上粗布衣衫,藍布長褂。有的同志還精心描了小胡子,以僞裝成老農。組長董志森更是塗滿一臉塵土,刻意遮掩住自己白皙的膚色。

然而,單單的外表改變還遠遠不夠。要想真正做到"化"到群衆中去,僅僅表面僞裝是遠遠不夠的。他們必須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學會當地方言,熟悉村莊裡的戶口家族關系,就連對村民的稱呼都要一一了熟于胸。

在董志森的積極指導下,大家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學習過程。一位同志曾如實道出了内心的困惑:"我明白黨的教導,但如何對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婦人當面叫'娘'呢?這分明就是做戲,怎能算得上是真正融入了群衆生活?"

董志森并沒有一味訓斥,而是耐心解釋:"革命就是要我們放下階級成見,與群衆同甘共苦。唯有把鄉親們當成自己的父母兄弟,才能真正植根于群衆之中。"

在黨的教育下,同志們逐漸放下了内心的芥蒂。有的同志在白天就熱火朝天地幫助村裡的老人家做農活,捶腿捏肩;有的則牽着孩子們的小手,聽他們講着鄉音重的頑皮故事。他們竭盡所能地傾注自己的心血,向村民們展現真誠。

這種誠心誠意終于換來了村民們的認可。一位老農曾由衷地說:"你們現在确實成了宋家房子的人了。"一位母親也在噓寒問暖中,由衷地稱呼這些年輕人為"兒子"。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也難免有一些别扭與趣事發生。有一位同志被配置設定到一戶人家,本應扮演一位未婚女婿的角色。但他一見了那戶人家的閨女,就再也無法視她為外人,反倒是心猿意馬、神魂颠倒起來。最終隻得将他重新安排到另一家,扮演一位循規蹈矩的"兒子"角色。

漫長而艱辛的融入過程,終于取得了圓滿的成果。白日裡,大家或在田間地頭勞作、或在戶外遊蕩、或在家中下棋、抓虱、紡線,一切行止都如同尋常的村民。直到天色将黑,他們才會悄悄傳回集中的院落,開始印刷與編寫的工作,直至黎明。

就這樣,在槍林彈雨環繞的恐怖之中,文印組像是一粒堅韌的種子,在鄉親們的庇護下悄然生根、破土而出。越是兇險的環境,越能鍛造出他們這些革命戰士不屈的鬥志和對黨無限忠誠的決心。

爆發戰火下的不屈鬥争

僞裝行将失手之時,更加兇殘的戰火卻已經點燃。一個黑夜,槍炮聲在宋家房子的村莊上空此起彼伏,敵軍開始了新一輪的"掃蕩"行動。

文印組的同志們被驚醒後,迅速行動起來。根據事先制定的計劃,他們立刻開始轉移藏匿的印刷裝置。然而就在這時,一個意外的槍聲響起,一名年輕的地下黨員犧牲在敵人的槍口之下。

這名年輕人臨終前,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印刷機,確定了機器的安全轉移。他的鮮血很快便灑滿了地面,染紅了整個小院。年長的老鄭見狀,眼中噴薄出熊熊怒火,他竟一個人暴起直撲重圍,與敵人展開了拼殺。

老鄭的身手矯健利落,在場内外連續擊斃數名敵軍,一度形成了對峙的僵局。可是敵人的人數實在太多,槍林彈雨很快便将他包圍。就在這危急關頭,一名僅存的婦女黨員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軀為老鄭阻擋了敵人的射擊。

這一幕情景,就如同革命年代裡常見的那些悲壯畫面: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妪,倒在血泊之中,身軀上布滿了彈孔;而一位老黨員則負傷倒地,眼中仍燃燒着不屈的鬥志之火……

就在這個危急關頭,組長董志森挺身而出,指揮着所有幸存的同志迅速轉移。有幾位同志本打算固守陣地、不惜一切代價護送印刷機安全轉移,然而董志森卻下令放棄了這一想法,轉而優先保護幸存同志的生命安全。

一行人很快便離開了宋家房子,沿着滹沱河的方向艱難前行。敵軍很快就追了上來,槍林彈雨從四面八方籠罩而來。正當人人絕望之時,一位患有重病、卧床多年的老人家竟突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體為大家抵擋了敵人的射擊。

趁此屏障,董志森果斷做出決斷,背起這位年邁的老人就地突圍。在他身後,其餘同志也迅速展開撤離。敵軍的槍炮雖然猛烈,但終究敵不過革命戰士的頑強意志。一行人很快便擺脫了重重包圍,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就這樣,文印組付出了慘重的犧牲,但還是保住了根據地的秘密,也保全了寶貴的生力軍。更重要的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革命鬥争的尊嚴,用實際行動诠釋了共産黨人"為人民服務"的铮铮誓言。

驚心動魄生死時刻

夜色籠罩下的滹沱河岸邊,一行人狼狽逃命,處處皆是硝煙與殺戮。敵軍全力追擊,槍炮聲不絕于耳。生死存亡,正陷入了最為驚心動魄的關頭。

董志森一手扶着那老人,一手提着印刷機,沉重的負擔幾乎将他壓垮。他時而低垂下去,時而又挺直腰杆,竭盡全力向前行進。鐵蹄亂踏之聲已經由遠及近,很快就将包圍上來。

同行的幾個年輕人見狀,也都紛紛卸下各自的重擔,幫助董志森分擔重任。他們輪流背着老人和印刷機,勉力向前沖去。在他們身後,殘留的同志們則拼命阻擋着敵軍的追擊。

期間有一名年輕黨員被流彈擊中,當場犧牲。老鄭一邊為他喪鐘,一邊英勇格鬥,奮不顧身地護衛着同志們的退路。一路上,不少勇士就這樣一個個倒下。直到最後,隻剩下董志森和幾個年輕人,拼死拼活地向前跑去。

突然間,一陣馬蹄聲由左路傳來,一支敵軍騎兵竟也加入了追擊。董志森當機立斷,帶領幾個年輕人急轉直右,向一座小山奔去。敵軍的騎兵很快便追了上來,他們的槍炮射擊距離漸漸拉進。

就在這個千鈞一發的時刻,董志森作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斷。他将印刷機和老人交給身邊的年輕人,獨自一人逆向傳回,以自己的身軀為同志們阻擋敵軍的射擊!

他的手中隻有一把火繩槍作為武器,面對重重包圍阻擊着實是捉襟見肘。但他絲毫沒有退縮的意思,槍聲與爆炸聲在他身邊此起彼伏。敵軍很快就将他包圍,一旦被活捉,遭受的将是無盡的酷刑折磨。

正當危機再一次降臨之時,幾名年輕黨員突然掉頭傳回,加入了董志森的阻擊戰。他們就這樣數人對數十人,戰至最後一刻。直至彈盡糧絕,每一個人都拼盡了全力。最終,隻剩下董志森一人負傷倒地,其餘人盡數犧牲。

就在敵軍準備活捉董志森的時候,一個身影突然出現,竟是那位背着印刷機和老人的年輕人。他不顧萬分危險,一路蹒跚而回,獨自單槍匹馬,英勇殊毅迎擊敵軍。很快他便犧牲在槍林彈雨之下,身軀倒在董志森身旁。

最終,連年輕人臨終前的那一槍也被敵軍的火力壓制。眼見危機四伺,董志森突然拖着負傷的身軀,倒在印刷機的機輪旁,用自己的身軀将機器遮掩起來。就這樣,他在槍林彈雨中伏于地上,一動不動,直到天明時刻才被營救出來。

就是在這個生死存亡的關頭,這些革命戰士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捍衛了黨的尊嚴,捍衛了他們的理想和信念。這一路艱辛的突圍,曆曆在目,驚心動魄。

平凡群衆中的不平凡力量

一縷曙光自東方升起,黎明的帷幕即将揭開。整夜的硝煙散盡,戰火暫時平息。宋家房子的村民們從家中探出頭來,卻看到了一幅觸目驚心的景象。

一行人影正在緩緩靠近村落,有的人捂着傷口,有的人支撐着倒下的同伴,所有人身上都殘留着戰火的痕迹。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名負傷的青年,他雙肩馱着一台破舊的印刷機和一位老人。

村民們見狀趕忙迎上前去,簇擁着這些疲憊的戰士進入村莊。不少人發現這些年輕人竟然就是自己曾經日夜相處的鄉親,不禁驚愕萬分。有人發現自己的"兒子"倒在路旁,已然永遠離世。一時間,哀号聲響徹了整個村莊。

但更令人震驚的是,負傷的董志森竟然端端正正将那台印刷機安置在村中一處空曠的場地上,然後慷慨陳詞,向驚惶的村民們解釋了事情的原委。

"這台印刷機就是我們的生命之源。"他用沙啞的聲音說道,"隻要印刷機在,我們的鬥争就永不停止。我們這些黨員,就是從你們這些普通百姓中走出來的。每個人都曾生活過,就和你們一樣。"

"但我們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就算犧牲了生命,也要完成黨交給我們的光榮使命。是以這台印刷機,就是我們的希望,是黨的理論能夠永遠傳播下去的載體……"

董志森雖已遍體鱗傷,但他的語氣卻異常堅定。從他的眼神中,村民們看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凝重與莊嚴。這與往日相處時,那個看似平凡的青年判若兩人。

在村民們驚愕的目光中,董志森一行人開始了最後的工作。他們小心翼翼地安置好印刷機,很快便投入到熟悉的工序之中。嘶嘶作響的機器開始運轉,一張張鮮紅的傳單自印刷輥上流瀉而出。

與此同時,受傷的同志們也紛紛就地而坐,以雙手編起傳單,以口述方式撰寫新的文字。鮮血很快便浸透了那些宣傳單,編寫人的手掌也被溶液熏得通紅。但是沒有人在意這些,一股迸發的力量正在激蕩他們的内心。

一行人就這樣廢寝忘食地工作了數天,直到武裝隊伍終于趕來進行了最後的接應。軍隊到達時,隻見村中這一幕幕看似平凡,實則震撼人心的景象:一位老人倚坐在家中,朗誦着戰地來報的最新革命文字;一群村婦正在熟練地編織鮮紅色的宣傳品;一台老舊的印刷機嘎吱作響,源源不斷地印出着新鮮的理論讀物……

如此一幕,無不彰顯着普通農民群衆内心中沉澱的不平凡力量。當戰火硝煙的炮聲過後,革命的種子依然在人民中紮下了根。正是這份執着的信念,這種隐藏在平凡外表下的頑強鬥志,成就了革命戰士在危難時刻舍生忘死的不屈意志。